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抗日报国
作者:苏之来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字 数:39千字
页 数:63
版 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一﹥抗日苦难童年 3
﹤二﹥不在其位谋其政 6
﹤三﹥巧断迷踪 9
﹤四﹥善良成就邪恶 14
﹤五﹥以德报怨 23
原文摘录:
……
五岭山脉是一座分水岭,岭北为长江水系,湘江即发源于此,流经三湘大地,汇注洞庭湖后归向长江。岭南即为珠江水系,珠江的一大支流——北江,即发源在五岭山南麓。五岭山脉同时又是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岭北是四季分明的北温带气候,湖南三湘四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岭南即为亚热带气候,两粤大地终年无雪,水果飘香,鲜花不败。天工造物,一道五岭山脉把南北大地分成两个不同的气候环境,两种不同的人文景观。山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很利于杉树生长。杉树树干挺直,拔地而起,直插云霄,树与树之间互不干扰纠葛,只知道噌噌往上长,像比试高矮一样,谁也不愿低人一头。江南民居在还没有钢筋水泥的时代,绝大多数是砖木结构建筑,还有不少是纯木质结构房屋,取材就是这种杉木。杉木用途如此广泛,这就为木材经营商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途,木商行业、摇簰(即流放木材)工会以及泥木工会便成为当时的一种支柱产业。木商们在每年春汛前,便雇请几个摇簰工会的簰蛊佬赶赴林区,买下整片山林,砍伐杉树并剥去树皮,借助山洪暴发的洪水冲击力,把木材泻放到湘江河中,簰蛊佬们守候在湘江入口处,用挽钩——一种形似鹰嘴的铁钩套装在竹竿上的专用工具,把顺着小河漂流下来的木材收集拢来,用竹缆绳绑扎牢固,做成木簰,上面用树皮搭盖一个小窝棚,供放簰的簰蛊佬们睡觉休息。
一家人在水口村安心住下,日机也不到这个偏远的小村寨轰炸骚扰,生活无忧,只是始终不见彭老板到来,未免让人担心挂怀。难道彭老板没有收到报平安的信件,视几笔谈妥的生意急等拍板定案而不顾?
水口村地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无从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只是偶尔从路过的难民口中得知,长沙失守,战火逼近衡阳,人们纷纷远走他乡,逃避战火硝烟,抛家弃业,只求逃生。
事后得知,长沙失守以后,木行彭老板也举家逃难,顾不上生意上的事情了。故此音信中断,失去联系。
唐家在水口村生活有半年左右的光景,在这期间,识文断字的父亲经常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唐抗日认,从小培养他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有时父亲还带唐抗日上山砍柴,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他热爱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避难水口村的岁月里,历经艰苦生活的磨炼,小小年纪的唐抗日,从小就养成了刻苦耐劳、知难而进的优秀品德,在接下来的逃难生涯中逐渐显露端倪。
1945年阳春三月,布谷啼鸣,满山的映山红争相怒放,也是清明撒种,谷雨插秧的农忙季节,勤劳的瑶族同胞冒着霏霏细雨在层层梯田里插秧劳作。然而不远处的枪炮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有人高喊:“日本鬼子来了!”水口村的所有人都放下手中农活,收拾一点随手携带的物品,关门闭户,逃向深山老林。唐家也不例外,跟随村民逃进密林深处。大家都屏声静气悄无声息聚在一起,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生火做饭,害怕暴露目标,引来日本鬼子的追杀。一天两天大家都能忍受,饿了啃两口冷饭团,渴了捧一把山泉水饮下,短短几天还可捱过去,长此下去终究不是个办法,如何是好?
村民中有个胆大的自告奋勇,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悄悄地潜回村去,探听消息。
消息令人失望,日本鬼子并没有撤走的迹象,大家都回不了水口村,只好向五岭山区纵深进发,距离鬼子越远越安全。
水口村这个曾经在战时给唐家带来宁静和忙碌的地方,在唐抗日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唐家人随着一伙难民队伍向桂林方向走去,还没有走出五岭山区,迎面走来一支难民队伍,从他们口中得知,桂林失陷,日本鬼子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出于无奈,唐抗日一家人只好折转身跟着难民队伍向山区纵深处走去。
……
本文发布于:2022-10-13 08:5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663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