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方式

更新时间:2022-10-14 19:03:25 阅读: 评论:0

版本简介

近些年来,“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又有多少智者能者真正理解了其本原与内涵呢?人本管理,在极力推崇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目标的今天,似乎被理解成了尽可能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和重视运用人力资本,照此说法,它充其量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其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现代化”的手段,而组织中的“人”并未摆脱其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说得“不文明点”,人只是一种创造财富的高级工具。

作为管理者都会十分关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组织目标的达成依赖于组织成员对工作的全身心地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巴纳德曾经说过:“若要将那些组织内认为有潜能的组织成员按其服务的自愿程度来排列,从最高的自愿渐渐减在中间或零,然后渐渐地到最高的不自愿或反对或厌恶,那么在现代组织中,大多数人都落在负的一边。”由此可见,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并将他们的行为引向组织目标之途。但问题在于,管理者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即组织成员什么状态下愿意充分展现其才能并不断自主地挖掘其自身的内在潜能。

典型的经济学理论“经济人”假设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作为一个“经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自然成为个人行为的根本动机。那么我们认为一个组织作为一个“经济人”,也无可置疑地会将本组织的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组织的目标。组织管理者就得通过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方式手段,将可能有物质利益冲突的“个人”协调到一起,以实现组织目标。按传统的管理学观点,组织员工高效率地完成工作的达成组织总体目标,“激励机制”被广泛采纳。激励措施一般可简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但其效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足显其“捉襟见肘”之尴尬。

首先,物质激励因其时间特征,在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比较高的今天,作用并不明显。当然,在那个物质生活水平不发达的特定的时空里,物质激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质”可以量化,公平公正,便于管理考评等,而且,在人们尚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四处奔波的日子里,物质激励是最好的也是唯一可行的手段。但在“物质”不再成为问题,不再威胁人民生活的今天或者明天,这种方式实在令人堪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激励”的边际效用递减!物质激励不外乎增加或减少员工的工薪奖金等。“在我的工资水平或者说生活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时,增发一点工资或奖金,对我来说,算不了什么,那点滴工资或奖金已丝毫提不起我想要得到它的欲望。因此,我不会竭力为了那点工资或奖金而奋斗。我宁可多花一点时间休闲、娱乐,丰富自己的生活。减少一点奖金,对我的生活一点也不构成任何影响。少一点无所谓!”在这种情况下,物质激励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

精神激励,其实说到底,传统的管理理念也是把精神激励建立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最终又回到物质激励。首先精神激励无非给予名誉头衔社会地位等,可这种名誉或社会地位的给予或取得都普遍取决于个体对组织的物质贡献,有谁听说过组织会给一个默默无闻端茶倒水的勤杂工以精神激励?报端杂志曾出现个中典型,“典型”的意义已经很明确了,这是特例,“不正常”的被宣传的对象。然后呢,很多很多“人”,不断地拼命往上爬,争取所谓的名誉、社会地位,最终只不过为了那点加上去的工资。爬上去之后,不得而知。

而且,因为人的精神追求的各异性,作为管理者,很难适时适度地给予合适的人符合其自身意愿的精神激励。有些人踏踏实实地干,不图名利,只因为那工作是他的生活需要,精神激励对他来说可有可无!而另一些人总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而失去向上的动力。而且过于频繁的过于表象化的精神激励很可能引起作为“复杂社会人”的不满甚至抵制情绪。有几个能者能对精神激励如此地推有度?

由此可见,这种以实现组织总体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的激励机制已经失效。有人强调:在实现组织总体目标的过程中,个人目标也同时得以实现。但不可否认,这是“人”在服从指挥或命令下部分达成自身目标。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让个体从实现自我价值出发,最终促成总体目标的实现,怎样呢?

首先,管理者应把组织中的个体当“人”看。人为什么而活着?为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地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他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以及对未来的愿望和构想,并自然地影响着其具体的行为策略。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力量源泉。形成人的行为动机。这一行为动机足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而自动地遍合外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并成为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动力。人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即是自我发展目标。不同个体之间,因其独特的个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都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人,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寻求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空间,在那里,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本能!这就需要注意一个根本性问题,“管”与“被管”只能将其视为一种结识结构的表现形式,而不能绝对划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这就好比“师”“生”,台上台下的区别,“生”,尊师重道,“师”关爱学生,师生交流,教学相长,这是谁都懂的道理。可在管理实践中,往往以为地将“管”与“被管”对立起来。这需要“管理者”自身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管理者,首先应该放下架子了,真诚为人。这个世界原本人人平等,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平凡。让员工觉得你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并肩奋斗的同路者。管理者的任务不是指挥、命令下属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自愿地愉快地工作。这一点被不停地强调,被深化,然而做到并不容易。给员工必要的自由活动空间很重要。

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亟待加强。作为管理者,应该是各方面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懂技术,还是懂心理学行为学等基本理论方法。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有细心观察员工的细微处表现,能体察员工的生活甚至可能包括感情、家庭生活等方面。关爱每一个员工,让员工们觉得这个工作环境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尊重个人在组织管理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成功典型有摩托罗拉、惠普等企业,尊重个人是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为了尊重个人,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另一方面,要竭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公司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与员工的对话,实施“尊重员工权力计划”不断切实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员工成为他们所能成为最优者。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人本管理的实质和精髓所在。另外,人都会有做主人翁的欲望,谁也不愿意自己被操纵,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对组织作出一定的贡献,会让个体有得到社会认可的心理满足感,因此,让组织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实不矢为良策。

在上述这种情况下,每个员工在实现自我价值和取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促成了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当然“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操作问题尚有待解决。

思想理论

从人性出发来分析、考察人类社会中任何有组织的活动,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

基本要素

以人性为核心,人本管理有企业人、环境、文化及价值观四项基本要素。

1.企业人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在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着人、财、物、信息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联系,正是这些活动才使企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发生着紧密依存、相互联系的管理关系。管理关系是人的关系,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1)管理主体

作为管理主体,人必须要有管理能力,并拥有将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付诸管理实践的权威和权力。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主体对企业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决策的特质力。不同层面的管理主体对上述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此外,管理主体还必须具备从事管理活动的权威和权力。

(2)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是接受管理的人、财、物、信息,是管理主体施展管理活动的对象和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客体可分人与物两类。财与信息是以物质的衍生形态存在的,因此可以列入物一类。由于接受管理指令的第一对象是人。因此人是第一管理客体。人是整个管理活动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作为管理客体,人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的特征。作为管理客体,其客观性除了作为生物体而客观存在之外,其知识、技能、欲望、价值倾向、思维定势等因素,相对于管理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同时,人作为管理客体,从来不是消极地领受管理主体的作用、影响和管理指令,而表现出主动或被动、或全部或部分地遵从管理主体的要求,甚至可以漠视或抵制管理主体的管理指令。再者,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作为生物体的同质性,决定了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能够有助于客体人理解、协助主体人的管理工作,也可能会抵制主体人的指令,尤其是当客体人有自己的主见、有非正式组织目标和设想中的管理主体时,更是如此。

(3)管理关系

由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相关性,得出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行为的管理。这是确立人本管理基本架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对人本管理中管理主体应当在管理诸要素的认识方面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相关性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则形成一种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反映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管理关系,实质上是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从主观上分析,管理关系是人主观活动的结果,管理主体主导着管理关系,于是管理主体对人的价值和效用判定及其领导方式,将极大地影响到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在管理中的效用发挥。

2.管理环境

管理活动是在企业的物质环境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两者相复合的系统中进行,这些综合起来就叫做管理的环境。

(1)环境的类型

根据划分原则的不同,人本管理的环境则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等多种类型。无论怎样划分管理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两类。

(2)环境因素的作用

人对一定的工作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状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前提。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则需要:①合理的照明;②巧用颜色;③要消除噪音;④风景化办公室;⑤要注意温度的影响。

(3)公众关系的影响与作用

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内部有形形色色的人,将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组织在一起,就是公共关系。通常,公众关系有如下影响:首先是对团结的影响,企业内部员工能否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和健康的企业气氛是衡量一个企业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很大,工作成绩跟人数并不成正比关系,每个人仅凭个人的才能是无法保证实业的成功,因此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跟工作成绩的关系极为密切。

(4)改善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环境。

为了以最小的能耗获取最大的工作效果,企业应着重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思想,必须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环境,具体途径是:努力提高员工的共同目标与利益的主导意识,创造条件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协调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借助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积极培养和弘扬先进的意识以增进全体员工的感情关系。

3.文化背景

(1)现代企业文化的构成

现代企业文化主要由四个层次所构成,即:①表层的物质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第一个层次,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②浅层的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人际交往活动文化,这种文化特征是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的动态反映。③中层的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指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企业制度、规章、组织机构等。这种文化被称为一种强制性文化。④深层的精神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独具本企业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往往是企业多年经营中逐步形成的。

(2)企业文化的功能

①导向功能。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企业所确定的目标。②约束功能。指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这不是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它产生于企业中弥漫的企业文化氛围。③凝聚功能。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成员团结起来。④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使每个企业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地产生为企业拼搏的献身精神。⑤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关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意念,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现代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及奉行的行为准则。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价值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是最大利润价值观,;第二阶段是经营利润合理价值观,即在合理利润条件下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第三阶段是企业与社会互利的价值观,即在确定的利润水平上把员工、企业、社会的利益统筹考虑,也就是把社会责任看作企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企业价值观形成的要素。①时代特征;②经济性,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的基本功能和生存基础就是有效地利用资源,尽量生产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产品,这就要求企业价值观中必须有一定的成本效益观念;③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企业必须对社会发展承担责任,要使自己的产品,保证绝大数社会成员满意。

(2)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价值观对于企业人的影响有着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例如个人主义行为、乐于助人的合作行为、试图超越他人的竞争行为等等。

(3)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应着眼于企业人的价值观倾向变化和行为方式的状态和变化的相关性,努力营造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目标的价值观体系,使其充分发挥内化、整合、感召、凝聚、规范、激励等作用。

理论模式

1.确立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依据

(1)企业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具有社会人的角色。人本管理应该始终坚持把企业人本身不断的。

(2)企业人的心理、动机、能力和行为都是可以塑造、影响和改变的,社会和企业的环境、文化及价值观的变化也同样可以影响企业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2.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

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是: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权变领导——管理即培训——塑造环境——文化整合——生活质量法——完成社会角色体系。

(1)主客体目标协调。作为管理主客体的人具有其生物存在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只要企业人的目标趋于一致,即管理主客体目标协调,必然在确保各自利益不招致较大损害的前提下,开展非零和协作,使人本管理在实施管理和领受管理的双方之间达成共识,于是就开始了人本管理。

(2)激励。即企业人为实施管理、领受管理、完成人本管理目标,而制定的激发企业人工作动机、努力程度并保障管理实效的各项措施。

(3)权变领导。即企业管理者以影响管理的各种因素为依据,抓住以人为本的前提,采取有利于自己的领导。

(4)管理即培训。人本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培训员工,教会他们完成企业人的职能和义务,传授他们作为社会角色进行活动的专长、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培训,使员工把完成自己担当的企业人和社会角色任务,看作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5)塑造环境。在企业和社会范围内塑造有助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氛围,以建立企业人的劳动绩效与获得相称的生活资料、物质和精神奖励相联系的有效机制,使个人感觉到自己的劳动为企业和社会所承认。

(6)文化整合。指企业文化对企业人的心理、需要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引导、规范、激励等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本管理正是要利用文化整合功能,培育和塑造企业人的文化特质,使其都受到有利于个人发展和企业目标实现的积极的文化熏陶。

(7)生活质量管理法。就是企业在确定目标时,在承认企业需要利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利益要求并保障社会利益,从而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起来。

(8)完成社会角色。是指企业人士在担任企业角色的同时也要完成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企业实施人本管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促进企业、社会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

基本内容

1.人的管理第一

企业管理,从管理对象上看,分为人、物及信息,于是企业管理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特质。

2.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的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为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

激励是一个领导行为的过程,它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未满足的需要,才会引起动机,所以它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必须是领导者利用某种外部诱因,刺激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诱发人的“潜在的需要”,一旦潜在的需要变成现实的需要,就会引起动机。人的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外部诱因也应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诱因刺激人们相应的需要。激励的目的是激发起人们按照管理要求,按目标要求行事。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人际关系,会影响到组织的凝聚力、工作效率、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体行为。

(2)企业管理和谐目标的三个层次的涵义。实行人本管理,就是为了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达成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以实现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相容性,以形成目标期望的相容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

4.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所以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占有资金;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作的人员。两者之间,人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说,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5.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能否培育团队精神,把企业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有系统配套的措施。

(1)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我们要有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把经营目标、战略、经营观念,融入每个员工头脑中,成为员工的共识。为此,我们必须把目标进行分解,使每一部门、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把每一部门、每一个人的工作与企业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

(2)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领导是组织的核心,一个富有魅力和威望的领导者,自然会把全体员工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3)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使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4)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协调是取得行动的一致。

(5)强化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即通过建立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企业命运共同体。

(6)引导全体员工参与管理。这样企业能够做到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直接参与各种管理活动,使全体员工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还贡献智慧,直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系统运作

1.人本管理系统工程

主要包括行为规范工程、领导者自律工程、利益驱动工程、精神风貌工程、员工培育工程、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凝聚力工程、企业创新工程等。

2.人本管理的机制

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员工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

(1)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的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使人面临挑战、有危机感,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力量,而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们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承担的责任,迫使人们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有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两种规范组成。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有形的强制约束,而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

(4)保证机制。主要指法律的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前者主要是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而后者则是保证人的基本生活。

(5)选择机制。主要是指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双向选择的权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以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6)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环境因素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则是令人舒心愉快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概念简介

以人为本的管理,简称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思想产生于西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真正将其有效运用于企业管理,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人本管理思想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革命。我国企业界已开始接受这一先进理念,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实践。

一、什么是人本管理思想

人本管理思想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标准

首先,在企业的人、财、物、信息四大资源要素之中,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凡是出色的大企业家,对人都有深刻的理解。“办企业就是办人”,只有理解了人,才能把企业这个人群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满足人的需要,以激励为主要方式。包括满足社会人的需要,企业不断创造顾客;满足企业投资者的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满足企业全体员工的需要,使员工获取收入最大化。同时,以获得全面发展。

再次,优化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人,发展人。企业人自身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始终是人本管理的最高目标,也是人本管理最本质的核心涵义。

第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影响着企业的凝聚力,影响着员工的身心健康。

最后,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发展。企业发展依赖于员工,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个人发展必须以企业为依托,离开企业及其工作,无所谓个人发展。必须坚持个人与企业共同命运、共发展、双赢的原则。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操作层次

目前较为普遍的方法是把人本管理分为由低至高五个层次。

1 、情感沟通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最低层次,也是提升其他层次的基础;

2 、员工参与管理。即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不再局限于对员工的生活关心,

员工已 经开始参与到工作目标决策之中;

3 、随着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越来越高 , 对业务娴熟的员工或知识员工可实行自 主管理 ;

4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5 、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公司的工作习惯和风格。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公司管理的长期积累。企业文化作用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导向。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是对员工的工作习惯进行引导,而不仅仅是为了公司形象的宣传。

四个阶段

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企业管理有四种基本模式:命令式管理、传统式管理、协商式管理、参与式管理,命令式管理和传统式管理是集权式管理,而协商式管理和参与式管理则属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根据员工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1.控制型参与管理

控制型参与管理适合开始导入参与管理模式时使用。严格地讲,它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参与管理,只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一种过渡。控制型参与管理强调控制,在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管理模式之上,引入自下而上的管理反馈机制,让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有一个正式的反馈渠道,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仍然由管理人负责。

2.授权型参与管理

在授权型参与管理阶段,员工被赋予小量的决策权,能够较灵活地处理本职工作以内的一些事务。授权型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让员工养成了自主决策、并对决策负责的工作习惯。在这个阶段,要允许员工犯错误,但不能连续犯同类的错误,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逐渐转化为指导职能。

3.自主型参与管理

员工有更大的决策权限,也要为决策的失误负更大的责任。公司对每位员工实行目标管理,管理人员从指导职能逐渐转化为协调职能。

4.团队型参与管理

团队型参与管理是参与管理的较高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临时组建撤销职能团队。每个职能团队中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由公司决策层指定。由于部门的撤销,大量的管理人员将加入团队,他们失去了管理的工作职能。在团队中,由团队成员自主选择团队协调人。团队协调人不是团队的领导,没有给其他成员安排工作的权力,他只在团队内部或者外界沟通发生冲突时起到调解人的作用。团队协调人没有公司的正式任命,只是一个民间职务,可以根据团队的需要随时选举和撤销。团队协调人也有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团队其他人员同等待遇。公司给每个职能团队指定工作目标,由团队成员讨论达成工作目标的方式,然后各自分工,相互协作,完成工作。

限制条件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人本管理做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根据几年来的管理理论研究与企业咨询的体验,我们认为,人本管理是以敬业员工为管理主要对象,通过创造特定的环境与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不断提高其满意度的管理活动过程。包含四层含义:

第一层,人本管理主要是以敬业人为中心,敬业人即专心致力于学习、工作或事业,并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

第二层,以敬业员工为人本管理对象,充分地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

第三层,创造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为实现“敬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帮助,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方面;

第四层,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管理体系,吸引人、培育人、留住人,不断提高“敬业人”的满意度。

以上对人本管理的界定,表明人本管理是定位在“敬业人”的基础层面上,而不是“目标人”、“自我实现人”,更不是“主观理性人”。

二、关于“敬业人”的解释

“敬业人”是对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事业专心致志、全心投入,不轻易放过任何困难、任何问题、任何客户,能给公司创造效益的人。

人本管理实施的对象主要是“敬业人”。因为只有“敬业人”才能留住忠实的客户,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企业实际利润增长。

至于“目标人”、“自我实现人”能实现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却未必能实现企业组织的长远目标。

而“主观理性人”能依照其主观价值判断来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力求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却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增长与股票增值。

“敬业人”的定位是站在企业家的角度分析问题。由于劳动分工是必然的,对于企业家来说,他总是期望员工在其岗位上兢兢业业,把每一件事做得最好。要达到如此目标,惟有敬业员工才会做到。

盖洛普公司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因员工不敬业和毁业给美国带来3000亿美元(占GDP的3.7596)的损失、给日本带来2000亿美元(20万亿日元)的损失、给新加坡带来54亿新元的损失。

三、人本管理的限制条件

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为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施人本管理会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1.企业的生存价值观

企业过去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实上把人当作一种经济资源看待,人在管理过程中是接受者,受制于企业的制度、规章,受制于生产过程、技术条件,受制于给定的薪金酬劳。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是不自由的,类似于一个会说话的工具或机器,供他人驱使,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何以用人”,使其发挥最大潜力给企业创造价值。却没有考虑“何以待人”的问题。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企业无法真正做到人本管理。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企业制度化管理日趋规范,技术设备与软件的保障不断发挥作用,人本管理将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能看到这一点。有些企业家不断进行技术设备改造,全身心地关注财务指标等“硬”数据,却忽略一些“软”数据:敬业员工的比例、忠实客户的增长率、品牌忠实度、企业文化等。事实上,企业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往往无力再挽回企业的损失,而这些“软”数据则是前瞻性指标。

以上事实表明,企业家的价值观将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员工的价值取向,企业家的素质高低又影响到员工的敬业精神,进而制约了人本管理的实施。

2.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只要总结一下当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充分理性人”还是“有限理性人”,其行为结果总是趋利避害的。在这种错误的观点指导下,企业认为:员工为企业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因此不会对企业尽力。比如,没有加班费员工不会加班;一年不长工资员工就有情绪。同样,在员工看来,企业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扣员工收入。然而,实施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趋利避害”的观点只会导致企业减少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控制收入的增长,只给有限的发展机会等。其结果定会制约人本管理理念的推广与人本管理模式的实施。

3.劳动者无法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财产权

劳动者的财产权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劳动者的地产、物业、家具、货币、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及其他形式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劳动者自身所拥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智力、体力及各种专有技能的总称,即劳动力。在当今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在劳动还是作为谋生手段时,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企业支配着劳动者的无形资产;当劳动者无法支配自己的无形资产时,也就是说当劳动者财产权无法自由支配的时候,人本管理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劳动者财产权被剥夺是无法实现人本管理的。

4.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局限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局限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企业仍然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人力资源部门除了要创造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为实现“敬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帮助以外,还有职责范围的大量工作,比如:建立人才库、核算工资奖金、招聘培训等等;而人本管理要求以敬业员工为对象,充分尊重、理解、关心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线经理才有可能,因为一线经理直接与他们打交道,最了解他们的需求。

广州某电信企业进行Q12(员工敬业度调查的12个问题)的测评,发现该公司真正敬业的员工只占15%。经过分析发现,该公司拥有一批不合格的一线经理,他们不重视对一线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其结果直接影响了一线员工的敬业度,进而严重影响了公司效益。可见,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比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要,因为一线员工是创造企业价值的首要要素,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往往决定着该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四、结论

人本管理,既是管理学研究的老问题,又是个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的新问题。由于这一超现实的哲学命题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企业价值观、人是趋利避害的错误观点、劳动者财产权的剥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局限性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而难以落到实处,所以真正彻底地将人本管理贯彻到底,在现阶段是有难度的。

什么是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普遍的管理方式。

基本要素

1.员工

2.管理环境

3.文化背景

4.价值观

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人的管理第一

2.以激励为主要形式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5.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版本介绍

什么是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指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由此出发,建立或考察人本管理,都要从分析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开始,确定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基本内容,建立人本管理体系。

人本管理有哪些基本要素?

人本管理以人性为核心,人本管理有员工、环境、文化及价值观四项基本要素。这四项基本要素是学习与建立人本管理时必须予以重视和研究的。

简述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

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创立,涉及复杂的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变化中的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分析判断,从而确立适应时代变化和组织发展的人本管理学说。

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是: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权变领导--管理即培训--塑造环境--文化整合--生活质量法--完成社会角色体系

确立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依据是什么?

在分析、综合了各学派理论的同时,结合人本管理基本要素的不同层面,认为确立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基本依据是:

(1)组织中的员工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具有社会人的角色。人本管理应该始终坚持把“组织人”本身不断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作为最高目标,为个人的发展和更好地完成其社会角色提供选择的自由。

(2)组织中的员工的心理、动机、能力和行为都是可以塑造、影响和改变的,社会和组织的环境、文化及价值观的变化也同样可以影响“组织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3)作为管理主体和客体的人之间具有相关性,其目标是可协调的。

为什么说人的管理是第一的?

从对象上看, 企业管理可以分为人、物及信息。于是企业管理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特质。应该看到,企业不是物的堆积,而是人工的集合,是由以赢利为目的而构筑的经济性组织。企业的赢利性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进而支配物质资源的配置来达到的。基于这种考虑,企业管理就必然是也应该是人本管理,以及对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调动企业人在创造财富和赢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提高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的层面上来描述人本管理本质和最终意义。

怎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中生产、生活,就必然要同其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组织管理和谐目标的三个层次的涵义。实行人本管理,就是为了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达成组织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以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的目标相容性,以形成目标期望的相容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

内容简介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

他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社会值得信仰和为之终身奉献的东西太少了,人人都为物质财富的目标而奋斗,一旦得到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追求的虚幻性,进而陷入了精神崩溃的绝望。马斯洛指出许多“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惊呼在我们的时代,“文明已¾¬发展到了一个真正濒临灾难的阶段了”。

马斯洛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的新问题时,他深深意识到,传统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和全部科学非道德技术化的严重后果。他发现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他认为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当涉及人性对事实的认识时,科学常常表现出一种对潜能、对理想可能性的盲目性。马斯洛要求科学不能排斥价值,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和理想。

马斯洛认为一般科学模式都是承启于事物、物体、动物以及局部过程的非人格科学,因此我们认识和理解整体与单个的人物和文化时,它是有限的、不充足的。非人格模式的科学不能解决个人、单个和整体的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人的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它应具有目标、目的、伦理、道德、意图等因素,认为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主张将价值如事实般得到科学的研究,将价值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使价值研究深深植根于人性现实的土壤。

马斯洛认为传统科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一般地解决个人的问题,以及价值、个性、意识、美、超越和伦理的问题。从Ô¬则上讲,科学应产生出各种规范的心理学,诸如心理治疗心理学、个人发展心理学、乌托邦社会心理学,以及宗教、工作、娱乐、闲暇、美学、¾¬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心理学。这种科学是采取心理分析,使其潜力充分发挥。马斯洛的真正意图是在扩展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将科学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

马斯洛致力于有关人性的科学事实的搜集,试图使价值论的研究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而成为“价值科学”,以使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根本有别于古典的人道主义。

马斯洛科学与价值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他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作者简介

马斯洛(1908—1970)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智商高达194的天才。1934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1年被聘为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斯洛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如果说弗洛伊德精神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本能乃至病态的一面,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展示了物理、化学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则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而,马斯洛心理学又被称为“第三思潮”。

如何进行

21世纪管理领域里最大的难题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员工都有丰富的渠道去获取信息,也就是说每个员工都可能成为知识型员工。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呢?在实际的管理中,领导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拥有使命感的员工也许是最具能动性的员工,而激发员工的使命感,首先要让员工融入到企业之中,给员工以归属感,让员工认可企业的目标并且愿意为之去奋斗。员工应该明确企业的愿景目标,并且要委以重任,这也是激发员工使命感的基础工作。

2、绩效与薪酬

绩效的评估方式有许多,比如KPI、BSC、EVA等等,领导者必须明确自身的情况,并且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系统。在发放薪酬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什么时候发?2、给多少?3、什么理由给?这三个问题领导者一定要搞清楚,这样才能让薪酬达到最好的效果。

3、招聘与晋升

比如说内部员工开展推荐工作,员工晋级必须通过选举,颁发荣誉必须通过评选,并且,这里的选举和评选都必须是全体员工都参与的,信奉人人都是管理者的信条,这样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员工。

4、建设学习型组织

无处不在的培训,每个员工都可以接受培训,并且为每一名员工都建立详细的培训档案。通过细致、系统的培训,要让每一名员工都可以不断地提高,并且还要让他们保持学习的习惯,而一家上下都在学习的企业也一定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5、沟通

企业内部应该有一个保持通畅的交流沟通系统,管理者要让员工能说出也有地方说出自己的想法。沟通的方式有许多,比如BBS、工作午餐会、内刊等等,在内部论坛里,坚持匿名发言、永不删帖的原则。企业应该给员工创造畅所欲言的环境,这也是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

6、福利

国家规定的那些保险和休假等福利,在我看来都是不能少的,这都是不需要讨论的,另外,在福利方面,领导者也应该扩宽思路,比如节日慰问以及弹性工作制等等,尽可能地为员工谋福利,员工也才能尽心地去工作。

7、职业规划

应该说,每个人都是想发展的,作为企业来说,更应该乐于看到员工的这种发展性,并且要努力去帮助员工去发展,帮助他们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前途,要知道,只有员工们不断地提高,企业也才能跟着水涨船高。

特点简介

1、“以人为本”是品牌的核心价值观

人本管理首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把品牌成功的希望和努力放在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上,认为“以人为本”是品牌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惠普“尊重个人价值”的精神、本田“人为中心”的精神、京陶“京陶哲学”、德尔塔航空公司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客户至上已成为天经地义的定律。组织还必须树立以客户为本的理念,一切从客户利益出发,视客户为品牌生命之所在。

2.、人是管理的核心因素

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质因素和核心因素。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需求、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应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围尧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

3.、员工是管理主客体的统一

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客体,也是应该受尊敬的主体。组织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是组织的,也是员工个人的。员工在追求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充分发展了自己,组织目标达成之日就是个人目标实现之时。

4、鼓励员工参与组织的民主管理

组织必须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员工的民主权益,使员工能够广泛参与组织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民主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它有利于确保员工在组织中的主人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蕴藏在员工中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出来。

总之,人本管理有重要价值,它扬弃了传统管理理念——以人为手段,确立了人的合理定位——以人为中心,指明了管理的哲学境界——以人为本。

本文发布于:2022-10-14 19:0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780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本管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