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后(1639-1660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世称董鄂妃,清顺治帝福临宠妃,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
董鄂氏18岁入宫。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董鄂氏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封荣亲王。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满腹经纶的董鄂妃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崩。呜呼!内治虚贤,赞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穷。惟后制性纯备,足垂范后世。顾壶议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汇其平生懿行,次为之状。
交代死讯和此文的写作因由。
后董鄂氏,满洲人也。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侯爵,谥刚毅。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皇太后所嘉誉。于顺治十八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为贤妃。九月,复进轶册为皇贵妃。
皇后董鄂氏,满洲人。她父亲是内务大臣鄂硕,因为他多年累积的功绩而封到伯的爵位,去世以后而追认为侯爵(古代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谥号是:刚毅。皇后小时候聪颖过人,长大后擅长女工(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谨慎修养,进退举止有序,有人母的仪范气度,姻党称之。十八岁的时候,因其过人的素质选入宫中,温婉娴静,谨遵礼法,声誉渐渐为人所知,连皇太后也称赞。在顺治18年8月,我奉太后懿命,册立为妃子。同年九月,又册立为皇贵妃。??
后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侧,不乐也。朕时因事幸南苑及适他所,皇太后或少违豫,以后在,定省承欢如朕躬。朕用少释虑治外务,即皇太后亦曰:“后事我讵异帝耶?”故凡出入必谐。朕前奉皇太后幸汤泉,后以疾弗从,皇太后则曰:“若独不能强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盖其不忍去后如此。
皇后生性孝顺恭敬,知大体,对上温文而又谦卑退让,对下惠爱有加,从不以自己身份高贵而自矜(抬高自己)。侍奉皇太后更是无微不至,像儿女一样察其言观其色,行走左右,都小步快走(古人礼节),和一般的婢女没有什么差别。皇太后这才安心(注:皇太后原本不接纳董鄂妃),有时甚至没有董鄂妃在身边,她都会不高兴。我常常因为有事才去南苑和其他地方,皇太后也有时会有些小病,因为有皇后在,皇太后很高兴如同我亲自去似的。我就少了许多顾虑而多处理政务,皇太后也说:“董鄂妃怎么侍奉我比皇帝还要殷勤用心啊”,再三勉励她。可知她离不开皇后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啊。
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寒暑。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朕值庆典,举数殇,后必频教诫侍者:“若善侍上,寝室无过燠。”已复中夜憾憾起,曰:“渠宁足恃耶?”更趋朕寝所伺候,心始安,然后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皇后侍奉我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皇太后也像是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早晨等候起居,亲自查看早餐,衣服是否得体,无不面面俱到。每次遇到宴会,皇后必亲自迎来问寒问暖。若是我有不快乐的表情,她会问:“陛下今天回宫太晚了,是不是身体劳累了啊?”亲自令人备些夜宵,亲自侍奉看护。膳食送到,董鄂妃总是亲自奉给我,静站在一边,等到我吃好为止。我也邀她一起进餐,她却说:“陛下这么厚爱我,已经是我的幸运了,为什么不和大臣们一起进餐呢,这样让他们侍奉皇上笑颜而得到些宠惠呢?”,于是,与大臣们关系紧张的时候,我就经常召见大臣们一起用膳。我到了有节日庆典,多喝了几杯酒,她就频频告诉随侍的太监,要好好服侍皇上安寝,寝室不要太热,这样不容易散发酒力。到了夜里,她还不放心,怕太监们侍奉不周到,有亲自跑到我的寝宫整夜看护侍奉,等我酒劲过去,她才安心,回去睡觉。
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辄曰:“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朕曰:“无庸,故事耳。”后复谏曰:“此虽奉行成法,顾安之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固辞不可。
有时奏本过多,我看得不耐烦了,草草翻阅就搁置一边。董鄂妃就说:“这不是朝廷要务吗?陛下怎么能随意搁置呢?”我说:“不用看,都是循照旧例的事。”他就进一步劝谏说:“这是奉行成法,你怎么知道没有因为时间,需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呢,或者有其他内容要你去察见呢?祖宗交付给你的江山大业至关重要,即便身体劳累,也不该疏忽,草草了事。”我有时就干脆请她来一起批阅奏章,她就起身致谢说:“我听说妇女无外事,岂能以此来干涉国政,希望陛下多裁察!”,她总是推辞不可。
一日,朕览延谳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后起问曰:“是疏所云,致轸陛下可心乃尔?”朕谕之曰:“此秋决,疏中十余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后闻之泣下曰:“诸辟皆愚无知,岂经陛下一一亲谳者?妾度陛下心,即亲谳,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竟无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自是,于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未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
一天,我连夜批阅一批上报斩首的罪犯案宗(注:古人执行死刑需要皇帝亲笔同意),心中很是不忍,提起朱笔,犹豫不决。董鄂妃见状,起身询问:“是什么奏章啊,使得陛下如此痛心难以决断啊?”我说:“是秋天执行死刑案宗,其中有十多人要执行,只等我来同意了,就要正法了。”皇后听说了,潸然泪下,说:“这些人都是愚昧无知,难道都是您一一亲自审判?我能体谅您的心情,即使是您亲审的,还恐怕得不到真情,何况刑司审问呢,岂能全都没有冤枉吗?陛下还是应该谨慎行事,在其中找出被冤枉的好人来,挽救他们的性命,这才称得上好生之仁啊。”我也认同,于是那些案宗,我都一一详细批阅,她还要我再一次查阅。并且说:“民众的性命很重要,一旦死了不会再生,陛下一定谨慎省察,不然这些人还能指望谁呢?”每次说:“与其进来得有些失误,但也要保证你批阅出去的没有疏漏。”她用谦恭宽仁来劝谏我,很符合我的心思,所以重刑犯获了牢狱得到减轻的很多,有时有的发回重审,都是因为皇后的规劝啊。
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宁有协朕意如后者耶?诸大臣有偶于罪戾者,朕或不乐,后询其故,谏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预,然以妾愚,谓诸大臣即有过,皆为国事,非其身谋。陛下曷霁威详察,以服其心。否则,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呜呼!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
唉!我每天要亲自处理很多政务,多亏了皇后这个贤内助,才得专意综理朝政,今天又能依靠谁呢?那里还有像皇后一样合我心意的人?各大臣分帮结派,我也时常气恼发火,她得知后,询问缘由,劝谏我说:“这个事情本不该我来干预的,但是以臣妾愚见,诸大臣即使有过错,也都是为了国事,并非为了自身谋利,陛下何不息怒,平心静气地考察,来使得大臣都臣服于你呢?不然,诸位大臣都不心服,那陛下又怎么能安抚天下呢?”唉,心在邦国而又心系黎民百姓,能像皇后这样的人太难得了。
后尝因朕免视朝,请曰:“妾未谙朝仪若何。”朕谕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听政也。后进曰:“陛下以非听政,故罢视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获觐见天颜耶?愿陛下毋以倦勤罢。”于是,因后语,频视朝。后每当朕日讲后,必询所讲,且曰:“幸为妾言之。”朕与言章词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朕有时搜狩亲骑设,后必谏曰:“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盖后之深识远虑,所关者切。故值朕骑或偶蹶辄愀然于色也。
皇后常常因为我不去上朝(古制:皇帝天天朝,过年或生日大典休息3天。自明,朱元璋始。),恳切地说:“妾不清楚陛下朝仪得怎么样了。”我告诉她说不过是我面朝南接受群臣的朝拜罢了(注释:古人坐北朝南,以示位高权重),根本不是听政。皇后进一步说:“陛下因为不是在听政,而不去上朝。但是群臣舍掉一天的时间,才能拜谒您的天子龙颜啊?希望陛下不要因为厌倦了而不勤于朝政。”于是,听了皇后的这番话,我才频频上朝。每当我听日讲官讲课回来,她总要我为她复述当眼所讲到的经史章法句子的大意。如果我说得流畅完整,她就很高兴;要是我有所遗忘了,她会有些不安,然后就劝谏我说:“妾知道圣贤的道理都完备地记录在典籍了,陛下要读懂读通默记在心,才能对朝廷百姓有所裨益,不然讲书学习还有什么用处呢?”我有时出猎驰马,皇后必定劝谏说:“陛下承袭祖宗的江山大业,讲究武事,安不忘战,这是个好事;但是马足怎么会可靠呢?用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我实在不放心,为陛下感到危险啊!”这可以推知皇后多么深谋远虑,关心多么深切。所以每次当我的马羁绊要摔倒的时候,她总会大惊失色。
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其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值朕或谴责女侍宫监之获罪者,必为拜请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琐琐者,亦有微长。昔不于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干戾,赃获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赍,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崩游后,诸含殓具,皆皇太后所预治者。视他宫侍亦无少差别,均被赐予。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皇后入宫多年,品行谦和,不仅敬承皇太后,即使我的保姆乳娘往来,进接待都非常有礼貌,没有丝毫怠慢。对待其他嫔妃,宽厚仁爱,从未有过丝毫的嫉恨妒忌。好的嫔妃她会向我推荐奏请,有什么过错,她都帮助隐瞒,不让我得知。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她对对待下人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虽然饮食稍微有喜欢甜脆的,她必让他们都尝一尝,都觉得是合适才算满意。宫闱眷属,无论年长年少她都一视同仁,长辈用媪(古代对老年妇人的尊称)来称呼她们,年少的,像姐姐一样来对待,对人绝不会无礼,也不会有任何辱骂责怪。所以,凡是见到皇后人,没有不喜欢的。和蔼可亲。如果宫女太监惹我发怒时,她也会为她们拜求:“这些人愚钝,那里会明白皇上的心意?陛下多多息怒。看在她们平时的琐碎忙碌,也有很多的辛劳。”更会引经据典来比喻说明,直到我怒气消了为止。皇后天性慈爱惠爱,算是我赏赐她的,她都赏赐给下人,从不吝惜。册封皇贵妃有些年月,仍没有什么储蓄。她死后,殓具之类丧葬器具,都是皇太后预制的。哪怕对待其他宫里的侍女也没有什么差别,都会赏赐她们。所以,现在宫中很多人哀痛深切,甚至有不少人想一起殉葬。(史实:顺治杀了不少宫中府中婢女作为殉葬。)
初,后父病故,闻讣哀怛,朕慰之,紊泪对曰:“妾岂敢过悲,遗陛下忧?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今已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心无所惧,所行或不韪,以是每用忧念。今幸以始终,荷陛下恩恤至备,妾何复恸哉!”因遂辍哀。反复有兄之丧,时后属疾,未使闻。后谓朕曰:“妾兄其死矣。囊月必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后疾,故仍不语以实,慰安之。后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义,以恃妾母家,恣要挟,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先是,后于丁酉冬生荣亲。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由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后之恭谨迁善如此。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
起初,皇后的父亲病故,听到了讣告,皇后哀痛至极,我安慰她,她泪流不止地告诉我:“我那里敢过于悲恸,让陛下也这么担心?之所以痛心的是,我没有能答谢他的养育之恩!今天,父亲去世了,我心里更加安稳些,为什么呢?父亲情性向来愚笨,没有能够发达,有一个获得如此尊贵地位的女儿,又获得这样的恩宠;我怕他心里无所畏惧,行为上会有所过失,因为这个我经常担忧。今天他去世了,还能得到陛下如此深厚至极的恩慈体恤,妾那里还会悲恸啊!”这样她才不伤心。反反复复又有哥哥过世,当时皇后身体不适,没有让她得知这些消息。皇后告诉我说:“我哥哥去世了吧,向我嫂子来打听消息,都一个月了,她到现在都没有来,我就已经知道了。”我因为皇后身体有病,所以仍然没有告诉她实话,安慰她稳定下来。皇后说:“我哥哥心高孤傲,在外面多做了些不义的事情,又仗着我,恣意要挟,也容忍他这些劣行,果真如此不仅辱没了妾的名誉,也恐怕全国上下说陛下因为一个卑微的贫贱女子,而让一个无才无德的恶徒逍遥横行,无所顾忌;所以我整夜担心忧虑,寝室难安,今天幸运没有因为其他缘故而去世了,我也已经知足了。妾那里还敢有悲恸啊?”先是,皇后于丁酉年冬季疏远这些近亲属。当初,皇后有一些让我也觉得不合适的地方,我也有时责备她,她起初只是申明自己的意思,表明自己不是有意的。直到读史周姜皇后脱簪待罪的事情,才明白:“古代贤明的皇后本身没有罪过,却能那样待罪;我也曾申辩,难道是违背了恪守顺应的道理。继而就算是有了适宜辩论的,不过是带着罪过自责罢了。皇后恭敬谨慎改过从善到了如此的境界啊。皇后生性节俭,衣服都很朴素,绝不用华美的装饰,即使簪子耳饰,也不用金玉质,不过用些骨头兽角充当而已。她能背诵《四书》和《易经》。练习书法不很久,她天资聪慧,就已经很娴熟精通了。身体复复
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由是崇敬之宝。专心禅学。参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每见朕,即举之:朕笑而不答。后以久抱疾,参究未能纯一,后又举前语,朕一语答之,遂有省。自婴疾后,但凭几倚遢,未曾偃卧。及疾渐危,犹究前说,不废提持。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呜呼!足见后信佛法究心禅教之诚也。
皇后向来不信佛教,我有时用一些禅宗经典来告诉她,而且为她解释《心经》的深层含义。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宝。专心研习禅学。参悟探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每次遇见我,就总举出这句话:我每次都笑而不答。皇后因为长期患病,不能纯一参悟,皇后再次举出这句话,我用一句话回答她,她来有所醒悟。自从小孩子患疾后,不过靠着桌几床榻,从没上床休息。到了病渐渐加重,仍研习前面的佛说,没有荒废提持(为禅林中师家引导学人的方法)。所以她去世时候,言语举动丝毫不乱,端坐哪里念佛号,长长地出气就坐化了(佛教称人死亡:圆寂,坐化等),颜色面目都很安详端整,和平日没有什么两样。呜呼!足以见她对佛法并专心研习禅理的诚意了。
先是后初病时,恒曰:“皇太后眷吾极笃,脱不幸病终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当之?”故遇皇太后使来问安否,后必对曰:“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问说:“若今疾已笃,何以云安也?”后曰:“恶可以妾兵遗皇太后忧。我死,乃可闻之耳。”洎疾甚弥留,朕即令皇后诸妃嫔眷属环视之。后曰:“吾体殊委顿,殆将不起。顾此中澄定,亦无所苦。独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万分之一。挈没后,陛下圣明,必爱念祖宗大业,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过恸,然亦宜节哀自爱。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伤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复谓朕曰:“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妾一身所用几何?陛下诚念妾,与其虚蘼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复嘱左右曰:“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遗者为奉佛诵经需,殊有利耳。”故今敛具,朕重逆后意,概以俭素,更以负二万余金施诸贫乏,皆从后意也。
皇后起初患病的时候,经常说:“皇太后对我很是眷顾,我有不幸得病还老是不能痊愈,皇太后一定会很伤心,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啊?”所以遇到皇太后派来的人问身体好些了吗?皇后一定会说:“今天好多了。”一天,我恰巧遇到她,问她:“如果今天的病加重了,皇太后又怎么会安心呢?”皇后说:“病重了也不能因为我让皇太后担心。等我死了,再让她知道吧。”等她病重弥留之际,我让皇后和其他妃嫔眷属都来探望她。皇后说:“我现在身体特别委顿,怕是时候快到了。想到这心中很安静,也没什么痛苦的了。唯独还怀念我却以卑微的地位,得到了皇太后和陛下如此厚恩,却不能回报万分之一。等我去世后,陛下圣明,必须要爱惜祖宗的江山大业,尚且皇太后在上,不要过于悲恸,也要节哀爱惜自己。只有皇太后慈衷真挚深切,一定会很伤心,又能怎么样呢?每次念及到此,我就算死了,就不会心安啊。”既然这样,又告诉我说:“妾死了,想必诸王肯定会拿钱来办理后事。我只一个人又有什么用呢?如果陛下真的念记臣妾,与其虚华奢靡地办后事,不如把这些钱财散施给那些贫苦的人更好些。”她又再三叮嘱左右侍从说:“我死后,身上穿戴一定不要用华美的衣物饰品。皇上崇尚节俭,如果用了珍器绮丽的东西,这是有违皇上的作风,这也不是我的真情,不如把我的遗物送给奉佛诵经所需,这才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今天所用的丧葬器具,都是我又违背了皇后的遗愿,都应以节俭朴素才好。我又拿了二万金散施那些贫苦人,都是遵从皇后的意愿啊。
凡人之美,多初终易辙。后病阅三岁,虽容瘁身癯,仍时勉慰无伤,诸事尤备,礼无少懈,后先一也。事今后克尽谦敬,以母称之,今后亦视后如娣。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圣体违和,后朝夕侍奉,废寝食。朕为皇太后祷于天帝坛,旋宫者再,今后曾无一语奉询,亦未遣使问候。是以朕以后有违孝道,谕令群臣议之,然未令后知也。后后闻之,长跪顿首固请曰:“陛下之责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憔悴忧念者耶?特以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千万勿废皇后也!”
一般人的美丽,多是起初保持很好然而最终都改变了。皇后大约病了三年,虽然身体虚弱,面容憔悴,仍然时而勉励安慰我说:没有大碍,诸事仍然都很齐备,礼数上也没有任何懈怠,皇后都是始终如一。侍奉现在的皇后更恪尽谦和恭敬,像母亲一样对待她,今天的皇后更是把她当作姐姐。顺治十四年冬,我去南苑,皇太后身体不适,皇后(董鄂妃)都朝夕侍奉,废寝忘食。我在天帝坛为皇太后祈祷,随即到南苑去探望,现在的皇后(前任皇后)却无一句话询问,也没有派人来问安。这样我因为皇后有违孝道,让群臣上衣,才让现在的皇后得知的。皇后(董鄂妃)长跪在我面前,磕头请辞说:“陛下责备皇后固然有道理,但是我想,皇后怎么可能不为皇太后担忧呢?只不过一时顾虑不到,有失问候罢了,陛下如果速废黜皇后,妾绝不敢偷生!请皇上千万体察皇后的本身心意,要是陛下肯开恩,让妾留在这世上侍奉陛下,就求陛下万万不可废后啊!”
前岁,今后寝病濒危,朕躬为扶持供养,今后宫中侍御尚得乘间少休,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史书,或常谈以解之。及离侧,出寝门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视,倘疾终不痊,奈何?”凡后事,后皆躬为治备,略无倦容。今年春,永寿宫始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其所殷殷为解悲忧,预为治备,皆如侍今后者。后所制衣物,今犹在也。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悲哀甚切,逾于伦等。其爱念他妃嫔,举此类也。故今后与诸妃嫔皆哀痛曰:“与其存无用之躯,孰若存此贤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辈何不先后逝耶?今虽存,于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怀旧泽,皆绝荤诵经,以为非此不足为报云。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不忍闻见。宫中庶务,曩皆后经理,尽心检核,罔不当。虽位晋后名,实后职也。第以今后在,故不及正位耳。
前年,现在的皇后病危,我亲自服侍,她的侍婢才得以有些空间休息,而皇后(董鄂妃)五天五夜没有合眼啊,时而为她诵读史书,或者谈些家常来解闷。等董鄂妃离开她身边,出了寝宫门就含泪悲伤地说:“皇上派我来问安探视,倘若不能痊愈,那怎么办啊?”凡是现今皇后的事,董鄂妃都亲自为她置办好,一点也看不出她疲倦来。今年春,永寿宫其他妃嫔有了疾病,董鄂妃又亲自服侍,三昼夜没有休息。她殷切关心帮助她们解除忧虑,事先都准备好,都像是侍奉今天的皇后一样。皇后所裁制的衣物,现在都还在。悼念其他妃嫔去世的时候,皇后哭诉说:“韶华之年入宫,怎么没能长久侍奉皇上,就这样快夭折了呢?”悲伤之深切,甚而超过了她们的亲属啊。她很爱念其他的妃嫔,就举这些例子吧。所以如今的皇后和其他妃嫔都很哀痛说:“与其留下我们这些没用的人,还不如存留下贤淑的鄂妃啊,能够符合皇上的心意啊!我们这些怎么不也先后死去呢,今天我们虽然还活着,但是对皇上又有什么裨益呢?”她们想起您的好处,感激您过去的恩情,都吃素诵读经书,只有这样她们才觉得能足以报答您的情意啊。鄂妃曾在宫中抚养承泽王的两个女儿,安王一个女儿,朝夕尽心抚养,慈爱不逊于自己亲生的。现在这三个公主,都捶胸顿足十分哀痛,人们都不忍再听闻。宫中庶务(杂务等等),以前都是皇后来处理的,尽心检查审核,没有不恰当的。虽然位在皇后之下,但是她却是尽到了皇后的职责了。其次因有今天的皇后在,所以她才没有做到皇后位啊。
自后崩后,内政丛集,待命于朕,用事愈念后,悲哀不能自止。因叹朕伉俪之缘,殊为不偶。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甚,见容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举动,靡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且朕素慕简朴,废后则癖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秀缀饰,无益暴殄,少不知惜。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废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废之。及废,宫中人无念之者,则废后所行久不称众意可知矣。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不乏长才。洎得后才德兼备,足毗内政,谐朕志,且奉侍皇太后恪尽妇道。皇太后爱其贤,若获瑰宝,朕怀亦得舒,夙疾良已。
自从皇后去世后,内政事务堆积,都等着我来处理,每次做事就更加怀念皇后,悲伤不能自已。又感叹我和她伉俪之缘,却不能一起走完人生。起初要废黜的皇后容貌举止都称得上是佳丽了,又很手巧聪慧,但她心术不正而且嫉妒心强,见到容貌稍微美丽的女子,就非常讨厌甚而想置之于死地。虽然是我的一举一动,她都没有不猜疑防备的。所以我就搬到其他地方来居住,我不想再见她。并且我向来崇尚朴素节俭,所废的皇后癖好奢靡,凡是穿戴,都没有不是珍玉锦绣,绫罗绸缎,这无异于暴殄天物,丝毫不知道珍惜。用餐时,哪怕有一个餐具不是金质的,她都会不高兴。(要废黜的)皇后的癖性如此这般,我容忍她很久了,忧郁成疾。皇太后见到我面容憔悴,我就详细地诉说了她的偏邪,皇太后让我自己裁酌。所以我是秉承皇太后的懿旨才废黜皇后的。等到废黜皇后的时候,宫中没有人怀念她,可见皇后的行为很早就让很多人看不惯了。如今的皇后心里淳朴,也不乏长处。自从得到皇后位,德才兼备,足可以辅助内政,很好地能融入我的意志中,而且侍奉皇太后又恪尽妇道。皇太后喜欢她的贤惠才能,如获至宝,我心里也宽慰许多,早先的病也好了许多。
故后崩,皇太后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二人永谐误我老,兹后长往矣,孰能如后事吾耶?孰有能顺吾意者耶?即有语,孰与语耶?孰于筹耶?”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释矣,帝其毋过伤。”然至今,泪实未尝少矣。见今后与诸妃嫔哭后之恸,谕曰:“若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时未有应者,皇太后泫然泪下。朕曰:“若皆无心者乎?胡竟无一语耶?”盖迨惜后之淑德,为诸人所难及,故每曰:“诸妃嫔可勿来,重伤我心!”于此益见念后之至也。抑朕反复思后,所关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后雅性修洁,虽寻常起居细节,亦必肃然不肯苟且。如朕为皇太后亲子,凡孝养之事,于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势当有引嫌不能及亲者,故惟持后敬奉,能体皇太后。即皇太后千秋万岁后,诸大事俱后经治是依赖。今一朝崩逝,后脱遇此,朕可一一预及之乎?将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念至于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伤痛无已矣。
故而皇后去世后,皇太后伤心哀痛说:“我儿子的好媳妇儿啊,就是我的女儿啊。我希望能让这二个人永续好合,好让我不要老得那么快,现在皇后离去了,谁还能像她那样侍奉我啊?还有谁能如此顺我心意的呢?有什么话,又同谁诉说啊?又能和谁一起谋划事务呢?”她想宽慰我,继而又说:“我已经不那么哀痛了,皇帝就不要过于伤心。”然而至今,泪水却从没减少过。看到如今的皇后和妃嫔痛哭,她又说:“你们不要这样伤心,为什么不稍稍自我安慰下呢。”那一刻没有应声的,皇太后就泫然泪下了。我说:“你们都是有意的吗?怎么没人说一句话?”大概是珍惜皇后的贤淑德行吧,让她们很难做得到,所以我每次都说:“各个妃嫔都不要到我这里来了,又会让我伤心!”更知怀念皇后至切至极了。我反复思考后,相关的事,有很多不忍心再说又不能自已。皇太后雅性修洁,虽然寻常的起居细节,都非常严肃不肯有丝毫马虎。像我,是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凡是孝顺修养的事情,于情理有什么顾忌呢?但是我是男人,势必为了避嫌不能用那些亲近的人,所以只用让皇后来侍奉,能够体谅皇太后。即使皇太后千秋万岁之后,这些大事都是靠皇后来经办的。今天她去世了,如今的皇后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办啊,我都要一一先处理好吗?现在都将只能交给那些不能胜任的人了。每次想到这里,我心中五脏镇痛,更是无边无际的痛楚。
后持躬谨恪,郁翼赞内治,殚竭心力,无微不饬,于诸务孜孜焉。罔弗周祥。且虑父兄之有不幸,故忧劳成疾。上则皇太后慈怀轸恻,今后悲悼逾常;下则六宫号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抚今追昔,虽不言哀,哀自至矣。
皇后自已严谨恪守,热心地辅助内务,殚精竭力,无微不至,各项事务都非常勤勉努力。没有不周详的。况且又担心父兄有什么不幸,所以忧劳成疾。在上的皇太后慈怀怜爱关心,如今皇后才伤心逾常;在下的六宫也很怀念追悼,天下的臣民没有不感到悲痛的。只有我一个人,抚今追昔,虽然我说不出心中悲伤,悲痛却常常来袭。
呜呼!是皆后实行,一辞无所曾饰,非后以崩逝故,过于轸惜为虚语。后微素着,笔不胜书。朕于伤悼中不能尽忆,特撮其大略状之。俾懿德昭垂,朕怀亦用少展云尔!
呜呼!这都是皇后实实在在的行为啊,我没有粉饰任何一句话,并不是因为皇后去世了,我内心怜惜而说些虚华的言辞。皇后也还朴素着装,哪里能用言语说得完呢。我很难过,很多事都不能全部回想出来,特意把一个大概记录下来。想让她的美德昭垂万世,我心里也不过稍微铺展一点点而已。
(注:粗体为正文,普通字体为注释或翻译)
《 清代名人轶事览集》
世祖所最宠爱者为董妃,美而贤,聪慧能文。有一汉人记其事者,谓妃时进规谏,请帝凡朝臣章奏,皆一一亲览。又劝帝崇尚俭德,宫中宴会只须饮馔适口,不必太丰。帝自言每日临寝之时,妃必亲查室内势度而调适之。薨时年甚少,帝悲感不能自解,亲作碑文,记妃德行。其中言帝常命妃陪宴,妃恒不愿,劝帝出与大臣共之。其劝帝亲贤勤政类如此。由此亦可见当时朝廷礼节尚简略,上下情意相亲,不似后此之尊卑悬绝也。盖初入关时,犹存满洲旧风,其后则一切如汉人之制度矣。
《清史稿·列传一》
孝献皇后,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上皇太后徽号,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上亲制行状,略曰:“后儿静循礼,事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事朕,晨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返跸晏,必迎问寒暑,意少乱,则曰:‘陛下归晚,体得毋倦耶?’趣具餐,躬进之,命共餐,则辞。朕值庆典,举数觞,必诫侍者,室无过燠,中夜罝罝起视。朕省封事,夜分,未尝不侍侧。诸曹循例章报,朕辄置之,后曰:‘此虽奉行成法,安知无当更张,或有他故?奈何忽之!’令同阅,起谢:‘不敢干政。’览廷谳疏,握笔未忍下,后问是疏安所云,朕谕之,则泣曰:‘诸辟皆愚无知,岂尽无冤?宜求可矜宥者全活之!’大臣偶得罪,朕或不乐,后辄请霁威详察。朕偶免朝,则谏毋倦勤。日讲后,与言章句大义,辄喜。偶遗忘,则谏:‘当服膺默识。’蒐狩,亲骑射,则谏:‘毋以万邦仰庇之身,轻于驰骤。’偶有未称旨,朕或加谯让,始犹自明无过;及闻姜后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后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朕喻以禅学,参究若有所省。后初病,皇太后使问安否,必对曰:‘安。’疾甚,朕及今后、诸妃、嫔环视之,后曰:‘吾殆将不起,此中澄定,亦无所苦,独不及酬皇太后暨陛下恩万一。妾殁,陛下宜自爱!惟皇太后必伤悼,奈何?’既又令以诸王赙施贫乏,复属左右毋以珍丽物敛。殁后,皇太后哀之甚。”行状数千言,又命大学士金之俊别作传。是岁,命秋谳停决,从后志也。时鄂硕已前卒,后世父罗硕,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及上崩,遗诏以后丧祭逾礼为罪己之一。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庙,岁时配食飨殿。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
清列朝后妃传稿
孝献皇后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女也。幼颖慧,年十八以选入掖庭,婗静循礼。能谨侍皇太后,独为帝所宠。顺治十三年立为贤妃,未及册进为皇贵妃,帝于闺帐礼敬甚简,惟妃善侍颜色与居晨夕,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或返跸宴,必迎问寒暑。·····独承帝眷,知大礼如此。性慈惠,每庭谏疏奏,帝握管犹豫,妃必为言所以矜恤之,故大狱多全活者。当时是,妃宠冠后宫,妃于宫中衣饰无华,事皇后尽礼,病躬自扶持。待诸嫔少长如一。知书尤笃信佛,生和硕荣亲王殇。十七年薨,辍朝五日,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授妃伯父罗硕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是年命刑官减罪应秋决者,俱停刑,从妃志也。妃既薨,帝忽忽不乐,自于宫中行年之丧,又亲制行状,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遗诏罪己始以丧祭逾礼自悔焉。康熙二年合葬孝陵,岁时配食飨殿。
《清凉山赞佛诗》
清初名流吴梅村也写下《清凉山赞佛诗》,记载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
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
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
汉主坐法宫,一见光徘徊,结以同心盒,授以九子钗,
翠装雕玉辇,丹髹沈音斋,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
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从猎往上林,小队城南隈,
雪膺异凡羽,果马殊群材。言过乐游苑,进及长杨街,
张宴奏丝桐,新同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
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
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披香淖博士,侧听私惊猜,
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
熏炉佛黼帐,白露零苍苔,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
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
割之施精蓝,千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
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
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
据孟森先生的考证,此段诗的描写可算实录,他在《世祖出家事考实》中引《上海县志张宸传》中的记述,曾命词臣为董鄂氏拟撰祭文,前三稿都不称旨,最后张宸所写祭文中因为有“渺兹五夜之箴,永巷之闻何日?去我十臣之佐,邑姜之后谁人?”的句子,福临读后泪下。世祖对董鄂氏所以如此深情,或许因为得之不由正途,也即“来处不易”,玄宗之特宠杨贵妃也是一例,都由手段上的不正常而酿成特殊深厚的恋情。《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好像杨玉环原是待字深闺的少女而入选,这究是诗人为尊者讳的忠厚之笔,还是故弄狡狯?董鄂妃入宫,就官文书看,也是以闺女而迳入后官。要之,孝庄、顺治母子的情欲生活,都留下一重疑案。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00:21: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115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