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状元

更新时间:2022-10-12 09:11:59 阅读: 评论:0

政策简介

2011年高考发榜前夕,山东组织媒体高考座谈会,重拳封杀高考状元相关信息和炒作。并从2011年起,山东高考成绩数据将由省里统一掌握,不再向市县发布,确保高考信息只用于本人填报志愿和录取招生。

山东有关负责人还说,“社会过度关注高考状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

教育部发言人续梅之前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希望社会不要炒作高考状元。2011年6月,除了山东、辽宁、广东等省份开始“冷冻”状元信息外,其他一些省份的高考状元仍在被热炒。

急坏高校

冷冻状元2011年6月24日下午,高考成绩查询渠道开通。当晚10点多,国内某名校山东招生组工作人员就致电记者,询问是否掌握文理科高分生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以往从未出现过。

“与冷冻状元信息有关,今年招考院不给我们提供高分生的详细排名信息了。”该工作人员说,为此,该校山东招生组工作人员正在四处联系各地学校,根据掌握的情况一个一个对比考生成绩分段表“补空当”。

清华大学山东招生组负责人李志华说,因为2011年清华文科在山东仅招收4人,所以考生填报的风险较大,“尤其呼吁文科高分考生跟我们联系。”在25日的咨询会上,清华并没有给出文科预估线。

同样感到着急的,还有北大山东招生组负责人于年才,2011年北大的预估线同样显得谨慎。“今年不能光等了,我们还得去各地跑。”于年才说,北大招生组成员已经分赴各地,在28日填报一本志愿之前的几天非常关键。

北大清华都急于掌握高分生情况,并详细记录考生信息,以便尽快确定人选,状元仍然是两所高校争抢的对象。“状元是最优秀的中学生之一,他们要报考,我们当然欢迎。”这些名校均如此说。

相关背景

“冷冻”高考状元,这个可以有。不得炒作高考状元,是这几年“红头文件”明令禁止的。相当长时间以来,炒作高考状元似乎成为后高考时期的“必考题”。媒体热衷“炒”,因为有“看点”;学校希望“炒”,因为由此可以“出名”;家长默认“炒”,因为儿女的荣耀就是家庭的荣耀。禁令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威慑力,至少媒体大张旗鼓地炒作高考状元现象明显减少了。山东“冷冻”高考状元之举,是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延续”。

针对高考状元,一方面是“炒名”,另一方面是“炒钱”——一方面来自高考状元家乡的重奖;另一方面来自高校开出的“状元奖”。高考与经济“手拉手”,不仅派生出“高考经济”,而且出现重奖状元或知名大学录取者的功利行为。中学以高考的成绩为价码广收议价生或择校生,抢生源大战在一些地方硝烟弥漫等,这些可谓是高考制度的附属产品或附加功能。高校设立“状元奖”,吸引状元进校,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巩固或提升自己在“排行榜”上位置。

重奖高考状元,将高考状元价格化、金钱化。重奖高考状元,就会产生重赏下的“考霸”。大家应该还记得叫张非的职业考生吧?他考取清华北大,如探囊取物,年年可以拿到来自有关方面的“重奖”。有人说:他既是高考制度的最大“受益者”——重赏下的“考霸”,又是高考制度的最可悲的“受害者”——成才路上走弯路。表面原因是受利益的驱动,深层次原因是高考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以及高考制度的附加功能,高考制度才是真正的“操手”。出现职业考生现象也是对高考制度的“戏弄”。

相关评论

1.社会现实土壤催生了状元热,谈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在各个方面群起的状元热面前,不过是一句挂在墙上叶公好龙般口号。一句简单的封杀高考状元信息和炒作,并不能改变状元热的现实土壤。

尽管此举在坚硬现实面前,有些掩耳盗铃,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有限意义。首先可借此反思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教育质量,如果只有考试成绩一个方面,必然催生高考状元的畸形价值标准。

2010年,一份《2009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出炉,介绍了部分优秀状元职业状况,并得出结论:“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顶尖人才’”。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

只有彻底改变惟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才能做到以能力标准来衡量学生质量的素质教育。高考状元自然是学校一时的名片,但学生们日后在社会中的成绩和发展才是学校真正的名片。封杀高考状元信息希望能是一个起点,由此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发展意愿得到充分尊重,也能让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来录取学生,而不再是状元概念之下的惟分数体系标准。

其次,不炒高考状元,媒体和社会应该关注什么。不炒作高考状元,不等于不能关注那些高考中的优胜群体。高分学生的学生经验,学习和生活之间、学习和德育之间如何共同协调共同发展,都是涉及素质教育的话题。而那些不适应应试教育但在某些方面颇具才华的学生,也应该是社会关注的内容,他们的出路和选择,本身就是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方向之一。

封杀高考状元信息、杜绝炒作高考状元,虽然不等于完全闭上了应试教育的通道,但它确实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虽然素质教育的理想仍将遭遇应试教育的骨感现实,但如果各地都能够彻底杜绝高考状元炒作,未必不是探讨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

2.“冷冻”高考状元,更要“冻结”高考经济。“状元奖”,高考经济的“怪胎”。有高考就会产生高考经济,这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不健全的高考制度,就会“孕育”高考经济的“怪胎”,这同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眼下,高考经济已经“过旺”,并且已是“火烧连城”,有必要进行“冻结”。

实现高考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本之策在于,健全与完善高考制度,也就是进行彻底的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的附加功能越来越强大,并反作用于高考制度,禁锢了高考制度的大胆、实质性改革。不改革,在高考制度上的附加功能就会起作用,就会有不断的“怪胎”产生。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人才培养多元化机制的建立健全迫在眉睫,由不得我们犹豫与回避。

本文发布于:2022-10-12 09:1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584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冷冻状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