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历史悠久
两千多年前,在黄河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西汉年间,这里曾是重要的水路码头,千帆竞进,船工众多。因是逆水行舟,免不了要光膀赤脚的纤夫拉纤曳船,那时,船工号子就会此起彼伏,响彻河道两岸。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一起喊,一齐用力,再加上有人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打击船板,使号子有了一种号召和合力。逐渐一人起头喊号子成了一人主唱,众人跟着一起喊成了众人帮腔满台吼,木块击板成了乐器,黄河岸边于是有了一种独特的戏种——老腔。
这号子,还有船工用篙击打船板的声响,都统统被融入老腔的表演当中,形成了老腔独有的“拉坡调”。
到了唐宋时期,老腔的说唱,开始以皮影为载体,进入勾栏瓦舍,形成独立的戏种。明清到民国时期则是老腔的繁荣鼎盛期,老腔大量走进民俗节庆,乐器和唱腔更臻成熟。建国后,因为诸多原因,班社解体,戏箱收缴,演出中断。改革开放后,华阴市文化部门虽对老腔进行了一系列的搜集、整理工作,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以致其每况愈下,濒临危亡。
和陕西地区的阿宫腔、弦板腔、碗碗腔等其他板腔体剧种相比,老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老辣。老腔的语言性很强,声腔紧紧依附和模拟着字声,经常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呈现出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老腔在每句唱腔旋律中都有一个三拍的乐节形式,结构于句末处,这在全国剧种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无论是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的封闭性、剧种的独存性、风格的张扬性等方面,老腔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老腔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说唱艺术的痕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靳之林说过:“研究皮影的人,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保留说唱的越多,它就越原始。”他在观看了华阴老腔后激动地赞誉:华阴老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老腔唱腔以慷慨激昂为主,像《薛仁贵征东》、《斩余元》、《取四郡》等等,却也不乏哀怨婉转,只是这部分比例较少,只占到10%左右。2004年,金庸先生登临西岳华山,在观看老腔皮影戏后,不禁兴奋题词:“喜观老腔皮影戏,精彩无比,叹为观止。”
老调:原汁原味
8月的炎炎夏日,我们追寻着老腔,辗转找到老腔艺人张喜民。作为老腔的领物之一,为了让我们现场感受老腔的魅力,张喜民招呼来了他的演出班子。张喜民、张拾民、张新民、张军民、张四季、李根贤六人各操各的“家伙”,他们熟练地上弦、调弦、试音后,在院子里为笔者演出了《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斩黄袍》、《收五虎》等剧目的精彩片段。艺人们动情的演唱在几个简单乐器的伴奏下,竟产生出雄壮豪迈、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让人一时恍惚身之所在。很难想象,这群完全没有受过乐理训练甚至没有经过文化熏陶的农民出身的民间艺人,却在无形中为我们传承了最原生态,同时也是最宝贵的民间文化。
华阴老腔日前被盛情邀请进京,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活动。几位坚守民间艺术的老人身背朴素的月琴、梆、锣、擅板,及华丽无比的老皮影,第一次前往首都。在火车上,他们集体失眠。
他们此行最终的目的是,于5月31日参加万众期待的话剧《白鹿原》首场演出。他们走时,关中地面,麦子成熟,家里的妇人、儿女,毫无反顾,说,地里的活,我们弄,你们走吧,放心地走!
中国的王牌艺术剧院——北京人艺历尽波折,推出年度大戏《白鹿原》,即将是一件文化上的盛事。这是是林兆华导演呕心沥血的又一部新作,为此,他已经磨练了数年。令林兆华兴奋的是,他在排练中获知了华阴的老腔,旋即将这个古老的戏剧元素融入新的剧作之中,因此也就有了老艺人荣幸进京的话题。
这些老艺人已经作为剧作的一部分,是其中的角色,他们演唱的老腔,既是本剧的音乐结构,同时也是叙述的节点。
林兆华导演,当年和高行健在一起实验的话剧,是中国话剧至今无可匹敌的翘楚。高先生虽远走异国,并首个以
中文写作获得200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华人的一份骄傲。而林先生,已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话剧大家,是中国的“教父级”舞台导演。
林兆华最后接受我们采访说:我不想把陈忠实先生的作品只是表现成一个有乡土气息的,或者农村气息挺浓,或者真真实实的一个舞台剧,我想这部作品是一部农民的历史。农村题材的作品,在舞台上要做成一个史诗性的东西,我没有做过,我只是这么想。后来我几次到西安,听到秦腔、老腔,我挺喜欢,它不完全是一个乡土气息,应该讲老腔这么长的历史,它是国宝,因为我喜欢戏曲,喜欢中国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滋生出的民间艺术,如果把它拿到白鹿原上来,我想象当中肯定会很有趣,是我要的那个东西。所以我舍弃了作曲,让华阴文化局选了几个老腔演员。如果没有了老腔、秦腔的演员,《白鹿原》将达不到这个水平,他们加入以后,潜移默化对我们演员的表演有影响。你看看中国现代的所谓戏剧舞台新的创作,有这样的表现力吗?太少太少,这不止是一个原生态的问题。这些老腔演员,那个质朴,那个有冲击力,如果把老腔取掉,把中间一些属于叙述性的或者是一种带有史诗性色彩的这种连接、这种舞台的样式(取掉),纯话剧的演出,不会有这样的力量
瓦岗军的马军{骑兵}五虎上将分别是:
收五虎【拚命三郎】王伯当(善使银枪、文武全才)
【小灵官】单雄信(善使马槊)
【赛孟尝】秦叔宝(秦琼,善使长枪和双锏)
【混世魔王】程咬金(程知节,善使斧)
老当益壮的邱瑞(邱老将军原是隋将).
罗成罗公子不是瓦岗寨英雄。还有很多说法,这里不一一列举。而且不止五位猛将。清代禇人获的《隋唐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性质同《隋史遗文》、《隋唐志传》等比较相近,也可说书中的五大猛将就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我认为隋唐历史小说真实的五虎将应当分别是:
王伯当,秦叔宝,程咬金,u0026K2m6U](`
少年猛将罗士信,“飞将”单雄信.
罗士信的兵器、外表、结局颇有旧说部中罗成的影子。当然,青年将领徐懋功(徐世绩,归唐后是李世绩)、王
收五虎收五虎
当仁、裴行俨(裴元庆实际就是指他)也是很勇猛的。实际上程咬金早年聚兵自保,武艺高超,后归瓦岗军,与秦琼冲锋陷阵。唐初在进攻番兵的战役中又有功勋,绝对不是仅仅懂三招斧的草寇响马。王伯当曾是魏公李密的门生,文武全才
王振中,绰号“白毛”,到6月8日就是他70岁的生,他是这次参与话剧演出年岁最长者。1960年代,就开始活跃在华阴乡间,他生来眉发如雪,举止诙谐,文化程度较其他老腔艺人要高,识乐谱,因此他能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老腔音乐唱腔作了大幅度改革,丰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张艺谋拍摄电影《活着》,剧中的老腔就是由他演唱,其中,葛优的唱的几句戏词就是他一字一句教会的。巩俐戏称他为“导演的导演”,因为张艺谋有时在排解放前那几场戏中,王振中给出了不少的主意,并且校正了张对一些场景的设置。此后,他的班社又参加了西影《桃花满天红》的演出与演唱,接下来还有几部电视剧。在这些反映旧时代的影视剧中,编剧芦苇先生深得其讲述往事的启发。
张喜民,59岁,是现在张家子弟中演唱名声最大的一个,以前在县供销社上班,后来回家,专志演唱老腔,因为这是其老祖上代代传承的艺术,不能在他这辈手中断了香火。其演唱苍劲老朴,韵味深长,深受民众喜爱,1980年组建“喜民班”,除在深圳、广州等地巡回演出外,还在法国、日本等地出国演唱,十分轰动。5月9日,他来北京演出《白鹿原》前两天,还在青岛演出,之后返回华阴老家,随大队人马一同进京。
张四季,就是在舞台上打后槽的,表演到了最紧张的时候,他拉出一张板凳,用擅板打节奏,场面火得很。此外还有张新民、张拾民、张转民、阎宏昌、李根贤、王全稳、党光弟等,他们都有自己的班社,经常在一起演出不辍。
张秋亚是此次进京演出中的唯一女性,其实老腔班社从未有过女性演唱者,这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现象。
第1回:
张喜民、白毛主唱,众人帮腔(拉坡调)
收五虎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
男人下了田,女人做了饭,
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
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
——这是新作的词,由作者陈忠实自己写就。
第2回:
张喜民唱(《骂开道》——选自老腔剧本《收五虎》,属于隋唐演义)
手指开道叫着骂,
我把你无知的匹夫骂几声。
昨日梁王吩咐你,
为何过耳全不听。
失了沧州还有可,
兖州地面风里灯。
若王不看梁王面,
推出辕门为斩刑。
第3回
王振中(《淤泥河》——选自老腔剧本《薛仁贵征东》)
征东总是一场空,
难舍大国长安城。
临阵无有文房宝,
该拿什么当笔尖。
第4回
张秋亚(《罗成征南》选段)
两次打我八十棍,
三次一百二十刑。
无奈宿在合丰驿,
六月六日降雪霜。
本待与你多讲话,
鸡鸣犬吠魂南行。
临行床边击一掌,
惊醒南柯梦中人。
第5回
王振中(《斩黄袍》选段)
进朝来为王对你表,
我三弟生来火性焦,
你不该撞了他的道,
打得你见了寡人哭嚎啕,
见了寡人哭嚎啕……
第6回
众唱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人民政府爱人民,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本段唱词已不用原歌曲的音调,而采用关中歌谣——劝善调来演唱,更为别致。
第7回
张喜民(官面唱词,用于老腔中武将出场)
将令一声震山川,
人披衣甲马上鞍,
大小儿郎齐呐喊,
催动人马到阵前。
头戴束发冠,
身穿玉连环,
胸前狮子扣,
腰中挎龙泉,
弯弓似月样,
狼牙囊中穿,
催开青鬃马,
豪杰敢当先。
正是豪杰催马进,
前哨报一声。
——然后是众人跟进的“拉坡调”,所谓拉坡,是一本戏在由扦手唱到最后两句时,便大吼一声,随之全台所有的人都跟上相和,仿佛舞台幕后的帮腔,音调激昂雄壮,气氛热烈,不仅增强了剧情,而且把演出情绪推向一个连续性的高潮。拉坡表现的是角斗的热烈和船夫拉纤的呼号,当年,三河口的船工和军士们,顺着逆流而上的渭河漕河,把一袋袋的皇粮和货物漕运至长安,他们一边喊着拉船号子,一边拍击船板,一人领唱众人合,这就传下来了“拉坡”。
整个剧中,还穿插有秦腔《鬼怨》、《杀生》、《花亭相会》和《斩单童》等的几段唱词,共有秦声约12段,十分了得。
张拾民张转民
民间文化《斩黄袍》
高行健老腔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05:3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813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