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唐“亿唐本身是个不错的公司,只是在第一轮互联网浪潮后,一直没把握好机会。”奇虎网总裁齐向东这样评价亿唐网。
这种评价显然有些轻描淡写。
互联网在经历了第一次寒冬之后,所呈现出的机遇几乎令全球资本垂涎不已。尤其是中国互联网更是炙手可热:新浪、搜狐、TOM、网易等老门户纷纷翻身,实现盈利;盛大、九城、携程、百度、空中网等新兴网站更一一登陆纳斯达克,功成名就;那些早期投身于SP、网络游戏、搜索、电子商务等热门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无不赚了个盆满钵满。
相比之下,坐拥亿万风投、哈佛MBA团队、“明黄色一代”等诸多概念光环的亿唐,却在长达七年的时间内,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各种商机失之交臂,这样的经历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即使是其被收购的SP业务,尽管从2001年就开始涉及,其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其他SP对手。也颇多令人叹息之处。
1999年,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唐海松创建亿唐公司,并很快搭起一个了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梦幻团队”。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他从两家著名美国投资商DFG、SevinRo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融资。
当时唐海松在创业方案所描述的商业理想是:亿唐网不仅是一个网站,更是一个辐射网上网下的强大品牌,它为被称为“明黄色一代”的18-35岁之间的年轻人提供各种网上服务和网下的生活用户,是“通往中产阶级的一道门”。
“在湖畔森林的别墅前,亿唐的烤肉架永远保持着香喷喷的温度;在宽敞气派的健身房,亿唐的网址就印在每一件亿唐健身服的背后;在家庭自助晚宴上,每一听亿唐饮料的瓶盖下都有一个数字,上网就可以抽奖……”在当时,这种梦幻图景曾使唐海松和众多亿唐人激动不已。
从1999年开始,亿唐开始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从1999年到2000年,亿唐仅在宣传方面的投入就高达300万美元,约2000万元人民币。
但唐海松的心思并不在网站内容方面,他几乎把80%的精力放在“亿唐卡”身上——这种提供亿唐特约商户优惠的VIP购物卡,其实在当时并没有多少市场。
而亿唐网内容则贪大求全,毫无特色:几乎门户有的东西,亿唐当时都有,但除了邮箱等少数服务外,却没有一样真正拿得出手。而在当时,新浪的新闻、网易的聊天室、搜狐的搜索引擎都已形成不错的口碑。
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无法盈利的亿唐开始恐慌,钱烧光了大半,第三笔融资已不可能。
2001年6月,亿唐经过两度大规模裁员后,其员工数从120人跌至30人,各个分公司也逐一解散。同时,亿唐网也放弃了黄灿灿的背景色调,而改为绿色——黄色之前一直是亿唐的标志,象征着向上的“明黄色一代”。这一举动也被视为亿唐人自身定位的全面动摇。
唐海松把宝押在网下。从2001年到2003年,亿唐不断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它甚至还有模有样经营起一家模特经纪公司。
然而,唐海松并没有看到更多新兴机会正在悄然浮出水面。
2001年7月,同在上海的盛大开始运营韩国网络游戏《传奇》,2002年盛大盈利高达5亿元,并在之后两年实现上市。2002年年底,搜狐为首的门户网站也首次通过广告、手机业务和网络游戏实现盈利。更多网站也纷纷崛起。但这时的亿唐,却离上市目标越来越远。
在此后两年,依靠SP业务苟延残喘的亿唐,惟一能给网民留下印象的就是成为CET考试官方消息站。但由此而来巨大人气并没有给亿唐带来好处。每年考试成绩公布之后,亿唐频频瘫痪的服务器总是引起网民一片怒骂。
从1999年至2005年期间,亿唐经历过不计其数的痛苦改版。从最早的包罗一切的门户“胃口”,到后来的全面收缩阵线,再到无数次的转移和失败。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公司内部的调整,而频繁调整的结果还是一事无成。大多数老员工早已黯然离去,而剩下的年轻人则在苦熬青春,昔日的梦想早已磨灭殆尽。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00:0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011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