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栊午寂,正阴阴窥见,后堂芳树。绿遍长丛花事杳,忽见琼葩丰度。
艳雪肌肤,蕊珠标格,消尽人间暑。还忧风日,曲屏罗幕遮护。
长记歌酒阑珊,微闻暗麝,笑觅衣沾露。月没阑干天似水,相伴谢娘窗户。
浴后轻鬟,凉生滑簟,无限风流处。惹人幽梦,枕边零乱如许。
念奴娇
(1).词牌名。其调高亢。唐天宝妓女念奴“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念奴娇”之名盖本于此。清·万树《词律》卷十六:“《念奴娇》,一百字,又名‘百字令’、‘百字谣’、‘酹江月’、‘大江东去’、‘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按:宋·苏轼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其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尊还酹江月”,故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宋·戴复古《念奴娇》词,其首句为“大江西上”,故又名《大江西上曲》。宋·曾觌《壶中天慢》词,调与《念奴娇》同,故又名《壶中天》。宋·姜夔《湘月》词,自注:“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宋·张辑《念奴娇》词,有“柳花淮甸春冷”句,故又名《淮甸春》。《念奴娇》有平韵、仄韵两体,常见的为仄韵。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参阅清王奕清《曲谱》卷一、卷六。
窥见
(1).暗中看见。《论语·子张》:“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汉书·刘向传》:“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明·唐顺之《萧孺人墓志铭》:“御史为人慷慨有气。自始为御史,数独自闭门草疏,不令孺人知。孺人时时从隙窥见之。”沙汀《淘金记》二:“他们屏住呼吸,似乎都窥见了那在黑夜里偷盗矿沙的光景。”
(2).看破;觉察。《朱子语类》卷六九:“这个道理直是自然,全不是安排得,只是圣人便窥见机缄,发明出来。”明·李贽《答耿司寇书》:“设使柳老之所造已深,未易窥见,则公当大为柳老喜,而又不必患其介意矣!”《隋唐演义》第二回:“隋自独孤皇后有不喜太子勇的念头,被晋王(杨广)窥见,故意相形。”茅盾《子夜》五:“神经过敏的她以为丈夫这一声冷笑正是对她而发,于是便好像自己的秘密被窥见了似的。”
后堂
(1).犹后宫。后妃的居室。汉·刘向《九叹·悯命》:“逐下祑于后堂兮,迎宓妃于伊雒。”《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遂见宠异,常居后堂。”
(2).后面的堂屋。《汉书·张禹传》:“禹性习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第,后堂理丝竹筦弦。”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剑侠》:“传呼令入,至后堂。堂中惟设一榻。”《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刚弼﹞早坐不住,退往后堂去了。”
(3).指屋后的庭院。唐·李商隐《燕台诗·夏》:“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
芳树
(1).泛指佳木;花木。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三:“芳树垂绿叶,清云自逶迤。”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诗:“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明·余思复《寒食日游焦山》诗:“郭外参差一径斜,乱烟芳树带樵家。”
(2).乐府曲名。《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汉铙歌》。
花事
关于花的情事。春季百花盛开,故多指游春看花等事。宋·杨万里《买菊》诗:“如今小寓咸阳市,有口何曾问花事。”元·周权《晚春》诗:“花事悤悤弹指顷,人家寒食雨晴天。”清·王士禛《秋柳》诗之三:“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袁鹰《悲欢·春华》:“从春到夏,人们都沉浸在悲恸和愤慨中,谁有兴致去关心花事。”
琼葩
亦作“璚葩”。色泽如玉的花。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青囊既深味,琼葩亦屡摘。”明·唐寅《步步娇·冬景》词:“消息探梅梢,见璚葩的皪开偏早。”清·陈维嵩《看花回·大悲阁上看玉兰花》词:“梵阁斜盘碧磴,恰千点琼葩,珑珑才结。”
丰度
优美的举止神态。元·石民瞻《清平乐·题桐花道人吴国良卷》词:“吴郎丰度,邂逅春城暮。”《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生仪容俊雅,丰度超群,语言倜傥。”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二七:“﹝蓝小山﹞长长的头发,直披到项部,和西洋的诗哲有同样的丰度。”
艳雪
(1).美艳的雪。唐·韦应物《答徐秀才》诗:“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清厉鹗《宣德窑青花脂粉箱歌》:“傅成艳雪和丹霞,映就飞花黏落絮。”
(2).喻洁白的花。清·曹寅《春日感怀》诗之二:“零乱故园飘艳雪,叮咛新树诉流莺。”
(3).喻美女轻媚的舞态。清·周亮工《小亭再用前韵》:“轻容飞艳雪,薄幕贮甜霜。”
肌肤
(1).肌肉与皮肤。《礼记·礼运》:“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脩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史记·孝文本纪》:“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唐杜甫《哀王孙》诗:“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三章:“入夏的夜气在这山野之间仍然散布着一种浸人肌肤的森凉。”
(2).喻最亲近或亲密者。犹骨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春秋》不讥其前,而顾讥其后,必以三年之丧,肌肤之情也。”《汉书·叙传上》:“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颜师古注引晋灼曰:“不立戚夫人子。”清梅曾亮《杨忠武公赞》:“公以宿威,首执楚俘,提军陕略,斩虺搜狐,死士百人,爱同肌肤。”
蕊珠
即蕊珠宫。唐·钱起《暇日览旧诗因以题咏》:“筐箧静开难似此,蕊珠春色海中山。”宋·周邦彦《汴都赋》:“蕊珠、广寒、黄帝之宫,荣光休气,朣胧往来。”参见“蕊珠宫”。
蕊珠宫
亦省称“蕊宫”。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唐·顾云《华清词》:“相公清斋朝蕊宫,太上符箓龙蛇踪。”宋·邵雍《二色桃》:“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俱肯嫁春风。”宋徽宗《燕山亭·见杏花作》词:“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元·本高明《琵琶记·伯喈牛宅结亲》:“人间丞相府,天上蕊珠宫。”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家住蕊珠宫,恨无端业海风,把人轻向烟花送。”
标格
(1).犹规范,楷模。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唐·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立德不孤,扬名归实,可望发皇内则,标格女史,窃见于万年君得之矣。”《旧五代史·晋书·李怿传》:“李怿识字有数,顷岁因人偶得及第,敢与后生髦俊为之标格!”
(2).风范,风度。《艺文类聚》卷七七引·北魏·温子升《寒陵山寺碑序》:“大丞相渤海王,命世作宰,惟机成务。标格千刃,崖岸万里。”唐·杨敬之《赠项斯》诗:“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宋·苏轼《荷华媚·荷花》词:“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晋人尚清谈,讲标格,常以寥寥数语,立致通显。”
(3).标写格式。唐·刘知几《史通·题目》:“观夫旧史列传,题卷靡恒……如此标格,足为详审。”
消尽
(1).谓用尽无馀。《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2).完全消除,完全消失。宋苏辙《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如此施行,不过十年,自当消尽。”《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听了这话,心里便暗暗的着实敬服这位先生,早把那盛气消尽。”鲁迅《彷徨·祝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人间
(1).人类社会。《韩非子·解老》:“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闲邪?”宋苏轼《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清郑燮《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缥缃我辈需。”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词:“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2).尘世;世俗社会。《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闲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晋陶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五:“丽质仙娥生月殿。谪向人间,未免凡情乱。”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稽善恶》:“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十九:“难道在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爱情也是不自由的吗?”
(3).民间。《后汉书·王昌传》:“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史·齐高帝纪》:“明帝(宋明帝)嫌帝(萧道成)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明帝愈以为疑。”《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四·吴皇后临〈兰亭〉》:“宪圣慈烈皇后尝临《兰亭帖》,佚在人间,咸宁郡王韩世忠得之,表献。”
风日
(1).风与日。谓风吹日晒。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指天气;气候。唐·李白《宫中行乐词》之八:“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清卓尔堪《醉花阴》词:“风日近清明,几片榆钱,都算莺儿俸。”
(3).犹风光。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诗:“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风色信还人。”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仙人枕》:“元·陈孚诗:‘居庸万马绕山前,未许苍苔睡晏然。见说华山风日好,何如移伴白云眠。’”清姚鼐《赠孙雨窗》诗:“茶香竹净好风日,请我俛仰前贤旁。”参见“风光”。
罗幕
丝罗帐幕。《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邃宇列绮窗,兰室接罗幕。”张铣注:“罗幕即罗帐。”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宋晏殊《蝶恋花》词:“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遮护
(1).遮挡保护。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六:“后一年,猛行至蒿中,忽见妇……既而俱前,忽逢一虎跳踉向猛,猛妇举手指撝,状如遮护。”宋辛弃疾《清平乐·再赋木樨》词:“恁地十分遮护,打窗早有蜂儿。”《水浒传》第八十回:“每车用十二个人踏动,外用竹笆遮护,可避箭矢。”
(2).遮藏;遮蔽。《平山冷燕》第十二回:“死尸雪里难遮护,到头马脚终须露。”叶圣陶《天井里的种植》:“到了夏天,繁密的柳叶好代替凉棚,遮护这小小的天井。”
(3).犹庇护。《水浒传》第四二回:“宋江道:‘我今番走了死路,望阴灵遮护则个!’”一本作“庇护”。《英烈传》第四四回:“而今他也晓得元朝遮护他不得,且做事还有妨碍。”《再生缘》第二五回:“若然违令难遮护,我按神书治罪名。”
(4).犹掩饰。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三:“总是诸人自遮护,先生毫发不相瞒。”元贯云石《阳春曲·金莲》:“如今相识眼皮儿薄,休显豁,越遮护着越情多。”《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娘﹞若有短处,曲意替他遮护,更兼低声下气,送暖偷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以情度情,岂有不爱之理?”
阑珊
(1).衰减;消沉。唐白居易《咏怀》:“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明·王錂《春芜记·讯病》:“情思转阑珊,更粉消珠泪,翠锁眉山。”叶圣陶《倪焕之》十三:“他像是个始终精进的人,意兴阑珊是同他绝对联不上的。”
(2).暗淡;零落。唐曹唐《小游仙诗》之十一:“南斗阑珊北斗稀,茅君夜著紫霞衣。”
(3).残,将尽。宋贺铸《小重山》词:“歌断酒阑珊,画船箫鼓转,绿杨湾。”明·朱鼎《玉镜台记·完聚》:“云锁巫阳,霜凋楚关,堪悲乡梦阑珊。”清龚自珍《浣溪沙》词:“香雾无情作薄寒,银灯吹处气如兰,凭肩人爱夜阑珊。”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此刻太平湖饭店之宴已近阑珊。”
(4).零乱;歪斜。唐李贺《李夫人歌》:“红璧阑珊悬佩珰,歌台小妓遥相望。”清纳兰性德《一丛花·咏并蒂莲》词:“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清洪升《长生殿·仙忆》:“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清李斗《杨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周维伯曲不入调,身段阑珊,惟能说白而已。”
(5).窘困,艰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罗邺﹞既而俯就督邮,因兹举事阑珊,无成而卒。”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词:“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微闻
(1).隐约听到。《史记·项羽本纪》:“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宋岳珂《桯史·天子门生》:“高宗更化,微闻其事。”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章:“忽耳畔微闻犬吠声,余念是间殆有村落,遂循草径行。”《“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章宗祥卖国之反动》:“微闻警厅苟不放出学生,将有学界同盟罢课之事发现云。”
(2).稍稍嗅到。《史记·滑稽列传》:“罗襦襟解,微闻芗泽。”
暗麝
犹暗香。宋陈善《扪虱新话·花木》:“闽广市中妇女喜簪茉莉,东坡所谓暗麝著人者也。”《广群芳谱·花谱二二·茉莉》:“东坡谪儋耳,见黎女竞簪茉莉,戏书几间云:‘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
阑干
(1).横斜貌。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金史肃《宿睦村》诗:“阑干河汉已西倾,独坐披衣过五更。”陈三立《十月十四夜饮秦淮酒楼闻陈梅生侍御袁叔舆户部述出都遇乱事感赋》诗:“霜月阑干照头白,天涯为念旧恩存。”鲁迅《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2).借指北斗。明杨基《岳阳楼》诗:“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3).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王与夫人叹曰:‘吾已绝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复乡国。’言竟掩面,涕泣阑干。”三国·魏曹植《妾薄命》诗之二:“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清钱谦益《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诗:“茧穴鸡窠正怯寒,清晨剥啄响阑干。”
(4).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唐李白《清平调词》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明王韦《阁试春阴诗》:“含情伫立凭阑干,远峰漠漠登楼看。”冰心《往事二》五:“我看见船尾的阑干,与暗灰色的天末的水平线,互相重迭起落,高度相去有五六尺。”
相伴
陪伴;伴随。宋·钱愐《钱氏私志》:“上出帘观看,令梁守道相伴,赐酒果。”《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我回去,替你寻个有法术手段得的人相伴你去。”《红楼梦》第七八回:“﹝宝玉﹞因转念一想:‘不如还是和袭人厮混,再与黛玉相伴。’”沉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改正错误的,却总是那师傅来一个示范的典雅动作,相伴一个微笑。”
谢娘
(1).晋王凝之妻谢道韫有文才,后人因称才女为“谢娘”。唐韩翃《送李舍人携家归江东觐省》诗:“承颜陆郎去,携手谢娘归。”参见“谢女解围”、“谢家咏雪”。
(2).唐宰相李德裕家谢秋娘为名歌妓。后因以“谢娘”泛指歌妓。唐李贺《恼公》诗:“春迟王子态,莺啭谢娘慵。”唐温庭筠《归国遥》词:“谢娘无限心田,晓屏山断续。”郁达夫《偶感》诗:“谢娘偏有意,怜及白衣郎。”
窗户
亦作“窗户”。窗。南朝·梁何逊《嘲刘咨议孝绰》诗:“房栊灭夜火,窗户映朝光。”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宋刘过《谒金门·次京口赋》词:“剪烛写诗无语,漠漠寒生窗户。”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四面窗户洞开,水天一色。”曹禺《雷雨》第一幕:“大概是窗户没有开。”
无限
(1).不加节制;没有限制。《韩非子·解老》:“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虚痤疽之,爪角害之。”《东观汉记·光武帝纪》:“王侯外戚,葬埋僭侈;吏民相效,寖以无限。”《宋书·王敬弘传》:“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
(2).犹无数。谓数量极多。《史记·河渠书》:“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张守节正义:“无限,言多也。”唐白居易《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白发来无限,青山去有期。”宋秦观《如梦令》词:“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我今儿听见一件惊天动地的案子,其中关系着无限的性命。”
(3).没有穷尽。谓程度极深,范围极广。《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唐元稹《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见赠》诗:“此中无限兴,唯怕俗人知。”宋谢逸《柳梢青·离别》词:“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高公夫妇欢喜无限。”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一点点真理,这一句话,就化成他们的血肉,就给了他们无限的力量。”
(4).哲学名词。与“有限”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的、无始无终的东西。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但它不能归结为有限的简单的量的总和,而有限中则包含着无限。
风流
(1).风流动或流逝。唐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未穷观而极览,忽云散而风流。”参见“风流云散”。
(2).风行;流传。汉苏顺《和帝诔》:“陶元二化,风流万国。”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隋唐,风流已远。”
(3).风尚习俗。《汉书·刑法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唐韩休《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元陈赓《子猷访戴图》诗:“两晋崇玄虚,风流变华夏。”
(4).犹遗风;流风馀韵。《汉书·赵充国辛庆忌等传赞》:“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宋欧阳修《跋〈永城县学记〉》:“唐世执笔之士,工书者十八九,盖自魏晋以来风流相承,家传少习,故易为能也。”清钱谦益《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周延儒授承德郎父天瑞先封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加封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制》:“棫朴杞梓,固非一时之材;菑畲耕获,亦岂一世之积。风流弘长,我有近臣。”
(5).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唐牟融《送友人》诗:“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林四娘﹞又每与公评骘诗词,瑕则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
(6).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邓溥《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诗:“文采风流鬼呵护,死生契阔古交情。”
(7).杰出不凡。宋苏轼《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仆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岂可复梦见哉!”郭小川《祝酒歌》:“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
(8).指杰出不凡的人物。《晋书·刘毅传》:“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一》:“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明李贽《藏书·儒臣传八·苏轼》:“古今风流,宋有子瞻,唐有太白,晋有东山,本无几也。”郑泽《佩忍初来长沙》诗:“清夜游云泉,追随尽风流。”
本文发布于:2022-10-13 00:4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644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