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写灯笼
旧时潮汕各地集市中的门店前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其中往往有一支制作特别,上书一个“写”字,这便是灯笼铺。灯笼铺往往铺前坐着一位上年纪的老者,戴着一双老花眼镜,两腕套上布制或草制的腕套,手拿着一支笔毫将尽的秃笔(毛笔接触竹制的灯笼,笔锋很容易损掉),一点一划、颤颤抖抖慢慢地写着,或者在重刷那些点划线条不到位的字。写灯笼者要粗通文墨,书法过得去,懂各姓氏灯号以便随时能给顾客提供。所谓的灯号就是各姓氏创姓之初的封地地名,或是皇帝对其先人封赠、褒赞的官衔或美誉。如林姓的西河旧家,西河是比干公的封地食邑。另有九牧世家,则以一朝出了九个州牧之荣。
潮汕灯笼模
潮汕灯笼模,也称灯笼壳,常见的有冬瓜形,葫芦形,还有柿饼形的,这些灯笼壳是竹篾编的,大都是从竹器店买来后贴上丝纸,写字后再擦桐油。不同造型的灯笼在用法上也有讲究,冬瓜形的是普通人家所用;葫芦形是旧官府的巡城灯笼;圆形的一般挂在祠庙门前。旧时一些大户人家丧考妣,写上“慈”、“严”和死者享年,白底蓝字,没有擦油,挂在门前。所以在潮汕一些地方嘲讽吝啬的人就说“你的灯笼经到无擦油”。
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与写灯笼有关的故事:明朝,揭阳寮东村有一个常来往县城的李船大,村民需要灯笼常托他去买。有一天,李船大的祖祠要张挂灯笼,便叫李船大去买。写灯笼者问:“船大,灯笼要写上什么字?”船大以为铺主是老关系,便说:“自己祖祠用的,你知知。”不料铺主欺船大不识字,捉弄他,便在灯笼上写了“知知”二字。船大提着灯笼往回走,行人莫不注目。有好事者问:“兄台贵府何处?”船大说“寮东”。于是“寮东灯笼———知知”这句歇后语便流传下来。
潮汕灯笼除了写上各姓氏和其灯号外,还要写上“千子万孙”、“长命富贵”、“财丁兴旺”等吉祥语,又灯与丁同音,写灯笼者在潮汕地区大多被认为是给人家赠丁赠福,而对自己“折福”,如果不是受生活所迫,一般的读书人是不愿意从事这种职业。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用灯笼的传统已经逐渐淡化,所以从事写灯笼这种行业者也与日俱减,现在汕头市区域内写灯笼的已寥寥无几,据我所知,仅潮阳区的贵屿、澄海区的隆都和金平区的?江等几个街道镇有操写灯笼这个行业者。
本文发布于:2022-10-12 10:0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587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