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中国刘宝恒导演纪录片

更新时间:2022-10-17 23:15:39 阅读: 评论:0

剧情简介

本片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镜头,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在充分阐释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成就的同时,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职员表

职位名姓名
出品人胡占凡
总顾问苗圩
总制片人魏地春、苏波
总监制
监制韩青、陶少华、姜子琨
制片人
总导演刘宝恒
总撰稿李洋
策划王瑞华、张红宇、杨拴昌、
导演戈飞、刘东生、白华、朱兰亭、岳政
摄影戈跃平、
剪辑宗小兵、
统筹贾祯
责任编辑赵研
音频监制高宝喜
解说录音王博
音乐编辑王同、赵天一、张金鑫
三维制作李臻
导演助理胡鹏程、唐燕、齐建强、龙思夏
摄影助理唐平、邹德鑫、伏茂、苏泽、宋汉宁、郭洋、张嘉新、陈牧旭、贾凯凯
录音刘晨捷、唐平、齐建强、李海龙、孙海洋
灯光曹鹏辉、邢迎宾、孙勇亮、于海理、魏治国、吴可飞
制片统筹武鹏、秦伟
制片王菁、宋荣梅、俞元康、章凤山、彭海出品人
总顾问苗圩
总制片人魏地春、苏波
总监制郭振玺、张相木、李巍
监制韩青、陶少华、姜子琨
制片人姜诗明、陈卫
总导演刘宝恒
总撰稿李洋
策划王瑞华、张红宇、杨拴昌、杨青、王玲玲、张社生
导演戈飞、刘东生、白华、朱兰亭、岳政
摄影戈跃平、李京川、许红军、孙明进、王瑞涛、曹阳
剪辑宗小兵、傅晓明、王艺霖、沈健、高书军、李欣
统筹贾祯
责任编辑赵研
音频监制高宝喜
解说录音王博
音乐编辑王同、赵天一、张金鑫
三维制作李臻
导演助理胡鹏程、唐燕、齐建强、龙思夏
摄影助理唐平、邹德鑫、伏茂、苏泽、宋汉宁、郭洋、张嘉新、陈牧旭、贾凯凯
录音刘晨捷、唐平、齐建强、李海龙、孙海洋
灯光曹鹏辉、邢迎宾、孙勇亮、于海理、魏治国、吴可飞
制片统筹武鹏、秦伟
制片王菁、宋荣梅、俞元康、章凤山、彭海

幕后制作

基本资料

为全面展现30年来中国装备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记录和传播为振兴中国装备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央电视台联袂推出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电视纪录片由中国工业报社、《装备制造》杂志具体组织实施,联合拍摄。

该片的播放将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刘宝恒对记者说:“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工信部和央视要求摄制组一定要拍出精品,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该片共6集,每集为50分钟。第一集《国家博弈》,第二集《国之砝码》,第三集《赶超之路》,第四集《智慧转型》,第五集《创新驱动》,第六集《制造强国》。主题曲为《天工开物》。

2013年11月5日,《大国重器》开播仪式在中国北车唐车公司举行。《大国重器》是为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而拍摄。30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总量规模看,现已居世界领先位置,跻身世界装备工业大国行列。

据央视《大国重器》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介绍,摄制组北上南下,历时两年多摄制,走访北美、中东、亚太等地,精选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10余个重点领域、18家行业领军企业。该片以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画面,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在拍摄手法上,为充分展现出“重器”的生命感,摄制组大量使用了航拍、高速摄影、水下摄影等手段,像200米长的盾构机、主轴速度为每分钟24000转的高端数控机床,全球最长的单根海底光缆铺设等场景,壮观、大气、耐人寻味,用全新视角,展示出中国制造的底气和实力。《大国重器》(第二季)大量运用增强现实动画,直观呈现机械工作原理,呈现工业制造之巧、工业制造之美,让《大国重器》这部工业纪录片有血有肉,看似冰冷的机器制造故事,同样可以有温度、有细节。

精彩看点

独特题材引热议

发布会现场经过两年多筹备与拍摄的大型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已在央视财经频道正式上马,一经播出,便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眼球。事实上早在2013年7月此片便有风声传出,不过大概因为制作周期比预想的要长,直到11月5日才正式宣布开播。不过恰逢工博会开幕,也算是借了一把东风。当本片在北车唐车公司宣布正式开播并放出宣传MV之时,令人惊艳的童音儿歌一开始就让很多人惊呼,这纪录片一定很带感。

作为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自然吸引了不少网友的注意力。2013年11月6日第一集播毕,便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当中最多的意见还是表示通过这样一部类型不同以往的纪录片,了解了这充满艰辛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部分网友还拿其与年前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相比较,表示近段时间国产纪录片质量显著提高。当然,也有部分网友冷静地表示,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然则依然面临中小企业没饭吃、劳动力成本逐渐增高竞争优势减小等现实问题。不过无论如何,作为一部略显特殊的纪录片,《大国重器》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去关注默默支撑着我们的工业制造业。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叙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速度,是冲压生产线最重要的指标。片中提到,2012年济南二机床集团自行研发的最新冲压线刚刚投入使用时,福特汽车全球冲压设备规划主管鲍尔来到生产车间参观,他发现,这条冲压线每天可以加工一万多个汽车外壳部件,效率达到了每分钟15次,这个速度超过了旁边德国冲压线每分钟13次的速度。过去几十年里,福特已经习惯使用德国和本国的生产线,而这一次它们破天荒地选用了中国设备。

又如,当中国造船业拿下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的地位后,发现仅仅会制造低附加值的散装船不是我们赶超世界的全部。中国人要建造高附加值船舶,才能走向造船强国之路。沪东中华集团把目光锁定在造船业公认的三颗“明珠”之一的LNG船,登上造船极端制造赶超的顶峰。而沪东人当时对LNG船的制造技术完全陌生。一份图纸,给沪东带来了机会。获得机会的沪东人,抱着必胜的信念研发LNG船,摘下了世界造船业“皇冠顶上的明珠”。

赤诚之心铸成大器

片中为我们介绍的杨建华,是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普通的焊接工人,自己琢磨着学会了小提琴,但就是这双按动琴弦的手,当年制造出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外壳。通过该片,我们能知道,大型压缩机的外壳焊接中,普遍采用的分体焊接制造技术,就是老杨的一项发明创造。分体焊接,对工人的焊接技术要求极高,几十吨重的外壳最厚的地方将近半米,而最薄的地方只有十毫米,150多个零部件有严格的焊接顺序和方法,这套工艺是杨建华靠自己的经验,在工作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不得不令人佩服!

片中提到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建安,在一次全厂大会上,把一封来自云南云峰化工厂的信念了一遍又一遍。信里,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女工,诉说了她在使用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硝酸机组时的困惑,由于机器性能的不稳定,让她随时都担心自己的机组出现故障。中国是世界第一硝酸生产大国,云南云峰化工厂所使用的这套设备,占中国硝酸总产能的71%,这套硝酸机组,是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生产的第一套设备。这封信震动了所有员工,他们把云南的这套机组拉回了西安,并捐款130万元,为这家化工厂更换了最新型的设备。

该片通过在各项工程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工程师,总经理,普通工人,维护工,研究人员……通过你想象到的想象不到的装备制造设备:自卸车、重机、风车、化工提取设备、数控机床……通过遍布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运输、能源、动力、机械、制造……向我们全景呈现了一个我国工业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立体坐标系,让国人为我国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倍感振奋与自豪!对工业发展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播出信息

2013年11月6日—11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频道特别编排(每天21:10)(1―6集)。

2013年11月27日—12月5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魅力纪录》栏目(每天22:40)(1―6集)。

2015年3月9日—14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万象》时段(每天19:05)(1―6集)。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23:1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11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国重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