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木兰祠木兰文化源于《木兰诗》。关于《木兰诗》产生的时代,汉、魏、晋、齐、梁、隋、唐各说都有。这种分歧,从南宋一直延续到今天。今人所著文学史,多根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语,认为《木兰诗》产生于萧梁以前,并进一步推断为北朝作品,但都没有作令人信服的论证。对此,一些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并没有辑录《木兰诗》,《木兰诗》是初唐才出现的民歌。
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创立的。但是西魏至北周的府兵制是由大柱国自相督率,不编户贯、无他赋役的,而且是甲槊弓弩,并资官给(《北史·李弼传》),遇出征,衣驮牛驴及糗粮,皆由公备(钱穆《国史大纲》)。显然,这些都与《木兰诗》的内容不相符合。到了隋代,隋文帝虽然在开皇十年下令:凡是,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可是该令又说,府兵仍然由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即依旧由各大柱国自相督率,而且该令还说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明代吴姚奎在《木兰歌》引文中说:“孝女木兰”,父名应。
到近现代,随着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统治的全面展开,木兰文化被赋予了全新内容。木兰由“节女”、“贞女”的传统形象升华为一个民族英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一出豫剧《花木兰》,给“最可爱的人”送去了高质的精神食粮。朝鲜三千里江山,那荡气回肠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激越唱词,生动表达了“家国情怀”。
十年动乱的文化虚无年代,作为木兰文化的一些传统表现形式都被视作封建迷信而遭清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木兰文化的发展重又走上健康正常的轨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开始意识到,木兰文化不单只是一个教化体系,它还是一份久酿奇香的文化资源。这就开始了木兰文化的流变。既有承袭、发展,又有创新。河南虞城营郭镇为木兰庙重修花木兰陵园;武汉市黄陂区大规模建造木兰殿宇等。
随着美国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热映全球,木兰文化借助高科技手段在异域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得了更深刻、更有启迪意义的发展契机。这也是木兰文化发展前景广阔的良好兆象和潜藏无穷魅力与能量的生动体现。
许多地方在谱写木兰时代乐章的同时,又开始争认木兰是自己家乡的人,既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她的崇敬与仰慕,又加速了木兰精神的传扬,同时还反映出木兰文化的形成有着广泛的社会民意基础,以河南商丘、安徽亳州和湖北黄陂等地争认尤甚。
不少地方都为木兰建祠立庙树坊祭祀。民间民俗和木兰相关活动也为之兴起。在考证木兰其人的真实性时,有人曾把这种木兰胜迹的泛布作为木兰是真实人物形象的重要论证依据,情况已经梳理清楚,虞城木兰祠始建年代最早,在唐代就已存在。山东微山县和安徽亳州市等地为其建祠立庙树坊都是在明清时期。这些建筑于明清时期的庙、祠、碑、坊,与木兰故里虞城的木兰墓葬等原生遗迹相对应,构成遍布神州大地关于木兰的存在的证明,成也为后世各代感受木兰事迹和传承木兰文化的精神物象。
豫剧《花木兰》
1、效忠国家的牺牲精神;
2、爱家敬长的道德情操;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气节;
4、巾帼不让须眉,以行动谋求平等的反封建意识;
5、有胆有识、竞争创新的开拓观念;
6、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雄略心境;
7、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洁品格。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坚忍进取,重德重生,崇古重老,家庭本位”的价值取向相符相应,极具东方人伦之美,揭示了中华民族绵亘久长,生生不息的隐秘所在。
文学艺术始终是播扬木兰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描写和讴歌木兰动人事迹的诗歌、游记、散文等作品大量出现,流播古今,影响深广。
晚唐会昌二年,杜牧游黄州,谒木兰庙,挥毫写下《题木兰庙》。诗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宋代鸿儒程大昌在所著《流繁露》中记曰:“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
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鞯藁,操戈跃马,驰神攻苦,钝锉戎阵,胆气不衰,人莫窥非男也。历年一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亲。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妆。举皆惊骇,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至治癸亥冬归德幕府官孙思荣来自完州附郡儒韩彦举所述完志以谓古完庙貌凡五比岁毁其一。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郭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祭乃。”
明代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云:“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
明代徐渭还编写了杂剧《雌木兰》(又名《代父从军》),剧中主人名“花木兰”。
清乾隆皇帝也有关于木兰的遗墨:“克敌垂成不受勋,飘然巾帼是将军。一般过客留吟句,绝胜江南苏小坟。”
安徽亳州史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仲春重修《孝烈将军祠碑》写道:“阅本集与涌幢诸书,知孝烈家世亳州,以闺阁之秀,代父从戎”。
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入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郭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云。”
清 光绪《亳州志》卷一 舆地志:“元候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记,将军名木兰,亳之谯人。睢阳境东南距八十里,曰营郭,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接 营郭今为营郭集,在商丘东南七十里。候有造以为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孝烈谯人。而故居在此,可见营郭之地今属商丘,昔皆属于谯境。”
2012年末,新洲藏家李森林淘到一册《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为雕版木刻,宽12厘米,长25厘米,边角有些破损。封底显示是民国丙辰年(1916年),由一个名叫“孙业槐”的人出资刊印,木刻的雕版留存在一个名叫“积万堂”的地方。
这本距今接近100年的册子,提及花木兰“乃是天上将星,自昔降生唐代,朱宅脱化女身”。父名朱寿甫,为朝廷节度使,母亲赵氏夫人,其兄打仗牺牲,小弟还是一个幼儿,又恰逢突厥作乱,唐王召父领兵,父衰难胜其任,于是她“女扮男形,代父从征”,从而成为“女中杰士,天上真仙”。其神仙封号是“救世天尊”,“奉旨驱邪辅正,专心护国佑民,凡遇人有劫难,暗中解救维殷”,然后“掌管善恶权衡”。
该《真经》的主要内容,摘取于清代出版的《木兰奇女传》(1893年品文堂出版)。不过,有些细节稍有差异,比如,《奇女传》中,花木兰没有兄弟,她的父亲名叫朱天禄。黄陂区文化馆原馆长黎世炎称:可以肯定,这是道教的经书,目的是劝人向善。
虞城木兰庙会是源于人们对女英雄花木兰的敬仰和尊重,是人们自发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千多年历史。
每年的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在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木兰祠处举办庙会。届时,将有四面八方的村民到木兰祠拜祭,随着拜祭人数逐渐增多,一些特色小吃和娱乐项目逐年增多。
1、《木兰辞》南北朝民歌
2、《题木兰庙》唐代大诗人杜牧至宋州,谒木兰庙,挥毫写下的著名诗篇。
3、《雌木兰》(又名《代父从军》)明代徐渭编写的杂剧。
4、《花木兰》,豫剧。
5、《花木兰》,美国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片。
本文发布于:2022-10-12 15:4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61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