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生活照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龙港村,他童年的经济状况不太好,生活贫困,不过家中有一些书,后来他也经常去父亲任校长的一所小学的小图书室读书。
1974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录取,后转入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但是他却悄悄回乡在家待了一年才返北大任教。
2021年5月,曹文轩担任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
曹文轩写真照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弓》和《哑牛》分别获得1982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
1988年4月他的短篇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5月凭借学术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获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0月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文学评论科研奖。
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讲述了乡村少年明子因生活所迫随木匠师傅和师兄外出务工,在城市的艰难成长与精神坚守。
1992年12月曹文轩凭借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获第三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并于次年2月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作品集评奖一等奖。
1993年11月短篇小说《蓝花》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
1995年2月短篇小说集《红葫芦》获中国台湾《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童书奖及“好书大家读”年度短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山羊不吃天堂草》获“好书大家读”年度长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
1998年2月中短篇小说《三角地》获“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长篇小说《草房子》获“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8月《草房子》获第九届冰心文学奖大奖,次年10月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1999年6月凭借改编电影《草房子》获第八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编剧奖,10月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还凭借长篇小说《红瓦》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二等奖。
2000年5月长篇小说《草房子》再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及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类金奖。同年电影《草房子》获得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002年9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2003年9月当选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10月长篇小说《根鸟》获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佳作奖。
2004年2月提名中国安徒生奖、同年5月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同年10月长篇小说《细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儿童文学奖。
2005年12月长篇小说《青铜葵花》获中国台湾《中国时报》。
2006年3月获“好书大家读”年度长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青铜葵花》还获了“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第七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
2007年5月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0年11月小说《黄琉璃》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奖。
2016年4月4日摘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同年5月他在《人民文学》杂志6月刊上全文发表长篇小说《蜻蜓眼》该作于2017年12月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0年5月18日,在网上发表小说《寻找一只鸟》,讲述男孩羽片儿与着妈妈和外婆生活的故事。
2020年5月18日在发表书籍《寻找一只鸟》。
2021年6月1日至2日,根据曹文轩同名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台剧《火印》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2021年8月9日,据燕赵都市报消息,“皮卡兄弟”系列丛书第16部《鸽疯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品名称 | 类型 | 出版时间 |
《 | 中篇小说 | 1983年02月 |
《 | 长篇小说 | 1985年05月 |
《 | 短篇小说集 | 1986年02月 |
《哑牛》 | 短篇小说集 | 1986年12月 |
《 | 中篇小说 | 1988年09月 |
《暮色笼罩的祠堂》 | 中短篇小说集 | 1988年11月 |
《忧郁的田园》 | 中短篇小说集 | 1989年01月 |
《山羊不吃天堂草》 | 长篇小说 | 1991年12月 |
《绿色的栅栏》 | 短篇小说集 | 1992年04月 |
《红帆》 | 短篇小说集 | 1993年11月 |
《红葫芦》 | 短篇小说集 | 1994年07月 |
《少年》 | 散文集 | 1996年07月 |
《蔷薇谷》 | 短篇小说集 | 1996年08月 |
《三角地》 | 中短篇小说集 | 1997年07月 |
《草房子》 | 长篇小说 | 1997年12月 |
《追随永恒》 | 散文集 | 1998年04月 |
《红瓦》 | 长篇小说 | 1998年04月 |
《根鸟》 | 长篇小说 | 1999年04月 |
《细米》 | 长篇小说 | 2003年06月 |
《天瓢》 | 长篇小说 | 2005年03月 |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8册) | 系列图书 | 2005年03月 |
《青铜葵花》 | 长篇小说 | 2005年04月 |
《红瓦黑瓦》 | 长篇小说 | 2005年03月 |
《野风车》 | 中短篇小说集 | 2005年03月 |
《黄琉璃》(《大王书》第一部)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07年07月 |
《 | 短篇小说集 | 2008年03月 |
《红纱灯》(《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08年06月 |
《尖叫》(《我的儿子皮卡》)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09年08月 |
《 | ||
《再见,钢琴》 | ||
《 | ||
《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0年10月 |
《 | ||
《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2年01月 |
《 | ||
《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2年01月 |
《 | 2012年03月 | |
《 | 2012年06月 | |
《丁丁当当·山那边还是山》 | 2012年07月 | |
《丁丁当当·草根街》 | 2012年11月 | |
《丁丁当当·黑水手》 | 2013年03月 | |
《丁丁当当·蚂蚁象》 | 2013年06月 | |
《 | 中短篇小说集 | 2013年05月 |
《枫林渡》 | 长篇小说 | 2014年05月 |
《火印》 | 长篇小说 | 2015年05月 |
《蜻蜓眼》 | 长篇小说 | 2016年06月 |
《曹文轩朗读本:甜橙树》 | 中短篇小说集 | 2018年08月 |
《曹文轩朗读本:秃鹤》 | ||
《曹文轩朗读本:黑夜是把雕刻刀》 | ||
《曹文轩朗读本:火焰之舞》 | ||
《曹文轩朗读本:岩石上的王》 | ||
《曹文轩朗读本:沉默的田野》 | ||
《曹文轩朗读本:远去的灵魂》 | ||
《曹文轩朗读本:藏在月下的谜》 | ||
《寻找一只鸟》 | 小说 | 2020年05月 |
作品名称 | 类型 | 出版时间 |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 学术专著 | 1988年06月 |
《思维论》 | 学术专著 | 1991年05月 |
《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 | 学术专著 | 1998年01月 |
《面对微妙》 | 学术专著 | 1999年02月 |
《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 学术专著 | 2000年10月 |
《小说门》 | 学术专著 | 2002年07月 |
《第二世界》 | 学术专著 | 2003年01月 |
作品名称 | 类型 | 出版时间 |
《八十年代小说选》 | 短篇小说集(曹文轩选编) | 1988年03月 |
上映时间 | 片名 | 职务(备注) |
2021 | 《火印》 | 原著 |
2013-01-04 | 《三角地》 | 原著(导演:陈坤厚) |
悲悯情怀
曹文轩拥有一位作家应有的敏锐,他所写的作品都满含深情,这些文字是他毕生的向往。在苦难和困境下苦苦挣扎的弱者是他始终不能不关注的对象,对他们的深切关注就是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情怀使得作家躁动不安、温情脉脉的心就此有了依托,感慨世间无常和百姓疾苦。他的悲悯情怀起初体现在对残缺人物投以深情热切的眷注。在一般人眼里,残缺是一种丑,但是它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丑陋中可升华出美的心灵,用的是对照原则。在他充满温情的文字里成为特有的书写。残缺在曹文轩眼中已经不是丑、怪的代名词了,他从另一个高度谛视着这些生理上不完整的人们。当然他的仔细观察不是一种变态和趣味地看,他是从这些残缺的底层看到潜匿的人性,这些人性当然是有善恶之分的,但他在这发现了臻于完美的人性,从舒缓的文字里能感受到作者饱满的深情和对至纯人性的不渝追求。
曹文轩的小说深入人的内心,挖掘着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把种种人性呈现在人们面前。无论是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他都一一写出。真正高明的作者是不会强硬地评价人物和事件的,他们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让读者来丰富人物,可是细心的读者还是咂摸到他潜伏在文本下的态度:悲悯。深谙人性的曹文轩对他笔下的人物的感情是体谅与宽容的,他的书写是怜悯众生式的。曹文轩笔下的人物的善是惯有的真诚与善意,这真诚与善意是深入骨髓的,由这样的善意促使他人内心潜伏着的人性渐渐苏醒。也表现出作者对于善良弱者的敬意。曹文轩还从弱小中探求不屈不挠的生命力,给朝气满满的生命力量以礼赞,这是一种致以生命的敬意,让人们切身体会到他的人性关怀。曹文轩好像站在云端之上,来回穿梭于天上人间、反复体察人性的复杂多变,他深知人是多面的。正因为如此他对人性是及其宽宥的,并且坚持不不懈地摸索出最本质的情感因素。一个具有社会良知与责任感的作家,一定关不只是关注小我的发展,更是心系全人类的命运。而曹文轩的创作一直不遗余力地呈现着他的这个思想,他知道如何推己及人、如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从不在意世俗的看法和标准,体谅着每一个人的难处。
书写苦难
书写、探讨苦难是曹文轩儿童文学的标志性主题,他的作品在及时行乐、不顾后果的当今社会可以说是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这是相反方向的思考,他对苦难给予了肯定和独特的诠释。但是他描写的苦难不是为了让孩子去惧怕苦难或者博取同情,而是把人生置于苦难的场景中,在这样一个极端和特殊的场景中使得人的良善的一面发挥地淋漓尽致。曹文轩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生命体会捕捉、创设着场景,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不可预料的自然或人为的灾害、人性邪恶力量的爆发、内心难以控制的负面情绪、暴力严苛的政治背景等等。
曹文轩将他悲悯的目光投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这是一个在现实在生活中庞大的缺少人们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艰难地生、寂寞地死,不知是不是造化弄人,这些可怜的小人物只是想要一点点小幸福、小安慰,但这样的愿望却难以实现,好像有一种看不见的魔力在与他们对抗,他们不知道如何努力也不知道如何改变,总是与机会失之交臂。作品中涌现出这些小人物种种的痛苦纠结和无力改变的事实,也会把人性的弱点一一向人们摆开,但是这不是残忍的解剖,不是让人看了就觉得要去审视灵魂、正视和反思自己的邪恶,这里面存在的是作者一种强大的情感张力,让人们只是感到贴心与关爱。曹文轩使人们相信人是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人们要做的是激发出人类天使的最纯美的一面,把邪恶的一面导向美好。他的笔就好像一台摄像机,记录下跌在深渊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画面在人们的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让人心生悲情。作者带给人们的感受正是他本人对于人和人生的理解,也展现了他对弱势地位的人的深切的同情与叹惋。为弱者悲歌,是曹文轩忠贞不渝的坚持。曹文轩的思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许多情感、情怀在全世界是相通的。曹文轩不再满足于只看到社会的肮脏丑陋,其实现实生活确乎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他跳出现实的圈子,探寻到了美好的生命的存在,那就是儿童眼中的世界和儿童心中的理想社会。此外不可回避的是他在其骨髓里不是流淌着乐观主义、享乐主义的血液,恰恰相反,他对于人性的看法是颓废消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曹文轩是悲观主义者,这种悲观意识使他以一种看透命运之后的豁达来探讨人类的终极命运,其悲悯情怀就渗透在对人生的彻悟中。而这种悲天悯人式的人道主义书写,又反过来促使他更加存眷着人自身。
关注孩子
曹文轩认为苦难从古至今都存在,未来也必然会存在,而人们是不可能完全剔除它。与其抱怨、仇恨、不知所措,不如去锤炼自己泰然自若的风范仪态。孩子的这种风范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他人的关心呵护、善良包容,只有感受、得到过充分的爱的孩子才知道怎样去爱他人,这种以善启善、用善触发善的思想是曹文轩作品给人们的启示。
曹文轩以心贴心的做了孩子的代言人,说出孩子们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想要却不知怎么去要的情感。这些孩子们是幸运和愉悦的,因为有人可以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这比让他们锦衣玉食要实惠得多,因为人们在填饱肚子之后就更加向往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了,不只是孩子,成人更是如此。对孤独中的人们的理解和同情。
无论上面论及的孤独、落寞还是天真、追求,归根结底,表现的是曹文轩小说对于“美”与“善”的召唤和颂扬。他认为当今的儿童不易被感动,在于作家没有写出让孩子感动的作品,而对美与善的永恒价值的探讨会让孩子们慢慢被感动,在人类所要探讨的永恒价值的问题上,用浓郁的诗味语言和人道主义情怀体贴复杂的人性心理,这一切都来自于他俯视苍生的悲悯情怀,但人们也注意到,他对于丑同样不排拒,这个丑不只是外在生理的残缺、面容的丑陋,还有人性之丑。
叙事视角
曹文轩往往选取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作为第三人称的叙事者,承担的是回忆主体这个角色,即回忆自我。这个第三人称实际上就是在叙述作者本人,他既是童年回忆的主体,又是成人后对于儿童心理进一步。
曹文轩站在儿童的视角下,调动其童年经验和自身特有的灵性,向人们娓娓道来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童年无法重来的作家们重新使自己回到童年,可是作家们已经成长过后的生命特征又不可能完全形成儿童单纯幼稚的心态,作家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重新观望,那个时候回到的童年时代就带有了特殊性,很可能避免了成人世界的狡诈、伪善,为读者映现出生活的原生态。在曹文轩的小说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少年的眼光来展现的。在他的小说中,有很多像《草房子》中桑桑这样的儿童,他们敏感多思,虽也面临社会人生的黑暗,但是善和美始终是底色。他们的眼中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世界于他们而言是简单纯净的,就好像具有了婴儿之心,这颗心不会工于心计更不会玩弄手段,只是觉得一切是那么美好自然。正是在这种儿童视角的观照下,很多人认为曹文轩是在儿童视角下的成人写作。
美学特色
曹文轩把一股气力传递给人们,这是一种浑厚有力的生命力,只是他的传递方式是和缓、优雅、清淡,伴着夜色流入日益枯燥、粗糙的心底。这幻化出了诗意,诗意来自最真实的情愫,源于对现实刻骨铭心的理解与热爱,诗意与情感的完美搭配,一切水到渠成。这样美妙感受的内核中必然具有一种局势在推动,不用任何人为手段天然地倾泻而来。哪怕在描写人们明争暗斗的状态也是委婉而充满诗意。曹文轩的暗示是极其精巧的,他将语言和行动细致地描绘出,再由它们将意思传播出来,并能精确地写出人物最细微的变化,不断触动读者。
叙事模式
曹文轩始终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他的作品以成长小说为主体,刻画了成长过程中的少年形象与少年经历。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会伴随很多变化,但同代人会有相似的成长经验。纵观曹文轩几部长篇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会发现他笔下的成长小说主人公有一些类似的成长经历,这些成长经历形成了一定成长模式,比较有特点的包含以下几种叙事模式:受挫—释怀—成长模式;迷茫—引导—成长情节模式;线性—非线性结构模式。
曹文轩笔下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充满波折起伏。他笔下十几岁的少年主人公,成长过程中遭遇过生离死别、苦难、病痛、失去亲人等,主人公的性格随着复杂的成长过程从天真、幼稚无知慢慢变得坚韧、成熟,在曹文轩几篇成长小说中构成成长主人公受挫—释怀—成长的叙事模式。
成长小说作为描写少年成长经历的文体,向阅读者展示少年的成长经历。成长主人公在面对恶劣与艰苦的成长环境时,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这些良师益友多是成年人,在成长小说中充当主人公引导者形象。引导者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他们或者随时相伴,或者萍水相逢。因为成年人比未成年人经历丰富、见识广阔,他们对于少年成长者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一些成长主人公就是在引导者的引领下,获得成长与进步,这就是迷茫—引导—成长情节模式。
曹文轩成长小说的情节属于线型结构中的单线结构。单线结构“顾名思义,指只有单一线索的情节类型,单一线索的叙事文一般情节紧凑,人物有限,结构简单。曹文轩的成长小说故事结构相对简单,有固定的成长主人公一到两个,围绕着成长主人公的经历,写了周边的人物与情节故事。这样的线性结构阅读起来故事性强,可读性强。在故事结尾,叙述结构不再封闭,而变成充满多种可能的开放体系,构成非线性叙事模式。
语言特色
曹文轩作品的句子普遍较长,长句子较多。具有诗化散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长句造成一种从容、舒展的感觉,在同一段落、章节和文本中出现较多的长句,自然使作品显得厚重。他的小说的句子主要是陈述句,表明他的小说偏重于描绘、叙述,语调相对平稳,较多使用省略号,表明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叙述的含蓄性。不仅一下子开启了一个思绪苍茫的回忆空间,而且给人一种余音袅袅、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曹文轩小说多描写性段落,减缓了叙事的速度,也使文本显得繁丰、厚重。曹文轩小说总体上属于一种典型的写实性的文本,黏着性较为明显,因而显得明白晓畅,但又不是那种真正明白如话的通俗性文本。作者在恰当地保持黏着性的同时又拉开句子间的距离,在叙事的纵向上留出适当的想象空间,以便读者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将它们连贯起来。
女性形象
曹文轩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性情高雅,聪明乖巧。她们在读者的心里留下或重或轻的悲伤成分,但是这种悲伤似乎又是禅意地表达,是对人生的另一种理解。
《白栅栏》中女老师是“我”童年暗恋的对象,这与成人肉欲复杂的情感不同,端庄秀气的语文老师给我的童年增添了纯美的色彩;《草房子》中描写的纸月饱含禅意,这个女孩就像她的名字一般,像月光一样柔和、像纸那样纯白。桑桑的母亲也格外怜爱这个女孩子,她不仅有才华而且有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具备的气韵。害羞懂事的她是曹文轩对于理想的女孩形象的具象化,这样的女孩,就像一首诗,给人带来美好的想象。但作者要告诉人们,美丽的事物必然是要在痛苦和磨难中展示它的绝美的,这些女孩子都经历着常人不曾经历的苦难,她们外表虽然柔弱,却有着坚毅的内心。在她们身上透着外柔内刚的道家哲学,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她们从未绝望,而是让自己的是人生过得很加秀丽多姿,令人心生垂怜。
男性形象
曹文轩继承和发扬了京派作家,特别是沈从文的古典、诗意的写作笔法。他也致力于塑造蓬勃向上、富有朝气的热血男儿形象。曹文轩写男子时是与写女子的婉柔温润截然不同的,他将乡村少年最真实的性情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恶意、仇恨、矛盾、自私、卑鄙、狂放夹杂着善良、仁慈、悲悯、真诚、自然、朴实,使人物形象立体饱满。长篇小说《草房子》是塑造这类少年形象的代表作,他们最终成为了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铮铮男儿;《海牛》中的少年;《青铜葵花》中的青铜;《阿雏》里的阿雏等等,这些令人喜爱的少年们顽强地走在通往成长的路上。他们在田间乡野生活着,对待伙伴都那样情真意切,对待家人细心照顾,又纯朴又活泼。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他们又英勇地承担着一切,人们感觉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未来。在当今这个性别意识越来越不强、阴不盛阳也衰的当今,曹文轩这些热血男儿形象的塑造不仅通过细腻的笔触告诉人们人性的本真,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找回遗失的雄性、男儿的本性,在黑暗、痛苦、压迫中淬炼人们性格中的刚性、韧性。
文学类 |
▪2021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最佳童书奖(获奖)▪2010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2000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2000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类金奖(获奖)▪1998第九届冰心文学奖大奖(获奖)▪1993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获奖)▪1988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 |
(参考资料)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曹文轩的作品书写了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为孩子们树立了面对和挑战艰难生活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儿童文学作家李东:他(曹文轩)一直努力用他永不衰减的热情,拓宽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宽度和深度。
曹文轩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郑开慧:曹文轩是一位有所追求的作家,他刻意追求给儿童文学以更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努力使自己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具有更丰富的审美内涵。曹文轩对提高作品内容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尝试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曹文轩一直坚守着“追随永恒”的美学承诺,反对咀嚼庸常的创作现实,通过自己的作品体证着人性智慧的高贵永恒。他的小说以其优美的诗化语言、优雅的写作姿态、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执着于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他追求艺术感染的震撼效果,追求文学的永恒魅力,同时也汲取了西方古典儿童文学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悲剧精神,因而使作品超越儿童生活题材,进入人的本质生活领域,闪耀着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
人民网:在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是一个少有的既叫好也叫座的作家。在中国文坛,曹文轩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版权输出最多的一个。虽然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是出版社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但曹文轩却保持着十分冷静的头脑,“我觉得看一本书的品质不能看一时的畅销与否”。
2021年12月16日,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曹文轩当选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2021年12月16日,中国作家协会十届一次全委会决定,选举曹文轩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2022年5月,人教版教材因插图连遭批评后,知名作家曹文轩参与主编的《七色花》《大语文》等课外读物中出现争议内容,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指出《大语文》丛书收录“露骨”民歌,不适宜儿童阅读。《七色花》中出现了女孩吃“罂粟籽”面包情节,是否妥当也引发了争议。封面新闻记者尝试联系曹文轩本人,但未能成功。
本文发布于:2022-10-13 15:0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68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