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树》写于1940年春天,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艾青正是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
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颂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形象与思维的高度融合,正是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借助树这一自然物形象进行了艺术构思。并通过这一感性形象,对现实进行理性的认识,便成了诗中的思想。“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这是各自独立的树。接着诗人又借“根”的形象入笔:“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些相互在地下根须相连的树,便给读者形成了思想认识:树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以形写神,这个神,就是事物对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性格所在。当然,诗中的情思,不是抽象的,而是溶解在诗的形象里的情思。
要理解这首诗歌,还需要知道一个历史事实,就是过去曾经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这虽然不一定全部是事实,但也的确反映了在列强侵略下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现象。
艾青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他的这种艺术的表现,使人们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融入中,获得了一种诗意的快感并进而产生哲理的领悟。
全诗含蓄而深沉,熔铸着哲理式的沉思,这是它的成功之处。
当代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於可训《新诗文体二十二讲》:如《树》这首诗,“树”的鲜明、突出的意象,完全是靠质朴、明快的语言集中呈现出来的,但却含蓄蕴藉,有很深的象征意味。这种质朴、明快的语言风格,一方面是来自现代大众口语的滋养,另一方面似乎也与象征派乃至意象派的诗语的影响不无关系。
当代作家周良沛《中国新诗库·六集》:诗人不是搞抽象艺术的抽象,是在写实的,有很鲜明的具象下,进行认识更有概括力而倾向哲学的抽象。此诗要说它含义是不确定的,但它在文字上又非常明白地说明了“在泥土的覆盖下”的植物的自然现象。可以从它感受到看问题要相互联系的思想,受启迪于一种方法论。在抗日战争正在进行,有人说我们是“一盘散沙”时,也可以从它想到命运相联的人民,总有割不断的根的相联。凡此种种,它还留有许多可以根据每个读者的生活经验去联系和联想的空间。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诗人没有就事写事,而是透过事物,抽象于哲学又还原于具象。
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王东东《诗歌乌托邦与民主乌托邦——对艾青1940年代诗歌的重新理解》:这首诗可以被解读为“国民精神的坚固与一致”,也可以解读为“民主精神”甚至“民主生命”的象征:民主生命同样包含着“兀立”与“纠缠”,正如民主精神本身包含了“分化”与“凝结”。之所以两种解释都能讲得通,是因为在艾青这时期的诗歌中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本身就呈现纠缠状态。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吕家乡《艾青:灵感是诗的受孕——艾青诗读记》:作者对眼前“此物”的新鲜感受唤醒了他在心灵库存中关于“彼物”(一个或一些)的感受记忆。通过由此及彼地反复联想互渗,此物与彼物之间的相似点愈来愈突出、愈鲜明,彼此就逐渐在作者心目中交织、叠印以至重合起来。……《树》等作品,在内在诗意上都有这种特点。
艾青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18:1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085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