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体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命题方式,志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体裁与“常识观”的结合,可以引领青年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而高考中是否使用时评体再引热议。
“时评体”与“常识观”,是当今社会文化思潮的两个明显特征,两者可以说互为表里。时评紧扣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公众畅所欲言地表达,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与话语权的尊重。观念多元化是这个时代的特点,由于公众价值观、行为方式的不同,或者社会阶层的不同,他们发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正是每个人都能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同一社会事件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观点的不断撞击中,社会才能对某一问题形成常识性的认知。
把时评的热点题目,重新拿来作为高考的作文题,就是期望唤起学生对时评这种文体的重视。时评强调的是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它激浊扬清,它不平则鸣,它展示的是民众对社会进步的愿望。高考作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它既需要作者有个人独特的思考,也需要作者有对社会事务的强烈参与意识。正因为如此,时评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文体,正在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门类。
因为时评是公众喜爱的文体,所以它重视对常识的认知和表达。对社会来说,常识的约束力往往最为强大,真正在一个社会中起到规范作用的,正是大家都认可的常识。对社会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认知,也正是从常识出发的。
一位考生家长表示,即便一位具有独立分析能力的时评人,也很难保证在“圆明园兽首拍卖”和“明星代言”等公共事件及现象上,写出同样的立场和观点。况且,那么多批阅“考卷”的教师们,是不是也能将这些作文的思想、观点、立场统一起来?假如在这方面出台了“统一评分标准”,那么其本身就是对上述立论的自我“推翻”;假如不设定“统一评分标准”,无疑又是对考生评分的不公。
同理,高考作文也不应是“公民责任”、“公民意识”的磁场,更无法在一次简单作答中,“增强考生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考生们都在考场上异口同声地批判社会现象。那么,这与当年“张铁生”的白卷式考试又有何区别?要知道,这种文化虚无主义,本身就是对考生多样性选拔制度的最大讽刺。
这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边际放大,甚至出现一种倒退,完全是由于舆论对其的过度反应。一方面,它使得出题的教育专家不得不在公共压力下,把题目出得更有“眼球效应”;而另一方面,也使考生们在那些新闻事件上慌不择路。这不仅仅是对高考常识的不尊重,也是对那些涉世不深的考生们的苛求甚至苛责。
新华网 news.xinhuanet.com/local/2009-06/08/content_11505263.htm
湖南在线 edu.hnol/id.asp?FID=4575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16:2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870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