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简介
南京半亩良田农业园半亩良田用于发展自然农业,建立CSA农场。南京市半亩良田农业园占地200余亩,第一期开发50亩,农场位于江宁区秣陵街道周里社区,紧邻宁溧路,距南京主城仅20公里,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土壤水质优良。农场紧跟周里建设特色农业旅游社区的规划步伐,主动摒弃具有极大危害的现代规模农业与化学农业,主动回归精耕细作的自然农业,提倡自然农耕、生态循环。农场以CSA(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对外经营,由农场直接向会员家里配送,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农场与餐桌点对点的短链供应经济关系。鼓励市民归农劳作,同感农人之苦;接受会员监督,以便我们提供的不仅是粮食,更是“良食”’。农场以“三良”——良田、良食与良友作为企业文化。并希望由此破解农民增收、食品安全与信任危机的社会困局,重新构建人与人之间互信关系,推动良性的城乡互动,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农场采用会员管理制度,凡在本农场租地者,即自动成为农场会员,会员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家菜地。农场设有专人负责管理菜地,以保证菜地的收成,私家菜地上的所有收成归所属会员所有。农场共设三个类别的会员:一是自主劳动会员,会员自己耕种,自己管理,自己收获的完全自主型会员,二是半委托会员,会员播种或提出种植计划,农场负责管理,会员自己收获;三是全托配送会员,会员提出种植计划或个性要求,农场全权负责种植,并将收成配送到家。
CSA即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出现在德国、瑞士和日本,最初缘于数名日本家庭主妇对当时日本食品安全的共同担忧,相约将各自家庭一年的食品开支预算凑在一起,交到乡下一个农夫手中,要求后者按主妇的要求种植安全健康的粮食,主妇事先支付费用并承诺与农夫共担生产风险,不刻意追求产量,而农夫须保证放弃使用化肥农药并凭良心生产良食。如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供求关系,消费者预先支付的生产费用,即表达了与生产者共同承担在来年农业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决心,并支持使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与以往的收益方式不同,生产者在季节之初就获得了这一年种植的收益,并且这部分收益对生产者付出的劳动来说是公平合理的,而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获得了生态有机种植的健康农产品。
借鉴国外成熟的CSA(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结合中国特有的城乡关系的特点,农园在经营模式上创新发展,通过“私家菜地”的特贡渠道,让农园不但具有观光体验、陶冶身心、教育示范等文化功能,更在解决市民的菜篮子工程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农园以会员认种菜地的形式发展会员,会员可以选择自主种植,收获实实在在的有机蔬菜的同时,还能健康身心、体验全新的生活方式;会员也可以选择将菜地托管于农园,农园会安排专人管理每位会员的私家菜地,以保证每年的收成。农园会根据每位会员的家庭成员与在家吃饭频率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最低产量保证,真正满足会员的餐桌要求。如选择全托配送的会员,农园每周向会员家中配送1—2次新鲜蔬菜和蛋肉等,以保障会员餐桌正常所需。农园由于采取的是农园到餐桌的点对点的供应方式,省略了所有中间环节,由此省下的中间商差价均折低菜价惠还会员,所以农园所产的蔬菜不但绿色健康,更难得的是能与市场上其他普通蔬菜价格扯平,甚至更低,真正做到物美价廉。
希望通过半亩良田的不懈坚持,争取将农园建设成为南京乃至全国的集自然种植、养殖、食品深加工、食品流通、参观科研、教育培训和生产示范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国人食品供应的放心品牌。农园立足农村,引领农民致富;同时面向城市推动市民参与式都市型生态农业,开展都市农业培训、食品安全与可持续生活宣传、农耕体验与教育等活动,将农园建设成为市民体验农耕及可持续生活、培养健康消费和环保意识的都市农业教育基地;同时,以科研和示范教育为特色,努力成为大学生及中小学生的实训与生态教育基地;通过发展城市健康消费网络,促进形成“共同购买型”消费合作社。面向农村研究、推广结合传统农耕和自然农业为基础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建立自己的技术规范和认证体系,为各地农民合作社提供示范和培训服务,并协助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上转向现代生态农业。最终将商业模式与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融为一体,引导城市健康消费合作社与农村绿色生产合作社对接,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互助,让农民安心、消费者放心、环境安心,重建社会的信任与合作机制,实现城乡良性发展,推动城市反哺农村进程。
——“三良文化”:良田、良食、良友
农园提倡尊重并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理念。顺应天时,发挥地利,构建人和,以良田产良食,以良食广交良友,是为农场三良文化。人类自古以来只有粮食而没有“良食”的说法,只有粮食问题,从没出现过良食问题。但是,随着土地、空气、水源、基因与加工等粮食种植与生产中最重要的几大因素(环节)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很多粮食已经成为“不良之食”——有的甚至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健康的毒食。为了区别这些不良的粮食或者有毒粮食,我们把自然、安全而有利于健康的粮食称之为良食。简体字“食=良+人”的构成很好地说明了“何为良食——良人为食”。粮食主要是由我们人种植、收获、运输、加工与销售的,人乃粮食生产与流通全过程的主体,作为粮食主体的人如果富有良心与良知,手捧良心,心怀良知,从事自然农耕或有机耕作,自然生产出来的都是良食;反之,泯灭了良心,失却了良知,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从事化学农耕——一味使用农药、化肥与转基因技术,这样生产的粮食就是不良之食,从事这种有毒化学农耕的人与机构都是属于不良之人。
农园自觉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努力完成自身使命:
(一)是解决农民增收、改善城乡关系,为城市反哺农村开辟新的道路。在传统农业模式里,农民一肩挑着靠天吃饭的生产风险,一肩扛着任人宰割的市场风险。风调雨顺之年,产量虽然大增,但往往造成市场供过于求,造成滞销——菜贱伤农;而市场大好之日,往往都是天灾多发之年,地里收成甚少,加之中间商人的恶意打压与投机客的故意炒作,最终——菜贵亦伤农。而要想为农民找到增收的出路,唯有解决掉这两大风险不可。而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由于消费者预先支付费用,农民只需要按订单计划生产,生产与市场两端的风险得到分但,问题迎刃而解。有了收益保障,才能要求农民凭良心种地,否则,在生存压力之下,谁又能保证能饿着肚子谈良心呢。由此,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起一个互信的基础,完成了最基本的城乡互助。为破解信任危机打下基础。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把食品安全问题不负责任地全推到农民的良心与良知上,既不理智,更不客观。正如上段所述,如没有了收益保障,又有生存危机压顶,让农民何谈良心与良知,换谁都难于做到,因此,农民为了提高产量,为了赶期上市,使用更省成本的化肥农药甚至是激素转基因也就情有可原了。在CSA模式里,消费者预先支付了农民的全年收益,先不谈农民会否因感激而良心良知发现,主动放弃化肥农药,就算是最笨拙的人都想多赚一分是一分,在这种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你想让农民给你施化肥都难,因为那样做意味着得多花一份化肥成本。我想只有傻瓜才会那样做,我相信我国的农民都不是傻瓜。基于此,消费者放心了,农民省心并开心了。双方也就相互信任了,农民感激市民的支持,市民感谢农民的付出。
(三)破解社会信任危机,构建互信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我想全新的城乡关系在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纽带作用下将就此形成。也许破解社会信任危机,重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就将实现,和谐社会也就真的和谐了。
成为半亩良田农业园CSA会员有什么好处
★ 收到新鲜、无污染的有机蔬菜;
★ 比超市的有机蔬菜低廉的价格;
★ 知道食品从何而来,谁种植了这些蔬菜,有机会参与种植、了解种植知识;
★ 支持并保护本地农业和耕地,并且贡献了健康的本地经济;
★ 一个可以带孩子来体验生态文明的地方;
★ 了解自己与土地、农场的关系,并且了解是它们使得我们有生存的可能;
★ 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彼此了解和信任;
★ 参与半亩良田农业园组织的各种健康活动、教育活动和会议交流等;
★ 认识自然,认识土地,开始健康环保和可持续的崭新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01:3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917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