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丰年22岁加入了新四军,先做文化教员,后来又到文工团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辛丰年本来是个逍遥派,后来因看不惯一个林彪在他们军区死党的飞扬跋扈,说了几句话,就被打成了“反革命”,又因出身不好,被开除党籍军籍,撤销一切职务,发配回他的老家监督劳动。
1973年,随着林彪的倒台,辛丰年恢复党籍,就地复员安排工作。1976年,粉碎“四人帮”前夕,辛丰年终于彻底平反了,复员改转业,完全恢复原来的待遇。但53岁的辛丰年提出退休。
1980年代中叶,辛丰年的生平好友章品镇先生推荐他为三联写一本关于音乐的小册子《乐迷闲话》,在这过程中,就结识了三联的宋远先生,后来就开始为《读书》写稿,开设了“门外读乐”专栏。
辛丰年(严格)先生2013年3月26日中午去世,享年91岁。昨天,他的小儿子放了《蔷薇处处开》几首歌给他听。因突发疾病在江苏南通医院中去世,当天下午,辛丰年的儿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向外界证实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我生于1923年,我原本完全不爱好音乐的,只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我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月光》,那是我听音乐的第一课,当时我还完全没有听过其他的外国音乐,连一部小品都没听过,比如现在很容易听到的《致爱丽丝》,小孩都懂——就这样,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喜欢上了《月光》,我听不懂它,但是我相信它没有欺骗我,不是在糊弄,那音乐一定是想说些什么。
似乎很多人都是从小从《命运》开始了解了一个粗犷有力的革命的贝多芬,而不是《月光》。可贝多芬其实多么复杂啊——你如果把他的交响曲1至9号认真听一遍,就有9种不同的面目和性格,他还有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数十首弦乐四重奏,还有些不重要的作品——那一共有多少个贝多芬呢?一个聋子有这样的创造力,也使你不得不赞叹西方音乐是个了不起的东西。
听音乐一定要认真。现在许多音乐爱好者很满足于随意性地去听,不想去尽可能地去了解创作背景和乐理方面的知识,没有办法深入进去,明明可以弄懂,却不去弄懂。就这么听听而已,再看看一些很肤浅的介绍,甚至就是看书,并没有听。
以前我常常劝人,要么就不爱,要么就准备为“听音乐”付出一定的代价,就是时间和精力。因为音乐并不是“背景音乐”,当背景来听也必然是肤浅地听,我很不赞同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别的事情,我习惯专门地去听它,完整地听下来,不能做别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集中精力,我站着听,我知道国外很多人听音乐会,买不起票,买站票,站着听,不觉得累。像瓦格纳那样大演三天三夜,你站着也不会喊累。
辛丰年先生的忘年交严晓星,他说:“辛丰年先生近半年来身体不好,一直由儿子照顾,当天中午吃饭时呼吸就感觉到不顺畅,非常虚弱,后来送往医院没能抢救过来。”
title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编辑韩猛,他策划编辑了辛丰年先生的《如是我闻》《莫扎特家书》《乐迷闲话》《处处有音乐》等书籍。
韩猛表示,晚年的辛先生和蔼乐观同时也有点孩子气,“最后做的一本书是《请赴音乐的盛宴》,里面罗列了十大必听音乐等,当时辛老说,他还想写一个一生都不必听的十大音乐。不过最后他自己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说有点不妥”。
韩猛认为,辛老的音乐评论文章深入浅出,很多细节往往能打动读者。
title“辛丰年不是音乐家,不是音乐评论家(在中国,音乐评论家还没有出生呢),不是作家,不是评论家,不是学者,甚至也不能算是知识分子,因为他的学历是初中二年级辍学,在今天,无论去哪里应聘,都会比较麻烦。”辛丰年的儿子严锋曾在文章《我的父亲辛丰年》中写道。
对于父亲对古典音乐的主张,严锋写道:“辛丰年是古典音乐原教旨主义派。对‘流行音乐’从一开始就是抱着强烈的反对态度,但是也有罕见的例外的时候……有一天不小心把一段他最讨厌的‘外国轻音乐’录了进来。可是,这段当时还不知道名字的‘外国轻音乐’却使他大加赞叹……后来才知道,那段音乐就是电影《爱情故事》的主题曲。”
乐评人、《读书》音乐专栏作者李皖发表博文纪念辛丰年,其中写到,“在《读书》的一次纪念活动中遇到王蒙,老王激情澎湃地讲辛丰年,像回到了他‘青春万岁’的年华。那一次《读书》作者的聚会,他最期望的是能见到辛丰年,但是辛丰年没来,是为王蒙的遗憾。后来,我每次看到王蒙、辛丰年、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这四个词中的任意一个词,我就会想到另外三个。音乐已经把一些东西连到了一起,那是声音,也是生活、情感、人、时间、永恒的生命。”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也在微博上深切致哀,“昨天刚刚做完钱仁康先生告别仪式,今日又一位具有“五四后”风范的知识老人仙逝!辛丰年,相信中国的爱乐人和知识界不会忘记这个名字!”
辛丰年曾给自己的定位是古典音乐的“导游人”,他也的确引领了无数爱乐者和读者走进古典音乐的美妙世界,他的去世令爱乐者们非常悲痛。爱乐者“米兰小良”说:“爱读辛老的乐评,那篇西方音乐必读、选读曲目是对我这个门外汉的启蒙,当时还有谷歌音乐,我按图索骥一个个曲子找来听。“
一位乐迷在自己的微博中深情回忆辛丰年对自己的的影响,“我这套音箱还是当年结婚时买的,当年的我算是个小发烧友,记得当时为了这套音响不知看了多少书,逛了多少音响店才选了这么一套音响,除了天龙功放和ELAC音箱外,还有SONY的LD,到现在快20年,效果还好得很,昨天惊闻辛丰年先生去世的噩耗,想起当年先生的书带我进入音乐殿堂,斯人已去,唯有书籍永存。”
一位名叫“南通行者”网友和辛丰年的儿子严锋相识,他回忆,“和严锋刚认识的那几年,经常在他家见到严老先生,留在我记忆中的是一个很小的屋子,摆满了书,一架钢琴旁经常转着几位长者,是这屋中唯一的奢侈品!和老先生最多的交流是进门的“伯伯好”和出门的“伯伯再见”,叫的声音很低,他的回应也是很轻。在这屋中就像置身在图书馆或是音乐厅。”
严锋曾在前年写了一篇篇幅很长的名为《我的父亲辛丰年》的博文,如今再次被众多网友推荐,其中有一段话非常感人,“在辛丰年牵着我的手去田野里散步讲鲁迅文章的年代,辛丰年是我最崇拜的偶像。后来,改革开放了,我去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读上去,名公巨匠着实见识了不少,福柯哈贝马斯也生吞活剥了不少,少年气盛,渐渐地就有些不把辛丰年看在眼里了。老头子过时啦,跟不上形势啦,太保守(太激进?)啦,等等等等。但是,现在我早已过了而立之年,逐渐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上的人有了更深入一点的看法,我好像又有要回到童年的意思,用哲学上的说法就是‘回到辛丰年’。我冷眼看来,热眼望去,看来望去,左看右看,竟发现,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就做人而言,就对知识和真理的纯真热爱和无止境的追求而言,就对待名利的冷漠态度而言,还没有多少人能同我的辛丰年相比。发现这一点,我既觉得悲哀,又觉得宽慰,还感到骄傲。”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微博中说:“老先生选此花香月圆之日,愿一路都有他一生喜欢的音乐相伴。我不认识辛先生,他自八十年代起在《读书》杂志漫谈古典音乐的《乐迷闲话》是影响了无数人的。身在南通这样一座小城,因古典音乐而联通了那样大一个天地——他被音乐温暖的一生是幸福的。”
辛丰年是个严格而严肃的人。辛丰年做事情相当认真,写文章要改很多遍,但是不是像现在的人用电脑改,每改一遍就是抄写一遍,有的文章他甚至抄写了五遍。除了写文章,辛丰年做其它事情也相当认真,那时下放在厂里,被安排去做煤球,辛丰年做的煤球也非常细心和追求完美,每个煤球都要做很圆,而且还要一样大小。后来辛丰年还做过砖头,剪过草根,工作完成得都让人非常满意
本文发布于:2022-10-14 00:0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721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