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俗成的社火顺序及主要形式一般为:“跑报马”。由武士妆扮的骑手驾驭报马飞驰,串铃哗哗作响,以告消息,至今相沿。响“铳”(土制火炮,就地炸响,不射远)。以巨响报告消息,并示威风。今相沿,有数十杆甚至数百杆。举“帅字旗”。高一丈许,上有“帅”字。今演变为红旗及“前行牌”。“前行锣鼓”。高跷。旱船。花车。花鼓等。以上为白日“故事”。夜间“故事”有“转灯”、龙灯等,队前并有一人“耍流星”,流星用一长绳系两盒木炭火铁盒,由一人进退轮之开始,其轨迹似天上流星。
河津红火锣鼓多为武士装束,头戴额镜,背插双剑,甚是威武。配件一般为中鼓,大钹,铙钹,大锣,勾锣,手鼓等。队前有一人或数人手持花鞭甩节奏,名曰“点鼓”,亦是伴舞。传统锣鼓二三十人,今规模宏大,动不动“百人锣鼓”。锣鼓点除传统的以外,还有引进的“临汾威风锣鼓”、运城“黄河锣鼓”等。还有融合各种鼓点新创锣鼓点。
有代表性的传统锣鼓点有如下几种:
山底的《上庙鼓》。有人称其为“架子鼓”或“牛抬蹄”。顾名思义,这种锣鼓原本是上庙祭神时所用的,如细品其味,似有一股虔诚肃穆的气氛。只是由于后来进入红火行列,自然就融入了乡民的个性。其总体风格雄沉,节奏徐缓,虽鼓谱简单,但却大气磅礴。大钹有“旋头”、“大轮背”等特殊动作。边山村的红火队伍常将其作队列表演。
《取雨鼓》。俗称“上马脚鼓”。鼓点更为简单,仅一个乐句,但却十分密集紧凑,反复地敲打,如急雨,似奔马,其声凄厉悲壮,感天动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个鼓点原本所表现的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百姓们在久旱无雨时呼天告地、乞怜神灵,渴望时雨甘霖的急切心情。这种鼓点因个性鲜明、情绪强烈饱满,多为许多表演艺术如“耍狮”等借用,我们本地的好多丧葬锣鼓也将其纳入,听起来颇为热烈、奔放。
《十不闲》锣鼓。从其名称本身看便可知道它的配件十分丰富(当然不一定正好是十件乐器)。“十不闲”的鼓谱结构繁富,鼓点清脆,热闹紧凑,很耐听,也很中听。正宗的配件用的全是高中音乐器,所用鼓小于当今所谓的中鼓,且用小槌轻击;钹、铙都不是那种笨重的大家伙,同时配以手鼓,小勾锣,后来又参以花鼓用的手锣等,都是些清脆明朗的小件。“十不闲”的鼓点对应句居多,句式整齐,应答得体,回应紧凑,对起“话”来,热闹非常,执器表演者人手不闲。它的许多花彩段落同样被多种鼓点借用。
花鼓锣鼓。这种锣鼓为三迁村独有。称其花鼓锣鼓是因为它的鼓谱全是花鼓的鼓点,配件也大多是花鼓所用的铜器,如苏钹、苏锣小钗等。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别具一格的锣鼓,其风格清脆、轻巧、紧凑、热火,颇为群众喜爱。今称“迎春锣鼓”。
《乱刮风》锣鼓。流行于城关、阳村一带。从这个名字看,“乱刮风”应当是一种后起的锣鼓鼓点。“乱”者,不依一家,不拘成套,哪家味道都有,是取百家之长。其鼓点近似“十不闲”,但较之强烈、奔放,因此也就更气势了许多、雄厚了许多。锣鼓南头为刘村古锣鼓谱遗名,相当有名,其特征待考。
跑锣。由三几十人组成,皆古武士装束,人手一锣,铙鼓伴奏。以剪子关式穿插,时而单行摆尾,时而并进分开,步伐矫健,威武雄壮。最后摆成五花阵、六花阵、多花阵或其它图案造型。今亦有以花环代锣的,另尚有阳村、永安的丧葬跑锣锣鼓。
附丧葬锣鼓
“撒锣鼓”是敲丧葬锣鼓的土语俗称,是丧葬礼义不可缺少的一环。发丧前一日晚“降香”前在灵前敲一阵;发丧之日“起灵”前敲一阵叫“冲灵”;送葬路上敲“路行鼓”直至坟前,并在“下葬”时再敲一阵。丧葬锣鼓铜器与一般锣鼓相同,只是鼓用特大鼓。其鼓点与“十不闲”较接近,但有明显特色。其鼓点沉重,格调悲壮,充满“杀气”,很有俗称“镇鬼逼邪”的意味。
别具一格的河津转灯,据传至少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当地民间艺人根据风车的原理创制而成的。其灯架用葵杆或竹杆扎结而成,形状为一高约2米(还可更高)、顶端为拱形的长方形(个别也有园形的)。每个灯架上安装有转灯一颗、数颗或数十颗不等,排列样式系多种多样的几何图形。其单个转灯状如小鼓,旁带五“耳”(翅),犹如当今电动机轮叶;灯体用竹条扎制,白麻纸裱糊;灯面贴以花、鸟、虫、鱼、人物等剪纸;灯心穿置一固定铁轴,轴上插一蜡烛,可使花灯绕轴旋转而燃烛平稳不动。更为巧者,轴上灯体与灯架之间穿置一核桃,外可以其抛面减少摩擦,使之转动灵活,内可以核仁润滑铁轴。其灯架上除转灯外,尚有众多披挂装饰,似“绿叶”相扶“红花”,与转灯相映成趣,有悬吊的纸扎绣球(俗称“火蛋”),有旋转响动的风哨(俗称“风沓”),并挂有彩莲灯、西瓜灯、鱼灯,并嵌有玻璃镜,顶端并饰以雉尾、纸旗。整个转灯工艺,熔剪纸、裱糊为一炉,集几何、力学诸原理,匠心独运,精巧非常。
转灯的表演通常在元宵间夜晚。其时,几十甚至上百名马童装束的跑灯者,手举灯架,身戴各种音色的马铃,碎步跑动,时吹口哨,穿插掏花,蜿蜒行进;灯架随手势而高下,舞姿依情绪而变化,左飘右荡,使尽浑身解数;摇头摆尾,似卸万般烦恼。远眺,则无数花灯飞旋,似繁星明灭闪烁,灯阵游弋,若“金蛇”似“火龙”;近睹,则如置身火树银花迷宫彩殿之中,眼眩目耀,美不胜收。加之前有火球(俗称“流星”)翻飞开道,后有锣鼓遥相伴奏,整个表演,浑然一体,有声有色,令人叹为观止。
龙灯虎灯:北方平村人元宵节夜玩之,谓之“龙虎斗”。龙灯体长20米许,筒径约80厘米,从头至尾,渐而细之。由约13节连接而成,衔节灵活,使龙体可弯绕。木、竹构筑,麻纸裱糊,体内固以自制羊油蜡烛照之。由几十人以木棍持举。虎灯体长六、七米许,制如龙灯,数人举之。唯其尾巴以细竹缠之,长而壮实,如鞭可甩。甩及观者,往往使伤。表演时,双方相斗相戏,并伴之以锣鼓。龙灯常旋绕盘曲,虎灯常跳跃场间,颇为壮观,亦饶有趣味。
城北村的冰山,年代久远,传为一位民间工匠所制,制作颇为费工。春节前首先制高约八九尺长约两丈的木质山形,用麻布包扎,倒放后往上泼洒城南莲花池的浓碱水,并用大风车轮番煽之,边泼边煽,使碱水层层结冰。形成后再侧置,整形,并饰以松枝柏叶,亭台楼阁,成品形似山,质如玉,以车马载之供人观赏。
村社业余戏班称“家戏”,今称“业余剧团”。清末有“家戏”班90多个,多演蒲剧(大戏)。解放后“业余剧团”仍旧不少,多演蒲剧,亦演眉户。另有西王村演“小花戏”(亦称“花鼓戏”,“花鼓后场”),角本多系群众口头创作,故事短小,朴实生动。演唱时不用丝弦仅用打击乐如小战鼓、大锣、苏钹、中钗、“狗娃子”伴奏。有一锤子、二锤子、三锤四锤五锤七锤、齐茬等点。剧目数十种。代表剧有《驴银匠》、《卖绒绒》、《卖黄瓜》等。曲谱至今尚留。
俗称“撂干嘴”,产生于河津沿山村庄。是当地百姓自编自表的一种快板类曲艺。1976年被列为山西省地方曲艺。其特点一,表说时不用任何乐器伴奏,仅凭“心板”把握节奏,且节奏感特强。基本节奏为上四下三七字音步。每二句押韵,中途常倒韵。押韵极严,不仅要求上下句韵脚同平同仄,还必须同声。其特点二,使用纯粹而浓重的河津边山一带方言土语。其特点三,格调格外粗犷豪放,大声大颡,发声特酷,于粗豪中透现幽默诙谐。干板腔表演原为单口,后出现群口。代表作有《转柬》、《走满月》、《女婿尿裤》、《皇协偷油》、《老鼠运动会》等,解放后承传人及代表人物为杨玉林大师。
源于边山一带村庄,习称“山底小曲”。属山歌体民歌。系群众口头创作,据传初创于取炭路上。其基本旋律为:224 212│465 42│4212 645│642 2│2224 656│765 4·5│4212 645│642 2‖其格调粗犷豪放,舒展悠扬。曲子的表现力灵活丰富,可表达深沉痛楚的情感,亦可传达风趣诙谐的情调;可为单纯而深刻的抒情,亦可为故事情节的叙说。传统曲目有《看瓜》、《货郎担》、《自本熬活》、《取炭人》、《打酸枣》等。表演形式,多见男女对唱。
小曲之又一种。用于花鼓间歇插曲。基本旋律为:42 2│04 2│1 24│16 5│6 2│42 16│16 53│2—│52 5│06 02│2 45│65 4│×× 0×│× 0│6 2│42 16│16 54│2—‖唱词多为即兴,充满幽默意味。
板腔体说唱艺术。伴奏乐器有:拍板(一种拴在小腿上的击拍器),碰铃,云锣,大钹,大锣,拂琴,板胡,二胡,笛子等。曲调优雅,因受蒲剧影响,感情热烈时也有类似的“尖板”、“流水”等激昂板式。清末说书队有10多个,百余人。代表曲目有《货郎担翻箱子》、《借油靴》、《王竹卖药》、《兰玉黛》等。
演奏除唢呐外,并配以小鼓、小钗、大锣。主要服务于婚丧嫁娶,也见于迎神赛社或红火热闹场合。主要曲牌有《地里花》、《拉蔓》、《当皮袄》、《黄三串》、《雁落沙滩》、《张良归山》等。
农民组织的业余管乐队,俗称“走事管乐班”。主要服务于婚嫁庆典,规模有几十人甚至百人者。演奏乐曲常为时尚歌曲。
面塑:以面粉塑捏的“馄饨”、“枣麻姑”、“麦积”、“浑身眼”、“布袋”,或虎、猫、猪、免、牛、花、草、桃、虫、鱼等。用于春节、清明、中秋及婚丧寿时。
刺绣:俗称“绣花子”。其手工针法有单刺、双绣、空串(线条)、勾门环等10余种。绣于多种服饰用品之上。如裤袄鞋袜手帕被褥床单枕头、兜肚腰带烟布袋等。另有与布塑相结合的如狮子老虎麒麟猪猴象等物。
剪纸:流传久远,风气甚浓。逢春节或婚嫁,农家女子一般皆剪窗花或多种图案(如双喜字)以渲染喜庆气氛。今有以剪花卉或喜字图案悬贴于结婚典礼台上的,亦有宣传教育作品的。纸色一般为红绿蓝黑,内容大致可分为动物花卉、戏剧人物、喜庆图案三大类。风格粗犷洗炼,多夸张。
雕刻:以木、石、砖为底料雕刻花卉图案、山水人物。用以装饰家具或建筑物。现存木雕珍品有禹门八景(浮雕)、龙门图(线阴刻);砖雕有西梁砖碑楼。作者皆本市民间艺人。民国间,曾有“恒裕石厂”未事石雕,今存作品有“龙门八景,石刻(线刻)一幅。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09:4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944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