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宋代萧德藻创作的五言律诗

更新时间:2022-10-12 14:53:06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题写岳阳楼的诗文很多,萧德藻虽与杜甫之作同题,但他避开了原有名篇的格局,写登临前所见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篇末点题法来题写岳阳楼。

首联便发感慨:“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苍茫”原意指旷远无边的样子,“浪荡”则指放浪游荡,这里相对而言,乃是别有含义,不妨说是诗人抒发这样的感慨:可叹不能像范蠡那样,乘扁舟到遥远的五湖去,在那海阔天空处尽情遨游,却违背着心愿,被拘在湖南游来荡去。

颔联承上,叙述自己几年来的“浪荡游”。诗人的慨然是不无道理的。他三年夜郎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叶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确是不曾挪离湖南一步的浪荡游。关于萧德藻的生平,资料很少,不过根据此联所写,倒可略知一二。

颈联写游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诗人不由得兴致勃勃。随着船身的一颠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地搜寻着美景,忽而在白鹭翩翩起飞处,他捕捉到了美,从而激起了灵感,吟出了诗句;忽而又在那遥远的天尽头,他看到了隐隐青山。“得句鹭飞处”颇有诗味,与下句动静结合得妙,很有情趣,虽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也算诗中较好的一联。白鹭、远山,画面开阔;一动一静,境界多变。然而诗人意犹未足,于是引出下一联。

尾联上句说“犹嫌未奇绝”,意犹未足;下句说“更上岳阳楼”,干脆弃周登岸,他要高瞻远瞩,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去发现“奇绝”的景色。这里化用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不能别创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锐,更集中凝炼,更激动人心,却也换了一种说法,有些新趣。

萧德藻这首与杜甫同题之作,避开前人所写的角度,不从登楼览景上措笔,而写登临前的所感所游,于结句方点题登楼,可谓独辟蹊径了。感慨颇深,却境界阔大,故无消沉之感。对仗工稳,却自然浑成,故无板滞之嫌,是这首诗另一突出之处。

创作背景

岳阳楼坐落在岳阳(今属湖南)城西门上,唐朝开元年间所建,宋仁宗时重修,为游赏胜地,自唐以来,写岳阳楼的诗文很多。萧德藻这一首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题写的是登临岳阳楼之前的所见所感。杨万里《诚斋诗话》录有此诗,但字句有所出入。

作品评价

宋人杨万里:“自隆兴以来,以诗名者,林谦之、范致能、陆务观、尤延之、萧东夫,……谦之常称重其友……东夫《饮酒》云:‘信脚到太古,又登岳阳楼。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绝似晚唐人。”(《诚斋诗话》)

清人陈衍:“作者手笔,直兼长吉、东野、阆仙而有之,卢仝长短句不足况,宜诚斋之一见推许也。”(《宋诗精华录》卷三)

今人周慧珍:“萧德藻这首与老杜同题之作,避开前人所写的角度,不从登楼览景上措笔,而写登临前的所感所游,于结句方点题登楼,可谓独辟蹊径了。”“感慨颇深,却境界阔大,故无消沉之感;对仗工稳,却自然浑成,故无板滞之嫌,是这首诗另一突出之处。”(《宋诗鉴赏辞典》第893页)

今人金性尧:“首句写洞庭秋色使他留恋,次句自我解嘲。颔颈两联如湖水顺流而下,全不吃力,却极见句炼神清。末句才离舟上楼。”(《宋诗三百首》第307页)

今人钱学增:“这首诗抒写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暗寓身世之慨,诗末二句,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翻出,颇具新意,用语造句体现了诗人追求的生硬新奇的特色。”(钱仲联选《宋诗三百首》第181页)

今人初旭:“寓深沉的感慨于阔大的境界之中,读来虽有落寞之情,却无消沉之感。对仗工致,自然浑成,可见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第765页)

作者简介

萧德藻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

本文发布于:2022-10-12 14:53: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607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登岳阳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