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逝世以后儒学曾有很多演变:《韩非子·显学》说“儒分为八”;秦火以后,儒家典籍损失严重,然而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还不算少,可惜后来又大多散佚;晚清疑古思潮的冲击,仅存的一些典籍又遭到怀疑否定,于是“早期儒家的传流脉络归于暗昧” ,特别是孔孟之间似若一片空白。
其实,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后半到5世纪初年的人(-551年— -479年)。其门人即七十子,下延至5世纪前半,如曾子(-505年— -436年)。其再传即七十子弟子,是在5世纪中晚,如子思(-483年---402年)。孟子与七十子弟子又隔一世,是在4世纪中晚,如子上(子思之子)-429年— -383年。孟子是-390— -305年人。汉代人多误认孟子是子思亲授弟子,是不对的。《史记》说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是对的。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韩非子·显学》所谓“儒分为八”,“并不是并世的八个支派,而是辈分不同的八位学者,各有趋向。”不仅如此,韩非子根本没有涉及孔门的易学一派。
思想传承
孔子“老而好易”,为易作传(《易传》),用李学勤先生的话说就是:“孔子晚年对《周易》十分爱好,而且自己撰成了《易传》(至少其中一部分)。”
孟子对孔子的易学思想不仅继承而且有所发展。“孔子好《易》之前所讲的‘人道’,是没有会通天地之道的礼义说教。《易传》所讲‘人道’,是指会通了天地人三才之后所体悟的人道。”孔子在其易经哲学中创立了仁、义范畴。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义是一对矛盾,义是对仁的节制。这是孟子大骂墨子”兼爱【泛爱(仁)】的理论依据。此其一;孟子的“性善论”来自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论断。孟子与易学的渊源,杭辛斋有独到认识,他说“孟子继孔子之后,七篇之首,即揭明仁义大旨,而归体于性善及经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及继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见孟子之不知《易》哉!”此其二;“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易学思想又有发明。《易经》号称帝王之学。《易经》解决了大易的问题医国,《黄帝内经》解决了大易的医病问题,是思孟学派的“德性论五行”学说,解决了大易的医人问题。马王堆帛书《五行》和郭店简竹书《五行》的面世,正好补上了孔孟之间缺失的理论链环。这个链环就是荀子大骂的“按往旧造说”、“僻伪而无类”、“闭约而无解”的德性论五行思想。思孟学派比照元素论五行,将德性论五行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义和智都是对仁和礼的节度。“圣”端就是指会通天道、地道的本事。“思孟学派这种将数术引入儒门的努力,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表现,是企图把儒家的道德条目加以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化的明证。其理论勇气是巨大的,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说其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影响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学真正走上了医国、医人、医病的光辉历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意蕴。由此看来,应是思孟学派开’五德始终说‘之先河。”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孔子《易经》革命思想的发展。民可以革去惨无人道、怙恶不逡的帝王之命。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是洛克“自然权利”思想的理论基础。“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的理论是孟子‘革命权利’理论的变种。”
孔子曰
孔孟论学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ù)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
《孟子·尽心下》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志:立志。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不惑:不受迷惑。惑:受迷惑
知:懂得。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从:随从,顺从
所:所以。
欲:能够。
逾矩:超过规矩、法度;逾:超过。矩:规矩,法度。
罔:迷惑。
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
何以:即“以何”。以:因为。何:什么。
谓:谥号。
文:孔圉谥(shì)号“文”。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为这样。
譬如:比如。
为:堆积。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平:填平。
虽:即使,就算。
覆:倾倒。
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
往:去,这里指前进。
无或:不值得奇怪。或:通“惑”,奇怪。
易:容易
生:生长
暴:通“曝(pù)”,晒。
寒:使动用法,使……寒冷。
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至:极。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下)围棋。
为:作为。
数:技巧、技术。
专:专门,专一
致:用尽,极尽
通国:全国。
善:擅长。
使:假使。
诲:教。
以为:认为。
鸿鹄(hóng hú):天鹅。
援:拿(起)。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代箭。
俱:一起。
弗:不。
若:及。
与:通“欤”,可译为“呢”“吗”。
非然也:当然不是这样的。
信:相信。
策:量词,相当于“片”。
以:凭借、依靠。
至:极。
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伐:讨伐。
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杵∶舂米用的长木槌。
《书》:指《尚书》。
《武成》:《尚书》的篇名。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就符合礼的要求;四十岁时就掌握各种知识,不被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时听到别人说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时听从内心想要的,但这些想法都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学习了但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思考了但不学习内心就会感到不安(危险)。”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努力勤奋并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凭借这一点称他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一座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只要停止了,我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即使我只倾倒了一筐土,只要前进了,我也就前进了!”
孟子说:“大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天下有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可以生长的了。我和王相见的次数也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大王冷淡到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帮助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围棋作为一门技术,是小的技术;但如果不专心致志的话,就不能学会它。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假使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和志向专一到下棋中,只听弈秋一个人的话;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来到,想着拿出弓和箭去射下它,即使他是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比不上那个专心致志的人。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者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这本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这一篇,只取两三条就可以了。极仁道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人的,凭借极仁义的周武王去讨伐极不仁义的商纣王,结果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让木棒浮起来呢?”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暴:同“曝(pù)” ,晒。
或:同“惑”,对……感到奇怪。
与:同“欤”,相当于“吗”,“呢”。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被誉为“圣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朱熹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孔孟论学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经典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经典,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
2-3岁的儿童:孩提
幼年儿童:垂髫、总角
十三岁(女子):豆蔻
十五岁(女子):及笄
二十岁(男子):加冠、弱冠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半百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八十,九十:耄耋
一百:期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功亏一篑——亏:欠缺;篑:土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3.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4.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5.血流漂杵——杵:锤衣舂米用的木棒;血流成河,流出的血都把木棒给漂起来了。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译文: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凭什么称他谥号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子谥号为文。‘’
内容理解: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矣。”
译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如果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解: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明智(昏庸)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暴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帮助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用尽所有心思去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使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用心专一集中思想,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即使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也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内容理解: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只不过采用它的两三片罢了。极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内容理解: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采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14:1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964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