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师友

更新时间:2022-10-17 16:31:55 阅读: 评论:0

作者介绍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1935年9月赴德学习,1946年5月回国。曾担任北京大学德语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编辑推荐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紧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茫然相对。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我交了一辈子朋友,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呢?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硬骨头,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能多为别人考虑;最重要的是能分清是非,又敢分清,从而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然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简短一句话,我追求的是古人所说的“知音”。

个人履历

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艾、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数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主要论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沦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天竺心影》等;主要翻译作品:《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家庭中的泰戈尔》、《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并撰写过《留德十年》等传记作品及《赋得永久的悔》等散文集。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等。

书号:89169

目录

回忆小学诸师回忆正谊中学诸师回忆山大附中诸师回忆济南高中诸师忆恩师董秋芳先生忆念胡也频先生回忆陈寅恪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回忆吴宓先生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西谛先生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遥远的怀念西克教授布劳恩和冯·格林回忆汤用彤先生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回忆梁实秋先生扫傅斯年先生墓悼念沈从文先生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记周培源先生回忆王力先生记张岱年先生忆念郑毅生先生悼念曹老 悼组缃怀念乔木伊姆加德忆章用哭冯至先生悼念邓广铭先生悼念赵朴老追忆李长之悼念周一良忆老友于道泉我的朋友臧克家悼许国璋先生悼念马石江寿作人难忘的一家人——忆老朋友普拉萨德先生一家石景宜博士 后记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16:31: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077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