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专业精英是中山大学新创博雅学院在招生简章中,主宣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介绍该院的目的是“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
对于“博雅”背后的深意,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表示,成立博雅学院,只是中山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系列举措中的一项尝试,而他本人更加关注的还是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能让全校学生受益。从2009年9月21日开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就读的3700多名新生和1300多名二年级学生,按照新的通识教育方案选修“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大都有名无实。”通识教育最大的困难在于往往难以持续。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识教育课程常常游离于学校主体课程之外,因此会被边缘化而难以保证课程质量。中大这次对症下药,特别注重通识课程与学校主干课程的有机联系,在课程组织上采用了国外大学常用的“双重编码课程”,把若干院系最核心的主干基础课同时作为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即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可见,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全面人格为目标,这与专业教育以培养“技术能力”和“谋生手段”并不矛盾。
1945年,哈佛提出以培养“全人”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而1978年又将这一目标修正为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的,推崇“宽度(通识教育)+深度(专业教育)”的目标。其实,一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都不是以“去专业化”为导向,而是在努力打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障碍,尝试在二者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然而,“无专业精英”教育,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同时,却可能无意中走向另外一个反面。大学本科教育内容的改革,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通过课程创新,更好地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而不是顾此失彼。
通观中我国大学课程设置,在通识教育方面,开设的课程大体不过是什么“经济学原理”、“法律基础”、“高等数学”之类,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仍是以学科为界限来划定的,难逃专业的狭隘视野。而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通识教育课程可能是“财富、权力、美德”,是“正义”,是“时间、空间和运动”……这些课程设置不仅生动活泼,更是在整合跨学科科目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山大学新创博雅学院宣言中,外界在赞赏和支持群起的同时,质疑和讨论也同样喧嚣。博雅学院的首届35名新生,承受了外界极大的关注。完全打破专业的课程和多少有点独特的学院生活,这些高考后本来已被录取到其他院系和专业的孩子,有些不适应。
自从开学以来,外界的密集关注正让学生们从开始时的受宠若惊,逐渐过渡到略感不适,甚至有学生向博雅学院院长甘阳抱怨,记者总给自己打电话,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应有心理准备,受关注本身也是一种锻炼。”甘阳深知,这种关注蕴含的是社会情绪和目光。同时,有关博雅学院的争议和质疑之声,也难免飘进学生的耳朵,这才是甘阳最担心之处。
院长对此质疑认为是因为不理解,因为博雅学院是一个卖点,借此推行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才是的真正目的。
其实对一些质疑的声音我有意见,很多人只从媒体上看到一句话就下笔写评论,连博雅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都未了解清楚,就迅速下结论。我认为这些质疑是因为不理解。比如学生将来的出路,其实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本来就是精英化培养,不需要就业,大部分都将直接继续深造。”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23:0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908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