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仲永,北宋幼年天资过人的人物

更新时间:2022-10-15 05:18:25 阅读: 评论:0

基本介绍

方仲永家世世代代都是种田人。到了五岁,仲永还未见过纸墨笔砚呢!

可有一天,奇怪的事发生了。仲永早上一起床,就哭哭啼啼地向妈妈要纸墨笔砚。妈妈以为是小孩子在耍性子,就没有理他。过了一会儿,仲永哭得更厉害了。他的爸爸问明情况,感到惊奇,就从邻居家借来写字的工具,看看儿子究竟要干什么。仲永熟练地研上墨,铺好纸,就像读书多年的秀才一样。然后他拿起笔沾上墨汁,大笔一挥,在白纸上写下四句诗,又在诗上加了个题目。这情况把仲永的父亲看呆了,他马上拿起儿子作的诗,让乡里的读书人看。那些人读了,惊叹不已,连声称赞:“好诗!好诗!”大家又把仲永招来,指定题目,让他当场作诗。仲永毫无难色,稍一思索,便出口成诗,而诗的文采、内容都很有水准,让人信服。于是,仲永五岁作诗的美名传扬四方,被誉为“神童”。仲永的才华传到城里,有很多人感到奇异,就招来仲永,令他作诗。这些人常给仲永父亲些钱财作为奖励,这使仲永父亲非常高兴。后来,仲永父亲每天牵着仲永轮流拜访城里的人,借此机会表现他的作诗才能,以博取人家的奖励。有人建议说:“让仲永去读书吧。”仲永父亲说:“既然是神童,有天赐的才华,又何必去读书浪费钱呢?”这样,仲永终没能读一天书。

仲永到了十二、三岁时,所作的诗已不如以前了;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已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篇后一语: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学到什么呢?

仲永在五岁那年就懂得作诗,这无疑可以称之为“神童”,他的才能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他进书院读书,长大之后,肯定是普天之下难得的人才,为国家效力,他那天生就有的才能,这可是他的福份。因为在他那时,有许多人不会作诗,还有的人考不上,而若读诗书,有的人都读到老还在考,有句话说得好:“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而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书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啊!知识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无边无际,是我们学不完的,而仲永的父亲却不让仲永接受后天的教育,长大之后,便成为智力比平常人都不如的人。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要好好的学习,不要整天无所事事的,因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想要把书读好,就必须努力,努力才有收获,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一定会成功的,而考上了,不是就不学了,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无论你学到的是哪一种知识,只要对智力有帮助的,它生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有用的留下。所以读书要记很好词,好句要摘抄,用在自己的文章里,鲁迅曾说过:“只要把好的词、句放在文章里,这将是一篇好文章,”

方仲永,这个“神童”,虽然厉害,但因为不学无术而变成智力连平常的人都不如,因为知识是永无止境,知识是学不完的,而他对没跟上知识的步伐而至自己落伍,而变成一个不为人知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05:1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812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神童仲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