1.任务促成的纪律一项任务或者活动如果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尽管它所需要的时间远比学生想给的时间要多得多,一旦学生开始活动,他们就很难停下来,甚至对平常很诱人的其它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建立在积极动机基础上的。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地遵守活动的纪律,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轻易放弃。从这一角度来说,学生卷入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不知不觉地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学生越是成熟,越容易使自己的行为与眼前的任务要求相一致。但是,学生的成熟程度有差异,因而对任务理解的程度也就有差异。对某些学生来说,只要教师认为这个任务是重要的,就足够了。但是对多数学生来说,集体的赞同起决定作用,即使有的学生在一项任务中可能有他个人的兴趣,他们仍然需要集体的支持,并且首先期待它的认可。
2.教师促成的纪律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和监督,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一个大集体中学习。没有教师的帮助,他们就不能创立有组织的活动所必须的集体结构——纪律。学生在有纪律的活动中,学到了维护社会的和人与人之间的某些规范和态度,也学会享受教师创立的有纪律的集体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安全和稳定。即使比较成熟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由于自我指导加强而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教师对他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进行某些限制,希望教师能在背后以咨询或感情支持的形式给予帮助。所以,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促进的纪律是不可缺少的。
3.集体促成的纪律学生入学后,班集体对他们在发展自我控制、活动定向行为等社会成熟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生都具有浓厚色彩的从众行为,常常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种活动,他们的见解、信奉、爱好、甚至偏见都往往视集体而定。学生之所以遵守集体促成的纪律,首先是因为学生具有社会归属感,加之班集体(尤其是好的班集体)具有群体内聚力,它会给每个成员造成无形的压力。给他们的行为起暗示作用,使他们“随大流走”——从众;其次,课堂上,同辈集体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还为其提供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来行事的经验,找到了保持自我价值的新源;再次,同辈集体的行为准则为学生提供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新参照体系,结束了他们在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的不确定性、无决断力、内疚感和过度焦虑。在课堂这个集体环境中,学生在活动时都有可能遭受挫折,对于挫折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就是生气。假如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集体中,其成员为了不妨碍与其他人的关系,可能会努力控制生气的情绪,而遵守集体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马卡连柯认为,我们的纪律永远应该是自觉的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自觉的纪律,作为有责任心的、已经成熟的学生,不但应当遵守教师和集体促成的纪律,而且还应该为发展集体的行为准则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解纪律要求向遵守纪律的愿望和动机转化,从纪律知识的学习向纪律评价转化,从评价他人纪律向评价自我纪律转化,从知行脱节向知行结合转化,从外控性纪律向自控性纪律转化,从消极遵守纪律向自觉维护纪律转化。
本文发布于:2022-10-20 19:3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318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