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众山小山水册

更新时间:2022-10-17 07:54:34 阅读: 评论:0

作品介绍

二OOO年,上海博物馆筹划为稚柳先生编辑出版集绘画、书法、论文及诗词于一部的巨册,印人吴子建尽出所藏,曾制“一览众山小”白文印,边款记述得此册之经过,录之于后:

鱼饮溪堂旧作过峨眉等山水十二页,子建戊午间曾经获观。越十年,庚申秋冬间,勿又于香澥重睹,如见丈人声音容貌,欣喜何似,遂倾囊以得。此时册已装成,甚佳,且有宛若丈题跋曰“壮暮妙翰,至精之品”诸文。辛未冬,宛若丈复过香江,因得乞其再题,乃“一览众山小”五字为扉页。然香江未得装潢高手,搁置稍久,宛若后题遂尔失云,奈何奈何。今岁丁丑,鱼饮丈八十八寿,子建重读此册,刻此五字,以补其失,并记如上云。此印款尚未峻事,惊悉丈人已归道山,子建痛失良师,痛当奈何,悲摧切割,不能自胜。

后来,吴子建又请高花阁陈佩秋补题“一览众山小”置诸册端。

画作赏析

第一幅山水画的临摹即是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以后又对北宋郭熙、王诜、燕文贵三家的山水,推崇备至,三沐三浴。郭熙的浑厚雄壮,王诜的清隽峭拔,燕文贵的温润多姿,都成了他绘画艺术的滋补,濡染而发。在一九四九年之前,谢稚柳艺术不入于扬,则入于墨,在这三家中作取舍。一九四九年之后,谢稚柳又移情于江南画派,对董源的山水情有独钟。取董源的得山气之神,以疏阔之笔写山的连绵高下之势,使他的绘画在缜密中又见潇洒。在这期间,谢稚柳曾作过仿元人王蒙、吴镇的山水,其真实的着意仍在江南画派。王蒙最能懂得董源的神理。在此,谢稚柳只不过是透过王蒙而去领会老董的风流。经过几年的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南北两大流派,到了谢稚柳这里融为一体。对北方画派谢稚柳去其尖刻锋利,取其从骨质中流露出来的温婉可亲;对南方画派去其疏简率意,取其平淡天真。经过他的扬弃与吸收,揉合与陶冶的过程,形成了他的不愠不火,委婉含蓄,严整缜密而抒情的风致。《一览众山小》山水册,正是谢稚柳经过融合走向艺术高峰时期的创造。

虽是尺幅小品,仍不失层峦迭嶂的气势,或用线勾,或淡墨渲染,或用多种皴法,都表现出山的骨与质。一股山泉从山巅而下,穿林透石,几经曲折,落到山下,聚势而动,又飞瀑石梁,向远处流去。山脚的近树,曲枝虬根,生动多姿,又使人很自然地想起王诜的《渔村小雪》来。有的在水墨淋漓之处,留下几片空白,从沈睡中透出气来,烟拖雾笼,一片雨湿的蜀中风物。真可谓是几分诗情,几分画意了。这种融南派北派为一体的山水画风,在作者早年的画作中不见,在晚年的画作中亦不可见,流风飘忽,笔势消磨,留下了画家对往事无尽的回忆。

背景资料

一。谢稚柳《一览众山小》册页所用纸张据吴子建回忆,当年谢先生断为康熙年间旧纸;又据陈舜今回忆,谢先生曾对他说过该册纸张得自张大千所赠。

二.该册并非完成于1961年,而是逐年所作。郑重先生1988年出版《从寄园到壮暮堂》一书时,谢先生提供吴子健拍摄的此册照片作为插图附于书后,并对册页各开一一标注作画时间,分别为:1961年二开,1962年一开,1963年二开,1964年二开,1970年一开,1972年一开,1973年二开,1974年一开(详见《从寄园到壮暮堂》书后所附插图),但该册文革初期已被抄走,换言之,册页各开应该全部作于抄家之前。不知谢老当年标注时间记忆是否有误?又,2008年9月上海人美出版《谢稚柳盛期风华》画册,《一览众山小》收入其中,标注的作画时间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三.该册被抄时各开均未署款,也未盖章,后来传到陆鲤庭先生手中,是陈舜今陪陆鲤庭去谢老家一一补款盖章的。

四.陈舜今先生曾经临过谢老的《一览众山小》,据陈舜今回忆,当年他在上海河南路裱画店看见此册在做托裱,为其精彩所折服而临,时间大约是1968年前后。陈舜今后来因所临《一览众山小》册结识谢先生,并成为谢老的学生。

画家简介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生,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绘画及古书画鉴定。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07:54: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036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