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政局相对稳定,但藩镇割据,兵役繁重,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尤其是损坏了家庭的正常生活。于是,产生了许多征人思归,思妇阁怨的诗歌。现实主义诗人自居易。当然也会在他的诗歌中反映这个社会问题。以表达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此诗通过思妇愁眉这个典型事物的刻画,反映了思妇长期独居空室的忧怨。
首二句托物起兴:“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绽”做补充说明,全部吹开,隐含春风强劲之势。两句意为,春风从东方吹来,强烈动荡,吹开了全部樱桃,也吹开了全部春梅,用两种花作为兴句所咏之物,以部分代替整体,说明春季的任何花朵,都会在强劲春风的吹拂下而盛开。两个“尽”字,极有分量,概括了所有的桃、梅,都会被强劲的春风吹动,而改变其原有的形态。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末二句转入抒情,是思妇自叹之词。“惟余思妇愁眉结,无限春风吹不开。”白居易《长庆集》卷六《晚春沽洒》:“不如贫贱女,随分开愁眉。”无限的春风,无论怎么吹也吹不开思妇的“愁眉结”。联系次句,春风折樱绽梅,似不费力,而思妇之“愁眉结”,却无论如何也吹不开,前后对照,正反映衬。形象地表达了思妇因丈夫长期戍边而不能团聚的深深哀怨。这里诗人把春天里盛开的樱桃和梅花与思妇终日不展的愁眉加以对比联想,用“春风吹不开”的愁眉概括女子怀念丈夫的万般愁绪。“惟”字与两“尽”字相呼应,这两个表范围的程度副词一个惟独,一个全部,有力地表明了春风会使樱桃梅花全部盛开怒放,而“惟”有思妇忧愁的眉结吹不开。这种反面衬托的笔法,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王之涣《宴词》结句“桃溪浅处不胜舟”,以桃溪之浅反衬思妇离愁之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上片极力描绘元夕繁华热闹的场面,用以反衬结拍“那人”自甘寂寞的孤独情怀。这都能使诗歌所描写的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试比较: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中的“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句,冯词直写“惆怅还依旧”,而白诗却从反面写来,说“无限春风吹不开”“思妇愁眉结”,且巧用借代,以“愁眉结”代替她心头的无限忧愁,使诗意的表达史有深度,亦更为曲折委婉。
《思妇眉》是白居易杂律诗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内能尽其意,外能尽其象,把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有机地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无华,但含意却委曲深邃。以语言风格而论,是白诗固有的浅切明白的诗风,但比他的“卒章显其志”的乐府诗,则另有一番含蓄蕴藉的情韵。
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春风能吹得群花齐放,却吹不开思妇愁眉。设想新奇,由自然推及人事,通过物与人的鲜明对比,转进一层地写出思妇愁绪的凝结、深重。后二句与贾至“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怨》)句意相近。皆使物理与人情形成矛盾与比照,在“反常”的艺术组合中,加一倍地写出了必有之情。反常合道,无理而妙。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由江州去忠州的路上。白居易因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共过了四年,这是白居易一生中最阴暗的日子。元和十三年冬,白居易被改封为忠州刺史,州治在今四川忠县,官职是大了点,但离着京城却更远了,所以白居易的心情始终是不好的。这首诗就是借着描写一个妇女怀念亲人的愁怨。抒发了自己多年来政治上的不得意之情。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本文发布于:2022-10-14 05:2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72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