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韩愈在元和元年(806),由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朝,任国子博士后所作。
张彻是韩愈的侄子婿,门下士,元和四年进士(后不幸死于兵乱)。全诗回述与张彻相识、相知、交游,遭贬分离十年后又久别重逢的过程。前人评这首诗“排律用拗体,调古而词艳”(《唐宋诗醇》)“通首用对句”等。侧重描写了南北各地的奇山异水和奇险经历。号称“文起八代之衰”,被公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坛健将,而且也是很有才干与胆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曾随宰相裴度作为行军司马与彰义节度使吴元济决战,取得大胜;又敢于冒死力谏宪宗皇帝不要迎佛信佛,把佛骨付诸水火,以绝其根。暴怒的宪宗要把他处以极刑,后来被贬阳山,但他毫不悔憾,堪称视死如归的斗十。李肇《国史补》记载:“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顶,顾视其险绝,恐栗,度不可下,乃发狂恸哭,而欲缱遗书以为诀。华阴县令百计取之始得下。”传说韩愈游华山下山时在苍龙岭一段脚不敢挪步,不能下山而嚎啕大哭,写遗书以为永诀。
从韩愈的这首诗看,“磴藓哒拳,梯飙伶俜。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证明他确实遇到很大麻烦,并且发生了很大的心理恐慌。但这个问题应该历史地和辩证地看。第一,华山之险举世闻名,号称天险第一的华山,唐朝时期比今天更要险峻得多,苍龙岭脊宽度不足一米,有一段称作仙人碥,另一段称阎王碥,须侧身依壁而行,石壁擦耳,所以又名擦耳岸,下面是万丈深渊。那时游人很少,石上长满黏滑的苔藓,又遇上大风。今天的面貌则完全不同了。第二,韩身体不太强壮,不顾辛劳地为王室卖命,呕心沥血地做学问,积劳成疾,年仅五十六岁死在官运亨通之时。笔者推测,他血压偏低,心脏不太强健,因而有恐高症。为平藩镇之乱,打仗不怕死;为反宗教迷信,向皇帝进谏不怕死。在山上下不来,给家里写遗书,不能说他是怕死还是不怕死,而是他觉得这样死没有意义。这里反映的是一个绝顶聪明有为者的生命价值观。不作无谓牺牲。而诗中展现韩愈的人品是值得敬仰的。
排律用拗骨,亦是变格。调古而词绝,不徒叙致之工。
《笔墨闲录》曰:“刘个云:《答张徹》一诗尤奇鹿,梅花灞水一对,极有风味。”
顾嗣立曰:“此诗通首用对句,而以生峭之笔行之,便兴律诗大别。少陵《桥陵》诗便是此种。”
《隐居诗话》曰:“李肇《或史补》戴:韩愈游华山,穷极凶险,心悸目眩,不能下,发狂号哭,投书与家人别。华阴令百计取之,方能下。沈顔作《聱书》,以为肇妄载,豆有贤者轻命如此?余观退之《赠张徹》诗云'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悔狂已咋指,垂戒仍镌铭。则知笔记为信然,而沈顔为妄辨也。”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因论事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著述颇丰,文学造诣极高,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写作极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进学解》、《顺宗实录》等。
本文发布于:2022-10-20 11:4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289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