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道路(套装共2册)》分为:选择的历史与历史的选择进退失据的旧邦新造(1840—1911);民主革命由旧到新的路径转换(1912—1949);跨越“贫困陷阱: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选择(1949—1976);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976—2012)等内容。
《中国发展道路(上册)》目录 |
总论选择的历史与历史的选择 |
第一节172年的艰辛选择与中国道路 |
一、中华民族面临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
二、在世界潮流面前选择了资本主义 |
三、为国家安全和突破“贫困陷阱”而选择了社会主义 |
四、为加快发展和人民富裕而选择了改革开放 |
第二节国际环境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
一、 |
二、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 |
三、新中国的建立及面对冷战的战略选择 |
四、对外开放决策的形成和初步实施 |
五、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更多参与国际事务 |
第三节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
一、政府性质和经济职能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阶段(1840—1897) |
二、政府观念和职能由“自由”走向“统制”的阶段(1898—1949) |
三、1949——1978年 |
四、1978年以来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
五、民主与廉政是政府主导型优势的两个必要条件 |
第四节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
一、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坍塌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确立阶段(1840—1919) |
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破产和新民主主义价值观的确立(1919——1952) |
三、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主流和陷入困境(1953——1978) |
四、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建(1978——2010) |
五、文化发展的新举措(2011——2012) |
结束语:现代化路径的多元性和中国的独特性 |
一、现代化路径的多元性 |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 |
三、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
第一编进退失据的旧邦新造(1840——1911)——清末道路选择与制度设计的多维度分析 |
一、错过的发展机遇 |
二、从封建专制的没落到民主共和的初兴 |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移位和嬗变 |
四、中学、西学的优容反转 |
五、七十余年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反思 |
第一章发展与困惑:鸦片战争后的道路选择(1840—1860) |
第一节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
一、欧美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
二、掠夺方式的改变 |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对外贸易 |
第二节鸦片打开中国市场 |
一、英国的宪政改革和工业革命 |
二、丝茶打赢中英贸易战 |
三、炮舰打开中国市场 |
第三节天朝上国梦难醒 |
一、太平皇帝不太平 |
二、“中国中心论”的前世今生 |
三、“重农抑商”拖累商战 |
第四节从《海国图志》到《瀛寰志略》 |
一、开眼看世界 |
二、从魏源到徐继畲 |
第五节耕者有其田的《天朝田亩制度》 |
一、清末的人地矛盾 |
二、耕者有其田的追求 |
三、失败的尝试 |
第六节国门初开的反思 |
一、全面落后的王朝体制 |
二、厘金——经济体制变迁的副产品 |
三、中外交往的新变化 |
第二章顿挫与中兴:同光时期的道路选择(1861—1894) |
第一节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 |
一、电气时代来临 |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
三、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 |
第二节同治中兴的秩序重铸 |
一、辛酉政变后的权力整肃 |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及意义 |
三、宽松政策的推行 |
第三节中央、地方联手的洋务运动 |
一、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
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
三、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及特点 |
《中国发展道路(下册)》 |
该书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09:2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943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