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蓝皮书》中称,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至8500元之间,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人,占7%至8%。这组数据主要被质疑的方面有:其一,人均年收入7500至8500元的贫困线标准,比大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线还要低。其二,贫困线太低,导致相当一部分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被划入“中等收入阶层”。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认为,现在不能以以往的温饱标准来衡量贫困。不足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归于贫困,比如医疗保障、孩子上学。随着生活水平改善,明显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属于相对贫困化。
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城市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光荣“脱贫”的民众纷纷笑称“被中产”。事实上,由统计数据引发的“被上座”、“被就业”、“被平均”由来已久,科学计算的统计数据与民众直观感受的差别越来越大。有网友创建了“数据失信”一词来表达讽刺和不满。
高铁上座率107%
每站新上人数都会被纳入总人数,空车厢不影响上座率。铁道部网站消息,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一个月以来,共开行动车组列车5542列,日均179列;运送旅客525.9万人,日均17万人,平均上座率107%。铁道部解释称,上座率是用买票的总人数/总的座位数得出的平均数。但被严重忽视的问题是,铁路不同于飞机,确实存在旅客上下车的问题,非直达车在统计时,路途中每新增的一位游客应该被累加,然后再除以定员数。
同样以上海到南京为例,在上海有480人上车,到苏州下车400人,又上车100人,尽管过了苏州,车厢里已经没有多少人,到南京站时仅有180人,但该趟列车的上座率依然为(480+100)/556=104%。
城镇登记失业率源自“待业登记”
只有城镇户口去劳动部门登记才算失业人口,中国上世纪80年代起建立登记失业制度,所有城镇无业者都必须去政府劳动部门登记,称为“待业登记”。1994年伴随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劳动用工制度改变,政府不再统一分配安置,“待业登记”改名为“失业登记”。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顾名思义只面向城镇户口拥有者,不包括农村劳动力。
这种既不包括国有及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也不包括农民的失业率计算方法已经遭到学界质疑,目前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既不会将乡下人区别对待,同时也并非由失业人口主动上门登记,发改委此前称改革后的调查失业率将从“十二五”期间展开。
60%劳动者未进入统计,“平均工资”不平均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上半年城镇平均工资14638元,平均到每月为2440元,数据一出引起广泛质疑。首先,平均工资不等于实际发放工资,它是将个人津贴、奖金、养老保险、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所有劳动报酬。其次,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是总额除以人数的方式,统计样本包括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它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经济、外企等,未包括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但后两者恰恰是就业的主要方向。200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就业实际人数已经达到3.02亿, 60%以上的人并没有包括在统计范围之内。
2009年房价同比上涨1.5%
2009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这一涨幅显然与民众经验迥异,但国土局随后的紧急解释也并非没有道理。差异主要是信源不同,统计局的调查范围是70个大中城市房价抽样,甚至还有开发商填写的数据。此外,2009年房市年初惨淡,年尾红火,综合全年数据并不是很高,1.5%指的是全年的平均涨幅。不过,民众显然并不买账,“小数点放错了”等批评不仅体现了对统计局数据与事实背离的不满,还有对楼市政策措施未来效果的担忧。
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远低于实际花费
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远低于实际花费,80%自有住房率≠80%的人有房住。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居民消费支出内的“居民人均每月居住支出仅为111元”,但城市房屋租赁者明显感觉这个数字远远低于他们实际花费。统计局官员解释称,这个数字是全国平均,北上广等大城市房屋租赁者很多,但在全国范围内,自行拥有住房的家庭仍然是大多数。居住支出包括也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另外在国家统计局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户比重超过80%,极易给人造成全国80%的人有房住的幻觉。但事实上,“自有住房率”原本的意义是有多大比例的房子是私有的。按照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欧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总自有住宅率普遍在60%至70%,中国在住房自有率上“超英赶美”,那是因为中国住房保障没有跟上,这是危机,而不是成绩。
相关部门引起争论的统计数据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权威部门经过科学方法统计出的数据是否真实?是的。其二,这些数据与民众普遍、直接的生活体验是否符合?不符合。科学松鼠会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为读者梳理了造成统计数据无法与生活实际对照的原因。
数据本身并不支持所证明的问题
首先最容易设置的陷阱就是把相关说成因果。一般在统计上关心的两种关系是因果和相关,前者例如缺水导致歉收,后者则相对复杂,比如身高越高体重相应越重,吃高脂肪食物越多,保持健康的几率越小等等。要强调的是,这些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为9.7%,相比去年一季度11.9%的增速有所回落,就有分析认为,这是汽车和住房市场调控产生的影响,但其实经济增速放缓与宏观调控仅仅具有相关性,而不是绝对的因果。世界上有联系的事物甚多,但确定因果关系却需慎而又慎。
抽样数据
民意调查因样本构成的偏差常常成了“伪民意”,统计数字误导最常见来自抽样问题,首先要保证一定的样本容量。另一方面,样本能很好的代表总体,避免调查受到社会倾向的影响,例如,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填写问卷承认自己歧视农民工,但实际言行显然是另一回事。
网上常见的所谓民意调查其结果是值得存疑,其原因就在于样本构成大有问题。某网站将调查放出,最可能看到这个调查的是这个网站的常客;某些话题更能引发人的兴趣,有些则只是很少的人关心。这都会导致最终参加调查的人是一个有偏的样本。结论代表了这些人群,却不能推广到全体。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平均数这个危险概念,这类计算方法总是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回忆一下小学时老师对一个差生拉下全班平均分的愤懑表情。以及一个月收入五万的老板和五名月收入两千元的员工享受着一万元的月平均工资,而这个平均数居然是一个员工月收入的五倍之多。研究表明,只有在处理一些呈现正态分布的形态特点的数据时,平均数才最有意义。
选择性忽略
农民工、私企职工、个体户不在公共政策和数据统计口径中,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称,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上半年都超过了GDP。这个数据并不乐观,因为有专家指出统计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选择性统计”的习惯与癖好。以亿计的农民工,大量在私营企业工作的职工,以及灵活就业者、从事工商业的个体户本来应该在公共政策和数据统计口径中,却并未得到相应的反映和表现,理由有数据普查难度过大、收入状况多元化及变动频率较高等。
部门争利,房价相关统计至少五个部门发布
2007年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建委先后发布了北京房价指标,同一个城市,同一时段,国家统计局显示北京房价上涨7.3%,而北京市统计显示涨幅为17.3%。这样的情况也曾在广州发生,国家发改委和广州市针对房价得出了一涨一跌完全不同的结果。业内人士指出,差距如此之大,不仅在与统计方法和计算方式不同,更与部门利益密切相关,各个部门都希望自己提供的统计数据成为决策的参照,以引导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出台。
在发达国家,哪个统计数据应该由哪个部门完成和发布,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其他部门不能超越职权范围发布统计数据。中国目前对此尚不明确,统计局、建设部、发改委、房管局、国土局等等部门,似乎都可以随意发布有关房价的统计数据,这种状况导致有关部门争抢统计话语权。
地方GDP总和屡超中央,下级在统计数据上间接为上级创造政绩
全国各省区市上半年(GDP)数据日前悉数公布,31个省区市上半年GDP总和约为22.7万亿元,超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数据2万多亿元。中国GDP统计“1+1u003e2”的闹剧近年来多次上演,除了被归结为地方GDP“崇拜”,各级统计部门在GDP上“注水”也反映了间接为上级领导创造政绩的冲动。
有分析指出,政绩需要用数据来体现时,当指标由上向下层层压来时,自然会有统计数据由下向上层层虚假的现象发生,形成的可能性结果之一就是各地区一级与国家一级在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结构和速度核算数据方面的不一致。相反,各种生产伤亡事故漏报、瞒报、环境污染、失业率的“缩水”也是政绩压力之下的另一种表现。
本文发布于:2022-10-12 05:0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56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