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慰藉,1995年石黑一雄所著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2-10-13 12:43:19 阅读: 评论:0

内容简介

钢琴家瑞德走进中欧一座小城,也走进了一场梦境。他在这座谜样的城市里,所见之人无不执迷不悟、充满奇谈怪论;所遇之事无不吊诡荒诞、充满奇异变数。他忽而是旁观者忽而又被卷入其中。在努力寻找梦境出口,为这一切寻求解释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人生最为严酷的一场演奏。

创作背景

写于1995年的《无可慰藉》是石黑一雄的第四部小说,之前的《浮世画家》和《长日留痕》都获得成功。这两个小说,写作的切口都非常之小,都只立足于个人,但里头亦有极为广大的世界。但到了《无可慰藉》则大为不同。

人物介绍

瑞德

作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瑞德常常漂泊在外,和妻子苏菲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沟通,夫妻感情淡漠。两人之间的对话给人一种答非所问的感觉,对于苏菲电话中的询问,瑞德总是含糊其辞。一位曾经的邻居这样描述瑞德一家,“说句公道话,我觉得应该没有身体上的暴力行为。但是,他们深夜大喊大叫,你又不得不听,就比较烦人了。”“无论何时我们见到他,他都很清醒,非常得体。他走在路上,会飞快地向我们致意。但我妻子确信背后另有隐情。你知道,酗酒……”邻居所言反映了瑞德一家真实的生活状况,瑞德经常出差在外,不断酗酒,夫妻两人总是吵架。瑞德与苏菲之间严重缺乏家人间的关爱,甚至在苏菲的父亲离世之后,瑞德也没能安慰一下自己的妻子,苏菲在伤心之下选择带着儿子离开了瑞德。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无可慰藉》的故事表面上讲的是一个小城的一群人的人生百态,透过纸页,却看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如同小说中的瑞德及其他所有人一样,行走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灵全都带着自己的伤口,被困在各自形形色色的大泡泡中,无法与人沟通,也无法从外界获得帮助与慰藉。

艺术特色

如果单从主题来看,作者在他所有作品中保持的连贯性是很明显的,对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表现,书写无法回避的孤独感,对人性幽暗面的探索等等,都是作者十分擅长,且一贯追求的,这部也不例外,在此不多赘述。石黑迷人之处,恰在于他对这些永恒而古典的文学主题持之以恒的追随,这使得他的文本更容易表现出一种经典性。加之辅助以缓慢推进的情节,优雅舒缓的文字,细致独特的描写,就如缓缓拉开一幅水墨卷轴,或是走进一处深邃的岩洞。

《无可慰藉》可以说保留了这些特点。文字依然是雅致细腻的,叙述也仍旧不急不躁,但作者在其中加入了大量隐晦的意象,如酒店漆黑的回廊,荒凉的街道等。每当下笔描写这些意象时,虽然已经尽量做到天衣无缝,但仍能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不经意间下的重手,企图将荒诞不经的,晦暗不明的风格强行注入他早已习惯的书写方式里去,这显然是受到了表现主义的影响。于是,阅读的分裂感不得不出现了,就如在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斯蒂文斯身上披了一件印着凡·高画作的外套,风格的不统一可以说是这个小说的一大硬伤。

情节的安排上,小说分为四部分,对瑞德先生早年经历和社会生活的依次展开。第一部分是故事的起因,荒诞之相初成,第二部分开始介绍瑞德周围的人,意在使读者对此人之生平有个了解,第三部分中的荒诞情节高潮迭起,种种奇景怪事层出不穷,作者显然已不满足于表现瑞德一人,而是将他周围人的生活之景以离奇的笔触一一推到表象之外,制造出一幅幅众生疯魔图。最后部分,小说以全面溃败作结,写了所有人的失败。这样的情节安排,其实总体上来看是非常传统的,有头有尾,有详有略,可是作者却要在这大框架的传统之下营造出一个个离经叛道,荒谬离奇的小情节,让人刚刚陷入他造设的迷乱气氛中去,马上又要适应一个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

作品影响

《无可慰藉》赢得切尔特纳姆文学艺术奖,布克奖提名。

作者简介

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其父前往英国定居。他迄今共出版6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他的每部长篇小说都曾获欧美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一次英国布克奖(《长日留痕》),另加3次该奖提名。

本文发布于:2022-10-13 12:4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677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慰藉肌肤
下一篇:宗教的慰藉
标签:无可慰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