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新里程碑

更新时间:2022-10-15 20:58:10 阅读: 评论:0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 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tues:A handbookand 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研究内容

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lf- 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

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著名研究人物

马丁•塞利格曼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博士在1998年以历史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他看到心理学中对正面的人性一直研究不够,主要精力花在了对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疾病和负面情绪上,因此在就职演讲中提出,心理学应该两手都要硬,给予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以同样的重视。从此,积极心理学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他也被人尊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由于塞利格曼博士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他不但三次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还得到了美国应用心理学和预防协会颁发的桂冠奖,以及精神病理研究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此外,他还获得过基础科学方面的威廉•詹姆斯研究奖(WilliamJamesFellowAward)和应用心理学方面的詹姆斯•麦金•卡特尔研究奖(theJamesMcKeenCattellFellowAward)。Mihaly_Csikszentmihalyi

米哈伊尔•希斯赞特米哈伊

米哈伊尔•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是加州美国克莱门特研究大学教授、生活质量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多年从事创造力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心流”概念,并和塞利格曼一起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他出版有多本心理学科普着作,如《创造力》、《心流》等都成为国际畅销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由于他的杰出学术成就,他获得过CliftonStrength奖、塞切尼伊什特万奖。

爱德华•迪纳

爱德华•迪纳(Diener)博士是伊利诺伊斯大学心理系教授,是幸福研究的先驱,人称“幸福博士”,曾任国际生活质量学会主席、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主席,也是盖洛普组织资深研究员。迪纳博士是当今被引用最多的心理学家之一,有超过3万次引用。他在幸福研究领域已经发表有超过200篇论文,获得过国际生活质量学会杰出研究奖、首届盖洛普学术领袖奖、人格心理学杰克•布洛克奖。

克里斯多佛•彼得森

克里斯多佛•彼得森(Peterson)博士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密歇根大学学习、任教,现担任心理学和组织学教授,并且曾担任临床心理学专业主任。因为他在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还被聘为ArthurF.Thurnau教授。Peterson教授是世界上论文被引用最多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是现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的秘书长,《积极心理学杂志》、《心理科学了望》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顾问评委,同时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积极心理学手册丛书的总编辑。他的着作《积极心理学初级读本》于2006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以在乐观、健康、品德和幸福感等领域的研究而闻名学术界。

中国心理学

在中国,积极心理学也已得到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学者和将积极心理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者。

彭凯平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导,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文化与认知实验室主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积极心理学会执委。曾担任多家国内外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咨询与培训顾问。研究社会和文化心理学、文化和认知(包括归因、判断偏差、辩证思维、自我与同一性),论文与着作多次获得中国和美国的学院大奖,文章被多本心理学书籍、杂志收录,并任加州大学美国文化研究领导委员会委员、加州大学学术奖励委员会委员、《亚洲社会心理学》编委;《华人心理学》编委、《社会及人格研究》编委、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研究所”“东亚问题研究所”“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得教育部春晖计划、长江学者、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基金会等多项资助与奖励;曾任美国心理学会(APA)科学领导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大会共同主席(2004)。

刘翔平

刘翔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翔平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全国学习障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健康人格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学校心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学习障碍和注意力障碍,以及积极心理学。任全国学习障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健康人格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学校心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厦门附属中学心理健康首席顾问,出版有《当代积极心理学》等多本专着。

任俊

任俊,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心理学博士,现为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理论心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近年来曾先后在国外SCISSCI、国内CSSCI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个人专着、译着多部,包括《积极心理学》、《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等多本积极心理学专着。目前主持“积极心理学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苏德中

苏德中,剑桥大学心理系博士,英国首相全民幸福运动政策顾问,英国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主席。研究方向包括殷盛、积极心理质素、积极企业组织行为、商业心理学及政治心理学等。2009年获达尔文纪念奖学金,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及精神科,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首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内曼、剑桥大学幸福感研究所所长弗里西亚-于佩尔。

安妮

安妮:生于中国北方,长于南方,1990年代移居美国。本科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毕业后分别做过专业健美操运动员、教育学教师、心理学研究员、公司职员、记者和节目主持人。难抵对心理学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在美国人最怕失业的关口辞去在美国媒体的工作,到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研究生,学习治疗处于负面状态的人。在哈佛期间选修了本。沙哈博士(TalBen-Shahar)讲授的积极心理学课(“哈佛的《幸福课》”),从此与积极心理学结缘。2011年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教授(MartinSeligman),学习怎样把人从负面或零状态提升到正面状态。希望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能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并让这世界因自己的一份贡献而变得更加美好,也希望帮助更多的人拥有积极美好的人生。赵昱鲲

赵昱鲲,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参与创建了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并任副主席,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成员,美国《积极心理学日报》专栏作者。共同组织了中国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着有《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译有塞利格曼最新着作《蓬勃人生》。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获得化学和计算机两个硕士学位,由于执着对人生意义和幸福问题的追问,而辞去纽约金融公司的工作,致力于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推广和实践。

起源

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 世纪6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贡献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局限性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 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 happiness 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晴日心身医疗何日辉:积极心理学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对大众心身健康及精神心理问题的预防都有着巨大的意义。但它最突出的贡献在于预防,在于维护普罗大众的心理健康,而不是针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

发展趋势

1、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2、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lf-directed)、适应(adaptive 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3、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4、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20:5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896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六一干线
下一篇:罗屹峰
标签:积极心理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