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
一、二两句,诗人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两句中一个“老”字不可轻易放过。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思。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觉,渐渐地渗入了诗人的梦乡。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诗人将梦境写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话般地诱人。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留在心上的只是无边的怅惘。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样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
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俗。无论写景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诗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诗作所少见。
此篇是诗人现存的唯一诗作,关于创作年代,曾存在唐代和元末明初两种观点。
其一唐代之说。《全唐诗》第七百七十二卷收录此诗,题为《题龙阳县青草湖》,虽记载作者是唐温如,但其生平不详“无世次爵里可考” 。
其二元末明初之说。据中山大学教授陈永正考证:元人赖良编纂的《大雅集》中最早收录此诗,题为《过洞庭》,而《大雅集》中所收录作品,皆为元代人所著,因此本诗创作于元末明初。陈教授的观点,资料极为翔实,《全唐诗》实为误收此诗。
“当代李清照”——沈祖棻:我们读过若干篇写梦的诗,写得入情入理,惟妙惟肖,而这首诗又别出一奇,与前作毫不相同。
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唐温如这篇诗是我在读唐诗时偶然注意到的。他是属于《全唐诗》所谓“无考”之列的作家。但这篇小诗本身却证明:这位今天我们对其生平一无所知的诗人具有很独特的艺术构思。
唐珙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全唐诗》以为其晚唐人,据考证为误。生平仅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元诗选补遗》小传。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23:5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011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