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胎通常高1~3米;根粗壮,外皮黄棕色,内皮黄色。叶通常集生于枝顶,互生,纸质,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45厘米,宽8~2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边缘有整齐的细锯齿,背面通常紫红色,有时淡绿色。春夏开花。圆锥花序顶生,长20~30厘米;花白色或淡紫红色;萼5裂,裂片近三角形,长约1.5毫米;花冠5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长3~4毫米;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裂片的基部并与其对生;子房上位,花柱线形。果球形,成熟时红色,具细长的柄。
生长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间疏、密林下,荫湿的地方。走马胎多野生于沟谷、溪边或林荫潮湿地。喜温暖湿润、阴凉环境,如烈日直射,植株生长缓慢。忌积水。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好。
分布于中国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以秋季采者质佳。挖取根部,除去须根及泥土,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该品呈圆柱形,有分枝,多弯曲,常结节状或念珠状肿胀,长20~50厘米或过之,直径2~4厘米,肿胀处更粗壮,灰褐色或棕褐色,有明显的皱缩横纹;皮部可剥离,略厚,用刀刮开皮层,可见血红色小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不平坦,木质部发达,带粉质,白色或微带红,射线清晰,放射状排列,髓部小,淡红色。气无,味微苦。以根条粗壮、有膨大结节、表面横皱纹明显、断面白色带粉性、射线清晰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辛、苦,温。祛风活血,强壮筋骨,散瘀消肿。用于风湿关节痛,筋骨疼痛,跌打肿痛,产后风瘫,半身不遂,慢性溃疡。用量10~15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中药材
版本一
走马胎【别名】:血枫、山鼠、山猪药、走马风
【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大叶紫金牛ArdisiagigantifoliaStapf,以根叶或全株入药。秋季采挖根、全株,洗净切片晒干。夏季采叶,晒干。
【性味归经】:苦、微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根: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跌打肿痛;叶:外用治扭伤,痈疖肿毒,慢性溃疡。
【用法用量】:根0.3~1两;根、叶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用干叶研粉撒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版本二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ZǒuMǎTāi
【别名】:大发药、走马风、山鼠、血枫、九丝马、马路、山猪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gigantifoliaStapf[A.Pu-doverticillataMer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大灌木,高约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茎;茎粗壮,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叶柄长2-4cm,具波状狭翅;叶片膜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5-48cm,宽9-17cm,先端钝急尖或近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具疏眼点,以近边缘较多,不成边缘脉。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长20-35cm,宽约10cm或更宽,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长1-1.5cm;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外形,长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点,缘毛不明显;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卵形,长4-5mm,具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雌蕊与花瓣几等长,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直径约6mm,红色,具纵胁,多少具腺点。花期4-6月,有时2-3月,果期11-12月,有时2-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略呈串珠状膨大,长短不一,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带暗紫色,具纵沟纹,习称蛤蟆皮皱纹,皮部易剥落,厚约2mm。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淡红色,有紫红色小点,木部黄白色,可见细密放射状菊花纹。商品常切成斜片,厚约2mm。气微,味淡,略辛。
相以质干硬、色红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列栓细胞组成。皮层宽广,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韧皮部狭窄,初生木质部6原型。
【性味】:苦;微信;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风湿痹痛;产后血瘀;痈疽溃疡;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
2.《本草纲目拾遗》: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
3.《本草求原》:壮筋骨,益劳倦。
4.《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5.《陆川本草》:祛风湿。治风湿骨痛,风瘫鹤膝。
6.《广西中药志》:活血行血。治产后血瘀。
【摘录】:《中华本草》
版本三
【药材名】:走马胎
【英文名】:GiantleafArdisiaRhizome
【拉丁名】:RhizomaArdisiaeGigantifoliae
【别名】:大发药,走马风,山鼠,血枫,山猪药
【名称考证】:走马胎(《生草药性备要》),大发药(《陆川本草》)、走马风(《广西中药志》)、山鼠、血枫(《广西中草药》)、山猪药(海南岛)。
【科目来源】:紫金牛科植物
【药用部位】:走马胎的根茎。
【性味归经】:辛,温。①《生草药性备要》:“味劫辛,性温。”②《岭南采药录》:“味辛,性温。”③《陆川本草》:“甘,平。”入肝、脾、肾经。
【功效分类】:祛风湿药,祛风湿强筋骨药
【功效主治】: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治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产后血瘀,痈疽溃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资源分布】:分布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
【药材鉴定】: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常膨大呈念珠状,径1.5~4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暗紫色,有纵向沟纹,皮部易剥离,厚约2毫米。质坚硬,断面皮部淡紫红色,有紫色小窝点,木部白色。加工的切片,斜切呈长椭圆形,厚约2毫米,皮部与木部分离,木射线清晰。有时掺入茎基部的切片,中央有淡红紫色的髓部。以干燥、念珠状、皮色紫褐多皱缩、断面有菊花纹者为佳。
【古籍考证】:出自《生草药性备要》。《纲目拾遗》:“走马胎,出粤东龙门县南周山中,山大数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药产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内白,嗅之清香,研之腻细如粉,喷座幽香,颇甜静袭人。”
【原生形态】:走马胎,又名:走马藤、大叶紫金牛。常绿小灌木。根茎呈念珠状,膨大,粗壮。叶通常集于枝端,纸质;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达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边缘有细锯齿,下面红色。圆锥花序顶生;花淡紫色;萼片5裂,裂片近三角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至广卵圆形,长约3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的基部;子房上位,花柱线形,浆果圆形,熟时红色,具细长的果柄。花期4~7月。果期10~12月。生于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湿处。
【参考出处】:《生草药性备要》,《纲目拾遗》
【功效分类】:祛风湿药,祛风湿强筋骨药
【相关药材】:走马胎叶,红毛走马胎
【关键词】: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产后血瘀痈疽溃疡
资料引用截图【别名】:马胎(广东)、山猪药(海南)、走马风(广西)
走马胎(ArdisiagigantifoliaStapf)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别名马胎(广东)、山猪药(海南)、走马风(广西),为常绿、直立灌木,通常高1~3m。叶通常集生于枝顶,互生,背面通常紫红色,有时淡绿色。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或淡紫红色;花期4—6月,有时2—3月,果期11—12月,有时2—6月
用种子繁殖。于9-10月份浆果呈橙黄或淡红色时采摘果实,除去果皮、果肉,取出种子,冲洗干净。随采随播。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32厘米开浅沟,每畦开3行,株距6-8厘米,点播。播后覆盖细土1-2厘米,最后盖一层稻草,以保持湿度,避免土壤板结。走马胎为喜阴植物,需搭矮棚遮阴,材料可就地取材。50日左右出苗。幼苗出土后,立即揭去盖草。天气久晴干旱时,应注意浇水,雨季及时排水。幼苗出土前及苗期杂草多,应及时拔掉。施1-2次稀薄人粪尿。
整地:选择腐殖质多,既易排水,又能保水的林荫地栽种。深耕15-20厘米,捡去枯枝、石块和草根,做宽约1米、高15厘米的畦,长视地形而定。每亩施入2500-3000千克的腐熟厩肥或堆肥作基肥,耙平畦面。
定植:播种后翌年春幼苗长出4-5片叶时,选阴雨天移栽定植。
田间管理:注意中耕除草及排灌,结合中耕除草,每年施肥2-3次,可用腐熟粪水、经沤制的厩肥或每亩施用复合肥10-15千克,并及时培土。同时还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采收加工:走马胎一般定植5年后可收获。于秋冬季采挖,在距地面4-5厘米处砍去地上部分,然后挖取根部,除去泥沙后切片晒干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2-10-14 12:20: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75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