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更新时间:2022-10-16 17:57:09 阅读: 评论:0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而字用法

文章中的“而”字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下列“而”字的意思为

(1)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2)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3)敏 而好学(表并列)意思为而且

(4)温故 而知新(表顺接)意思为然后;并且

(5)学 而不思则罔(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6)择其善者 而从之(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7)默 而识之(表修饰)意思为地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相关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

学而不厌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17:5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98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论语六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