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焉亦越二世,祥发三枝长匡兰,次匡蔚,三匡蕙。其兰蔚二公,仍居故里,我蕙公聿来大旗堡地六坡(今菱角六湖村),芦旅而居焉。公:居心正直,处世和平,重义轻财,寅恭勿失,福田心地,垂後无穷惟初世式微旧谱所记之,始二三世,仅以一枝之系逓傅,其馀皆未备载。但年湮世远联彚无从;故三世以上,则姑仍其旧,四世以下,乃分晰而详於谱焉。是谱也自始高曾祖一本连绵而来,及子孙曾元千枝牵丝而去;则尊卑长幼,次序秩然。使万世之後,顾木知本,饮水思源。庶几先祖世远而不忘,後嫡人繁而不紊,虽支分派别,实共本同源,一览斯谱亲如一室;则所谓尊祖者在是,敬宗者在是妆族(壮族)者亦在是矣。芳追诚素积,谱始祖成,惟恨才疎,词难达意;更若善杨前烈,详示後人,犹有待於後之象贤,举笔而续之於後也,是所厚望焉。
旹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十代孙勋芳谨识-----合族订定字派
东匡起文德。万元仕国勋。实华肇世业,衍庆克敦伦。
周代世系并序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木之千枝畅茂,本於根深,水之万派衍流,本於
源远。天下无无本之物,天下岂有无本之人。然而,本之中又有本焉。如吾族之本,出自----东江祖,而东江祖仍有其所出自之本焉。吾姓之本,出自-----尚父祖,尚父祖之本,又出自周文王也。以是按其本而寻其末,由其末而溯其本,以其本末次第载谱,知发祥之有自,食旧德而莫忘。庶几,水源木本之可寻,追远报本於不懈也巳。敬录周代世系於左
切念远祖
周文王 姓 姬 名昌本为殷诸侯,其後武王有天下,施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文。为崇候宪所谗纣囚之於羑里。散宜生,以美女珍宝奉纣,纣释之,使尃征伐,为西方诸侯之长,曰西伯。迁都於丰,遂有天下三分之二。
周武王
文王子名发。时商纣暴虐。武王率诸侯东征战於牧野,贁纣师,灭殷,即帝位,都镐,以周为天下之号。
周成王
武王子名诵即位时年幼,周公摄政,制礼做乐,营东都洛邑,周室之亊大成故諡曰成。
周康王
成王子名剑,能修文武之业,成康王之际,刑措不用四十馀年,称极盛之世。
周昭王
康王子之瑕
周穆王
昭王子名满即位时年已五十馀,立五十五年而崩。
周厉王
穆王四世孙名胡
周宣王
厉王子名静仲山甫,尹吉甫,方叔,召虎诸贤。圠伐玁狁,南征荆蛮
淮夷。徐戎。复文武之业,周室中兴。
尚父祖
宣王少子。封於杨。号曰杨侯。後弅於晋,因之为氏。
诗云,緜緜瓜瓞,民之初生,推其所自本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焉。後裔报本,本固而族盛焉。使仅知一族所自出之本,而不知一姓所自出之本,锊大本不植,何如延荫於後哉。溯自远祖,周文王姓姬名昌至十代 尚父祖,因封姓杨其後,継継承承,不知几经世代,唐宋之际,世多伟人,其事迹曾载於史书者,昭彰而不容赘叙。其原委,非傅之谱谍者。亦湮没而不敢妄参。兹虽循别子为祖之例,以东江公为始祖注之谱谍,而自周文王以後,谨采其有可稽者而录之,以志不忘所本云尔。
民国廿七年岁次戊寅中秋日弘农郡远孙杨勋芳 敬录
《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
杨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寻根溯源
杨氏来源有五: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德智”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
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
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
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
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
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增新:汉族,云南蒙自人。清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甘肃天水县知事,河州知州,陆军学堂总办,政绩突出。
光绪三十四年入疆,先后在阿克苏、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任道台。1912年被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新疆督军、省长。1928年6月,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新疆省主席兼总司令,同年7月7日被下属樊耀南刺杀身亡。卒后绕道苏联将其尸运回北京,葬于昌平区南沙河畔。杨增新多次击退外蒙古军队,保全了阿尔泰(今阿勒泰地区),使得新疆在他统治时期未受到到严重的侵略。统治新疆17年,被汉维各族人民所共戴!是现代中国新疆的奠基者,可谓民族英雄!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朔
男,1913年生,山东蓬莱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蓬莱城里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他的作品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和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49后曾任中国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
杨贵
杨贵(1928.5.28- ),男,中共党员,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1928年5月28日出生,汉族,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建国初,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气”,决心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5年起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1960年动工兴建红旗渠。当时正值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又卡我们的脖子,面对重重困难和来自上下两个方面的反对、指责,杨贵和县委坚信,修建红旗渠符合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够建成。经过5年艰苦奋斗,1965年建成了最艰险的总干渠,1966年又建成了3条干渠。对红旗渠和林县山区建设的成就,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及时作了宣传。周恩来、李先念、谭震林、陶铸等中央领导也多次表扬杨贵和林县县委,《人民日报》曾两次发社论称赞“林县县委是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核心”。我作为新华社领导成员,曾参与组织、编发过这些报道,对杨贵和红旗渠是由衷敬佩的。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2006年8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待遇。
这里所说的杨氏家训,就是对杨氏族人言行的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忠,孝,勤,俭。具体的说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着相似。
1、高密张鲁杨氏(德智堂)行辈诗歌——
肇立崇德士,维世培振怀。
朝廷建大作,官宪鸿恩开。
峻峰日月明,文武斌聚斋。
齐家兴兆业,安邦瑞祥来。
昌国盛荣宇,福佑恒东海。
常毅千彦生,永念仁和爱。
秉承圣贤志,华章颂万代。
金玉良言润,泽惠启学才。
杨戬 (二郎神)
杨坚,杨广
杨玉环 (杨贵妃)
杨行密 (852~905)
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 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秀清 (?~1856)
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振宁(1922~?)
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尚昆
前中国国家主席。
杨氏礼赞,高密墨水河制作2015年12月11日——2015年12月23日,
高密文友墨水河作《杨氏礼赞》——
中华万姓本一家,寻根溯源自炎黄。
得姓始祖杨伯侨,春秋杨邑第一乡。
晋国大夫杨叔向,忧道贺贫万古芳。
迁居华山仙谷中,弘农华阴成郡望。
西汉开国杨喜侯,簪缨世家杨敞相。
关西孔子杨震公,清白家风四知堂。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帝一统开隋杨。
创立五省六部制,科举取士育贤良。
杨广兴建大运河,沟通南北赖通航。
隋朝虽短启大唐,华夏中兴雄风扬。
初唐四杰有杨炯,从军雄篇震八荒。
大唐杨氏十一相,杨炎革新在中唐。
五代书法杨凝式,唐宋书峰架桥梁。
继业延昭杨文广,三代从戎杨家将。
北宋哲学家杨时,程门立雪永留香。
南宋诗人杨万里,诚斋先生高风长。
元末浙江杨维桢,铁崖诗体显苍凉。
大明一朝杨氏兴,士奇荣溥称三杨。
继盛铁肩担道义,直谏辣手著文章。
三大才子首杨慎,一代文雄状元郎。
太极宗师杨露禅,弘扬武学民安康。
旷代逸才数杨度,湖南少年歌激昂。
主席恩师杨昌济,为国育才润潇湘。
女中豪杰杨开慧,忠贞豪迈志飞扬。
西安事变杨虎城,义薄云天慨而慷。
侦察英雄杨子荣,林海雪原斗志强。
铁道雄兵杨连第,架桥献身清川江。
上将得志成武勇,三杨开泰总理赏。
国家主席杨尚昆,勤政为民史册彰。
杨贵修建红旗渠,集体主义闪金光。
山东杨朔散文家,清新俊逸写华章。
物理学家杨振宁,华人首度获诺奖。
江苏杨绛人中瑞,著作等身文坛仰。
云南大理杨丽萍,舞蹈艺术美名扬。
辽宁绥中杨利伟,太空遨游敢担当。
国强建立碧桂园,草根创业成巨商。
联想总裁杨元庆,实业报国志远航。
杨氏千秋忠义传,代有贤达振家邦。
沧海桑田衍至今,瓜瓞绵绵族兴旺。
杨树质朴虽平凡,士子方正当自强。
崇德启智多俊彦,龙凤呈祥神州昌。
全国杨氏家谱一览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清美国【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民国)杨胜桂纂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民国)杨文志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民国)杨鹏图订辑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北图【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钞本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山西榆社】(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历史所注:明代始修。【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美国【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民国)杨胜桂纂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民国)杨文志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民国)杨鹏图订辑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北图【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钞本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注:【辽宁绥中】杨氏家谱一卷钞本辽宁绥中县叶家乡狗河村【辽宁辽阳杨氏】来室家乘二卷(民国)杨锺羲撰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科图 历博 辽宁大连市图 美国注:杨锺羲之先曾祖丹崖公名其室日来室。【上海里定】练川桓农杨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清)杨相编次清道光十一年(1831)上海嘉定县博注:谱首修於明崇祯九年。【江苏】铜山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杨懋卿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北图【江苏淮安】山阳杨氏族谱一卷(清)杨日焘修清江苏镇江市博【江苏】盐城杨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卷(民国)杨楫 杨同升等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日本 美国【江苏泰兴】杨氏宗谱一卷(民国)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江苏泰兴县焦荡杨菊村【江苏镇江】润州杨氏族谱四卷(清)杨承 主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四册美国【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四卷(清)杨茂森等重修清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江苏镇江】京江杨氏宗谱十卷(清)杨志洪等重修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刊本 十册北图 南开大学注:谱首修於明嘉靖六年,是为七修。封面《京江杨氏家乘》,版心作《杨氏宗谱》。【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十卷(清)杨鸣谦 杨之祥等重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禀庆堂活字本 十册北图 日本 美国【江苏镇江】京江杨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一卷(清)杨毓瀛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序(1907)世清堂刊本 四册日本 美国【江苏扬中】杨氏家谱□□卷民国间木刻本 二册江苏杨中县【江苏】句容仁村杨氏家乘附补遗十六卷(清)杨德益等修清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江苏句容】杨氏族谱□□卷(民国)欧阳莱纂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 二册江苏句容县陈武乡黄冈大队杨家村注:谱杨正一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江苏常州】安阳杨氏重修族谱十卷(清)扬方达修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十册【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宗族谱二十四卷(清)杨德周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杨氏敦睦堂木刻本北图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江苏常州】云山杨氏宗谱六卷(清)杨喜宝修清光绪三年(1877)常州杨氏四知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6)【江苏常州】罗巷杨氏宗谱十六卷(清)清江苏常州市图(存卷l)注:谱始修於宋乾道元年。【江苏常州】缪贤扬氏宗谱八卷(清)杨顺成纂修清江苏常州市图【江苏常州】杨氏接修宗谱四卷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注:记事止清咸丰二年。【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清)杨德馨主修清美国【江苏武进】武邑杨思桥杨氏宗谱八卷(民国)杨荣茂 杨顺泉纂修北图 吉林大学【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杨维荣等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四知堂活字本 十四册北图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杨培昌 杨孟权重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知堂刻本 十六册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江苏武进】毗陵前黄扬氏族谱二十卷(清)杨开亨主修清历史所注:明正德十四年杨钲始修。【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宗谱十四卷(清)杨茂贤等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美国【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重修宗谱十四卷(民国)杨祖德编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南开大学注:始修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此为六修。【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汉彬 民国十三年(1924)毗陵杨氏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注:【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十修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民国十七年(1928)北图 历史所注:清【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杨履殿 杨喜培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毗陵杨氏务本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9,11-14,16-22)注:此谱杨志学始修於清康熙七年。【江苏】溧阳沙溪杨氏宗谱二十卷(清)杨汝舟纂修清光绪六年(1880)历史所注:明洪武间杨公亮始修,此为九修。【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六卷(清)杨际昌 杨宜德续修清同治九年(1870)天乐堂活字本辽宁图 吉林大学注:首修於元【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春池主修清光绪二年(1876)活字本 二十八册北图 历史所注:鸿山宗谱。【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杨楫纂修北图 人民大学 江西图 日本 美国【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清)杨秀续修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江苏无锡】赐书堂杨氏谱传□□卷(清)杨念祖等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赐书堂木活字本 二册苏州大学 福建师大 日本 美国【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清)杨星灿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北图 人民大学 上海图【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四十三卷首一卷(民国)杨邦潘 杨承涑修民国十七年(1928)道南祠活字本 四十六册北图 历史所注:宋嘉定间杨芝茂始修,此为十修。【江苏无锡】江陂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清光绪十八年(1892)孝思堂活字本 十二册吉林大学 云南图 日本 美国【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十二卷(清)杨德荣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历史所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江苏宜兴】缪墅杨氏宗谱六卷(民国)杨九成缮稿 杨阿大主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知堂活字本 六册历史所 南开大学注:宋治平五年杨偕始修。【江苏吴县】弘晨杨氏支谱不分卷(清)杨廷杲重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义庄刻本 四册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江苏吴县】重修湖田杨氏族谱不分卷(清)杨同人纂修稿本 一册江苏苏州中图【江苏沙州】杨氏家乘不分卷(清)钞本 一册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注:记事止清咸丰间。【江苏】吴江杨氏宗谱□□卷(民国)杨学沂等修民国元年(1917)明远堂活字本 一册北图 科图 历博 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江苏太仓】杨氏娄城支谱□□卷(清)杨泰煐等纂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一册美国【江苏】(清)杨德裕编清光绪间钞本 一册北图【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清)杨濂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臣序 杨瑞臣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天一阁【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杨绍炯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享伦堂活字本 四册北图【浙江馀姚】(清)杨绍炯等辑清乾隆间享伦堂活字本 一册北图注:有乾隆五十五年杨绍炯立祠谱序【浙江馀姚】(清)叶鸿坤纂修 杨春芳采访清光绪十三年(1887)绍先堂活字本 二册历史所 浙江图注:宋咸淳九年(1273)杨柱始修。【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二卷(清)杨志堂主修 杨福基总理谱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知堂木活字本 二册浙江图【浙江馀姚】姚江云柯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杨资金修 杨水渠纂清 |
浙江图【浙江】馀姚汇头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清宣统三年(1911)端本堂木刻本 二十册【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杨家隽 杨荫宸 杨琪等编辑民国九年(1920)绍先堂刊本 八册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注:该族谱始修於明。【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四卷(民国)杨志睦续修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四册河北大学【浙江】馀姚马清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杨家茂等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四知堂活字本 十册北图【浙江鄞县】四明栎溪杨氏宗谱不分卷(明)杨应鹏纂修 杨如纪续修明钞本北图【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臣柱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一本堂木活字本 五册天一阁【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杨濂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天一阁(有六册附世系三册)【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杨邻和等纂修清天一阁【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三卷(清)杨永赞 扬伟烈等纂修清乾隆六十年(1795)天一阁【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清)杨学栽 杨伟偆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报本堂木活字本天一阁(有卷1-6,13-26)【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清)杨习镜 杨存本等纂修清光绪十年(1884)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册天一阁【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七卷附润谱(民国)杨存淇等纂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天一阁【浙江鄞县】光溪杨氏宗谱二十四卷(清)杨克藩杨克明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天一阁【浙江鄞绵】杨氏支谱一卷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木浙江鄞县大皎乡下严村【浙江】宁海亭旁杨氏宗谱十三卷(民国)杨典徽 杨寿增等重修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浙江三门县亭旁乡胜和村【浙江】慈溪赭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增濂 周毓邢重纂民国二十年(1931)北图 河北大学 天一阁【浙江奉化】杨氏支谱八卷(清)杨占亨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浙江奉化县文管注:谱始修於清【浙江象山】杭头扬氏宗谱一卷(清)类鸿飞重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二册浙江象山县文管【浙江象山】杭头杨氏宗谱六卷(民国)类凤鸣重修浙江象山县文管【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清)顾云峰撰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浙江象山县文管【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民国)徐沛禄重修民国三年(1914)钞本浙江象山县文管【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民国)陈炼芳重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钞本浙江象山县文管【浙江湖州】归安杨氏家乘四卷附杨氏宗祠义产事略一卷(清)杨炳堃辑清咸丰八年(1858)杨氏宝俭堂刻本复旦大学 南京图【浙江湖州】杨氏宗谱二卷(民国)杨玉祥 杨嘉贞等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浙江德清县清退办注:谱首修於清光绪间杨永相。【浙江德清】杨氏宗谱一卷浙江德清县城关镇【浙江绍兴】山阴柯桥杨氏宗谱六卷(清)杨大礼等修清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浙江绍兴】山阴天乐杨氏宗谱十四卷(清)杨秩铨 杨广熙等纂清光绪八年(1882)四知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北图 浙江图【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七卷(清)杨学韩编辑清光绪十八年(1892)四知堂木活字本 五册北图 浙江图【浙江绍兴】山阴杨桥杨氏宗谱八卷(清)杨惟椿 杨惟一等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伦堂刻本 八册南开大学注:始修於清道光年间,此为二修。【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不分卷清白堂钞本 一册浙江图注:记事止於清乾隆间。【浙江诸暨】暨阳杨氏宗谱□□卷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浙江诸暨】富春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杨凤珠修 杨维莆 杨明斋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知堂木活字本 八册浙江图【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杨鼎洛 杨义 杨绷廷等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首、1-6,8,12)【浙江新昌】杨氏家谱不分卷钞本 一册浙江图【浙江上虞】古虞岭杨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大礼 清咸丰九年(1859)四知堂活字本 四册吉林大学 南京图【浙江】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杨苑 杨启璜修 程鹏纂民国十四年(1925)孝义堂木活字本 三册浙江图【浙江上虞】一卷(民国)杨镇陶 杨乾鍠纂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知堂木刻本 九册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市图【浙江】兰溪杨氏宗谱六卷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浙江兰溪县岩山乡(存卷1、4)【浙江兰溪】杨氏宗谱二卷(民国)杨樟秋 杨玉佩纂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浙江兰溪县黄店乡金家堪头【浙江义乌】(清)杨云峦等主修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二册历史所注:宋淳熙十六年始修。 |
杨氏太极拳式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禄禅(1799-1872)即其子杨健候(1839-1917)其孙杨澄浦(1883-1936)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露禅(1799--1872)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陈长兴原精于炮锤,后来从学于河南蒋发,得太极拳艺。艺成后,在北平号称杨无敌。传子杨少候,杨班候,杨健侯(1839--1917),后由其孙杨澄甫(1883--1936)修定而成为现在流行的就是杨氏太极拳大架,有108式。
风格与特点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传统的套路还有杨氏老架太极拳,杨氏低架太极拳,杨氏用架太极拳和杨氏小架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还有太极推手,大履,太极散手,太极拳内功等流传于世。
杨氏太极拳为了配合现代人的健身习惯,还有其他套路流传下来,如24式,46式,竞赛48式,最新套路为广州胡氏所创,为67式。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氏太极拳的兵器有杨氏太极剑杨氏太极刀杨氏太极棍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套路演练的基本理论,是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的准绳。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几经沧桑,至今仍然是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
杨氏太极拳发展形势是喜人的,如今遍及海内外,习练者日益增多,普及面更加广泛。愿太极拳为慢性病患者造福,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贡献!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 (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20:0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89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