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马俑

更新时间:2022-10-13 17:30:33 阅读: 评论:0

创作者

“女兵马俑”的作者是来自挪威的雕塑家玛瑞安·海尔达尔(Marian Heyerdahl)女士。海耶道尔女士曾在中国工作多年,并用3年时间在西安创作了上百个“女兵马俑”。雕塑家认为自己创作“女兵马俑”的灵感完全源自中华文化对其的熏陶以及她对“和平的热爱”。

2005年10月,玛瑞安来到陕西临潼,开始了女兵马俑的创作。在离兵马俑最近的一个工厂里,她首先向复制工匠学习制作秦俑的工艺,为了保证秦俑的原有感觉,她特意使用的是当地的胶泥和刻刀。为了搜集素材,玛瑞安在闲暇时间带着画本和相机去小镇上逛,采集人物的面部造型。

历史意义

玛丽安·海尔达尔《女兵马俑》展览共有展品60余件,每个陶俑大都如真人大小,神态各异,生动形象,以人类历史上妇女与儿童不断重复地遭受可怕的战争暴行为主题。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对人类历史进行反思,以反传统的方式,使文化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内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其说海耶道尔女士的作品探讨的是文化、文化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不如说她探讨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她想要通过展现女性在战争中遭受的伤痛来祈盼世界和平。艺术是无国界的,她的创作本身糅入了多元文化,世界各地的观众也能从中领悟到艺术作品的寓意。“女兵马俑”表现了女性在历史中的社会角色,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女性都存在著被误用、滥用、甚至虐待的问题。女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她们仅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背影,从未被正面书写过。

创作过程

用极具中国文化符号意义的兵马俑进行艺术创作,玛瑞安的做法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些人认为这歪曲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艺术家评价:“以前的作品都是表现男性,现在你的作品表现女性,这就圆满了。你发现了一个新的视角。”玛瑞安喜欢后者的评价。她说自己选择兵马俑作为艺术载体,是因为它很容易被人接受,并非是以西方审美文化来满足一种消费文化的猎奇,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简单置换,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和中国文化进行对话。

玛瑞安喜欢和农民拉家常,一起做饭看电视,观察人家怎么缝被子,怎么婚丧嫁娶。虽然语言不通,但她开朗随和,和大家相处融洽。她每天早出晚归,骑车往返于住处和工厂。工人们看到这个外国女人这么执著,都非常敬佩。把最好的黄土和胶泥给她做艺术创作,由最好的技术工人向她提供咨询帮助。而具体的造型细节都由玛瑞安亲自制作。

玛瑞安准备了一个速写本,在大街上对当地的女孩、妇女、老太太进行速写。每天晚上看DVD,观察中国古装剧中的人物发型和服饰,然后用胶泥和刻刀一点点用心刻画。

2006年圣诞节前,作品出炉了,玛瑞安决定把它们搬到北京来展览。在工人们的悉心帮助下,70多尊1吨多重的兵马俑运抵北京。

在西安制作好的兵马俑,需要在北京完成后期的附件安装。玛瑞安在北京北五环外的索家村找到一处房子。这是一个类似车间的工作坊,上面是6平方米的小阁楼,仅能放下一床一桌,下面是80平米的大厅,作品一个挨一个地摆放着,狭小的空间仅能供她钻进去进行制作。

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国际艺术家,不愿带着政治色彩去创作。在挪威的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不幸。二战期间,希特勒的部队到了挪威,强暴了挪威的妇女,当时人们仇视这些被敌人侮辱的女人。现在挪威也在反思这段历史。上千年前,在凯撒时期,罗马大帝的军队横扫欧洲。一些国家为了使妇女免遭侮辱,就把她们藏到一个石头窖里,每天晚上偷偷给她们送饭。玛瑞安把她理解的所有关于战争的符号,都赋予女兵马俑身上。

获得认可

2004年第一次看到气势恢宏的兵马俑时就被她深深吸引,一年后她来到陕西开始设计并制作这些“女兵马俑”。2007年2月,她在北京798艺术区成功举办了首次展出,随后到过韩国和挪威,她还准备把“女兵马俑”带到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展出。

瑞典文化大臣莲娜?安德尔松?利耶路特(Lena Adelsohn Liljeroth)、中国驻瑞典大使陈明明和挪威驻瑞典大使奥德?弗塞德布劳顿为展览剪彩。中国驻瑞典使馆参赞王建州、文化参赞浦正东、瑞典索伦吐纳市市长、文委主席等也出席了展览开幕式。陈明明大使在开幕式上致辞,充分肯定了“女兵马俑”的艺术性,并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本文发布于:2022-10-13 17:3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698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女兵马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