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城汉川门外西北隅,赤壁公园内,有赤壁山,古时也称赤鼻山,今又称龙王山。山不甚广大,相对高度仅数十米。山之西麓,为石质陡壁,赤赭色,古时为长江江岸。赤鼻矶、赤壁即位于此。为三国赤壁大战发生地。
赤壁山最西端的前沿就是赤鼻矶,它由赤壁山麓向西突出近百米长,数十米宽,状如赤壁山悬挂的鼻梁,通体岩石,颜色赭赤,元、明以前,它滨江并直插江底,形成矶头。尤其是顶端的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一带,赤赭崖石向江中突出,陡兀下垂,两侧壁立,如同象鼻一般,惟妙惟肖,故名赤鼻矶。明朝诗人李东阳形容它道:“矶头赤壁当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
赤鼻矶北面的山麓,崖石赤赭,陡峭如壁,故名赤壁。苏东坡在《记赤壁》中说此地是“断崖壁立”。它是滨江面西而立的江岸,见惯日落鄂城西山景象,明朝诗人何景明形容道:“落日寒江动,青山断岸悬”。
公元1080年正有初一,那个后来以东坡名世的人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动身前往幽居之地黄州。其时世间尚无东坡其人,黄州亦无东坡之地。苏东坡的历史,从1080年2月开始:此时苏轼已到黄州,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赤鼻矶与赤壁之名最早始于何时,已难确考,但赤鼻矶之名早于赤壁之名,是可以肯定的。就史籍记载而言,汉末桑钦的地理著作《水经》中有“江水又迳赤鼻山南”,是见诸文字的“赤鼻山”的最早说法,南北朝时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明言“江水左经赤鼻山南,山侧临江川”。而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庾信在其《哀江南赋》中有“张辽临于赤壁”语。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高级幕僚王桑《汉末英雄记》载“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从方位分析,此“赤壁”应是定位于黄州地域赤壁的文献记载的最早称呼。
赤鼻矶是指称赤壁山成三十度斜坡没入江中的这一小段山脉,赤壁山是包括赤鼻矶在内的整个山脉,赤壁是指赤鼻矶及沿江江岸一带呈红色丹霞地貌特征的崖壁,亦名赤岸。曹植《求自试表》“先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赤岸即指黄州赤壁。苏门四学士、北宋张文潜在《续明道杂志》中说:“南人谓山入水处为矶,而黄人呼赤鼻讹为赤壁”。实大谬也。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在“赤鼻山”条目中阐述道:“在黄冈县西北一里,一名赤壁山”。但“赤鼻”与“赤壁”两名在各个时代又有侧重,大致在东汉以前,以称“赤鼻山”为主,赤壁之战以后,则统称“赤壁山”。
赤壁乃蕞迩之地,为什么在古代名气那么大?以致于惜墨如金的《水经》记它,地理经典《水经注》写它,杜牧、苏东坡等文豪赞美它。细究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其一,天然的红色丹霞地貌崖壁;其二,因赤壁山状若象鼻江中喝水,也就是“山侧临江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缘故;其三,因依附名噪当时的大都邑邾城而闻名天下;其四,因三国火烧赤壁而声名益著;其五,历代文人墨客怀古颂今赋予的历史文学价值。这些都是赤壁得以扬名天下、千古传颂的奥秘所在。
长江自三峡而东,是江汉平原地域,沃野千里,一马平川,江水浩荡东流,奔腾直泻,几乎没有直接入江临水的山峦矶头阻止水势,水流比较平稳,就气势而言,略显乏味。但到了赤壁山地段,赤壁山本身就是石壁峻峙的江岸,赤壁矶又由此直接向江心突入近百米,起到严重阻水作用,江水至此,水流发生急剧变化,形成长江中游难得一见的景观。而且古时皆木舟小船,沿江岸行驶,对此情此景看得真切,感受明显。
长江水势以赤壁矶头为界限,显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象。
在赤壁矶头上游,今鸡窝湖一带,因为矶头阻水缘故,江水至此,犹如瓶颈梗阻,无法正常东流下泻,潴聚此地,一派浩瀚,呈现出深、静、缓、宽的特征,正如苏辙所言:“赤壁矶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所以就有苏东坡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断崖壁立,江水深碧”说法。苏东坡就是在这里“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心潮澎湃,文思如涌,写出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的。
在赤壁矶头下游,今汉川门至黄冈中学一带,冲出矶头的江水,犹如突破狭窄瓶颈,发生巨大的水文和力学变化,奔腾而下,咆哮湍急,且江岸由西北向东南急转,豁然开阔,更利于江水宣泄,“水纹有晕,散乱开合,全如三峡”(范成大《吴船录》)。苏辙描绘此景说:“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苏东坡就是目睹这里“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而写下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这一带正是黄州城池所在,湍急的水流严重影响舟船的正常行驶和停泊。“黄冈岸下素号不可泊舟”(范成大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032年(北宋明道元年),黄州太守夏竦凿江边水道藏舟,命名为夏澳(址约今江边的黄冈中学一带)。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也许要印证“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古谚,由于黄州城上游团风江段鹅头弯道的变化和黄州城对岸鄂州市樊口水流冲刷,使江左沙洲变小,航道变深,江水主泓道西移等缘故,赤壁矶下的沙滩逐渐扩大,并最终使赤壁矶告别江流,形成陆地。这种沧桑变化的情形历时数百年,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至少在元明时期,赤壁矶上游江面开始有沙洲出现,逐渐显现淤积现象,形成有如湖泊的江面,被称之为矶窝湖,一名鸡窝湖,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编修的《黄州府志》就载有鸡窝湖,其“黄州府城图”中就清楚地绘出了鸡窝湖的形状。从图中还可看出,赤壁矶下游也开始出现沙滩陆地。
约明末清初,江流已离开赤壁矶头,但有一条被称为玉带河的河流携江水流经赤壁矶下,并绕城而过,长江船只仍可经玉带河泊于赤壁矶头,文人仍可享受苏东坡时代的江边赤壁遗韵。清汉黄德巡道周凯于1827年(道光七年)写了篇《黄州应疏河道议》,其中提到“赤壁矶下旧有河,自西北鄢家水口引大江之流入王家湖(注:在今白衣堵城之间)、矶窝湖,出观澜桥,入塔沟,东西归罗星湖(注:即今遗爱湖),由下巴河仍注入江,绕城如带,俗称玉带河”。
约清乾隆年间始,赤壁矶下已“屹然陆地”,周凯述其经过道:“(玉带河)自鄢家水口塞,仅资湖水,其流遂微,亦遂失,赤壁屹然陆地。”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黄州城的商旅贸易。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黄州知府吴之襄试图改善这种状况,他一方面自黄州城外观澜桥西至滨江地段修筑利济堤,以捍御江水。另一方面,他引矶窝湖之水,倒出枫香桥,希望借此疏通玉带河,但没有成功,因为“观澜桥以下未及通畅,夏秋湖水泛溢,居民私开沟洫二道以泻水,水斜出于江,不入河,而河愈塞”(周凯语)。道光年间,周凯创议疏浚玉带河,引江水入河经赤壁而过,没有结果,赤壁已远离长江,矶下全为陆地,为了防御江水,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黄州知府祁宿藻、黄冈知县俞昌烈督民众在赤壁外的江边修筑赤壁江堤,属民堤。
1931年(民国二十年),长江大水,6月26日,赤壁江堤上游之唐家渡堤段溃口300余米,赤壁矶下再为汪洋,当年冬,黄冈县政府组织堵口复堤,赤壁江堤及其上下得以修复,升级为长江干堤,称为“万福堤”,又称“长城堤”。1954年,长江流域大水,江堤尽溃,赤壁之下,最后一次再现“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情景。此后,政府多次对黄州长江大堤增高加固,使之莽莽苍苍,宛如长龙,安如长城。特别是经历1998年长江大水考验后,国家拔巨资按标准加固江堤,不仅使江堤坝固若金汤,而且雄伟壮观,成为黄州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赤壁依旧,矶头仍立,但已与长江江堤有数百米距离,距江水主泓道更有两公里之远。矶下已是人烟稠密,高楼林立,一派城市繁华景象。赤壁傍的鸡窝湖也是良田沃野,风光如画。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17:22: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876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