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

更新时间:2022-10-12 00:07:17 阅读: 评论:0

概念解释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

反思中国式家庭教育 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简称家教。

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从2012年10月流行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等词中衍生出来的,用来指称中国显示存在的一些教育弊端和问题。

教育误区

多物质少时间

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一些人以为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报各种课外班,给他们请最好的老师,培养他们的各种特长。但他们自己 却没有什么时间陪孩子一起聊聊天,一起做做游戏。殊不知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亲子”互动,没有了爸爸妈妈亲身参与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已经变得名存实亡。

重智商轻情商

智商、情商、财商,这些对于一个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但家庭教育主要是针对孩子的情商培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首先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而模仿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熟练的学习手段。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与其告诉孩子怎么做,不如做给孩子看。

重结果轻过程

正确教育很重要大部分人在18岁前并不确定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做什么。在这之前我们学习的知识,除了奠定我们的知识基础,打开我们的学习思路,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实践探索适合我们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数的高低无法准确检验出我们是否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过多注重己愿

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人生梦想或人生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一旦孩子违背了或是达不到,就会万分失望,甚至痛不欲生。这其实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原则“以人为本”。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合理地引导他们。

极端教育态度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常有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规律,盲目实施超前教育的“拔苗助长”行为。当然也有一部分相信“水到渠成”,对孩子采取放养态度而错过了最佳教育契机的“守株待兔”行为。

棒喝教育

棍棒教育棒喝教育是指用暴力、责骂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社会关注

调查报告

娇宠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棍棒”教育

概况2012年10月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报告显示,92.3%的家长称 教育孩子很难,其中“棍棒”教育 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三大焦点话题引发热议。

现象《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现象这一问题上,42.4%的人认为是轻微的处罚、吓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记性。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交流根据《报告》,在家庭交流中,25.7%的家长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跟孩子交流,23.4%通过说理的方式交流,民主讨论的只占了5.1%。记者调查发现,受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影响,许多家长持有“一家之长”心态,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而如今的孩子独立思维能力较强,平等交流方式的缺失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情绪,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家庭“冷暴力”。

教育投资重智力《报告》显示,在重庆的家庭中,教育开支占到家庭开支的35.2%,成为家庭第一开支,而医疗、储蓄分别以17.9%和12.5%位居其后。记者发现,很多家长都不惜重金投资在孩子教育上,然而由于教育投资在“智力”教育和“德体美劳”教育严重失衡,许多家长对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都有所忽视。

专家看法

多交流概况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孙进不认同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家长的暴力惩罚方式会让孩子习得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的胆怯敏感不自信,不利于阳光向上人格的形成。可以通过减少零用钱、减少礼物的赠与等物质刺激进行惩罚,从而使他们知道自身行为的底线在哪。

交流针对交流问题,孙进表示,表扬鼓励和耐心说理都是单向的交流方式,而民主讨论需要双方平等交流,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放下身段去倾听孩子的想法。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对事情的看法趋向成熟,父母的角色理应从主导地位向听众转变,让孩子有更多自主选择和发言的机会。“专断的交流模式不仅阻碍这种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

教育投资 孙进副教授说,唯分数论、唯学习论导致家长把关注点集中在了学习考试上,忽视了对孩子内在兴趣的尊重和培养。家庭教育应包括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过高,健康、道德等教育较为忽视,智力教育和德体美劳教育严重失衡。很多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表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甚至是社交障碍、合作能力差等问题,就是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社会不需要考试机器,它需要的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需要父母懂得如何‘理性施爱’。”孙元明说,除了对孩子进行均衡教育外,从小就要教孩子懂得以理服人,学会用理论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鼓励孩子对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勇于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科学教育

于丹

于丹第一,家庭教育是建立价值观的地方;第二,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第三,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 体,它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我想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俞敏洪

新东方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敏洪谈家庭教育坚持培养孩子的善良、爱心、勤奋、开朗、诚信等,一定是我们的底线,和孩子在一起不需要太多的讨论成绩问 题,不需要讨论未来去什么大学的问题,这一切都不是重心。重心在于爱心、价值观、善良、积极、乐观、向上、勤奋。这些守住了每一个孩子就是成功的,每一个家长就是成功的。

周运清

孩子将来生活得幸福、生活得自我满足就可以了,要想培养成科学家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给孩子未来生存发展的希望,所以我说教育就是给予后代希望的过程,能够给他希望就成功了。我们的教育是压抑性的,孩子学着学着感到无望了,这就不好办。

王大龙

王大龙谈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我们既要给孩子相应的脑里阶段刺激,同时也要给一些可以促 进脑的发育的一些知识、技能、情感。所以,不管是教育决策、教育方案、发展、计划都应该基于孩子脑的成长和发展。

赵忠心

对孩子今天负责也要对孩子明天负责。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急功近利,孩子发展怎么样不知道考虑。我们得教育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今天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今天的发展,也要有利于孩子明天和后天的发展。

刘长铭

刘长铭家庭教育不要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很自然、很幸福的地成长,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所以希望今天大家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

曹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当我们成为一个合格家长的时候你将看到的是快乐的孩子和其乐融融的一家。我们所追寻的家庭幸福离我们 还有多远呢?也许有人说很远很远,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话就是,当你相信家庭教育是科学的、艺术的时候,并为之努力的时候幸福就会离我们很近很近。

陈进隆

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只是教导爸爸妈妈如何去教育孩子,整个家庭教育是很完整的,它是家庭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习的教育。简单地说,爸爸妈妈如果善待孩子,给予好的价值观,孩子如何在家庭当中学习,他的学习不只是在学校里而已,在家庭也是可以学习的。

熊丙奇

对于舆论将“中国式接孩子”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安全等问题上,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主因在于当前的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意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作为监护人,目的是把孩子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不少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决定孩子的一切;同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不关心孩子独立意识、责任心的培养。”

“中国式接送孩子”,根本问题不在于应试教育,而在于知识教育之外,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等影响孩子人格、身心成长的教育,严重缺失。这导致教育缺乏人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独立性、自信心、责任心、关爱心,都经不起考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所盼望的,父母为让孩子成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也许是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一向都是走两极端-蜜糖教育和体罚教育,往往使得自己的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在孩子不理解父母时会有厌烦的情绪。为了让家长能认清自己教育方式的弊害,小编特意总结了一些最不适宜的做法,看看你们究竟都占了那几条吧。

中国教育行为

6分钟完美的诠释了中国的教育第一名 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第二名 不问是非 逮住就骂

这种情况虽不是普遍现象,却排在了第二位,足见孩子们对父母粗暴态度的反感。

一个学生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稍不顺心就会发作。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申辩。我实在反感爸爸的做法。”

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家暴这个家庭陋习一直延续至今,应该消失在家庭教育的视线中,打骂并是不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相反,这可能是悲剧的起始!汉中11岁女孩雯雯,因夜不归宿留宿同学家中,清明节当天被其父亲脱光衣服暴打两小时后去世。

第三名 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由于他们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时,就埋怨、指责孩子。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级甚至全校、全世界最优秀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因为你老是说他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听惯了负面的评价,他哪里还有自信心,哪里还有成功的欲望?

所以,要给孩子自信、给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家长就必须克服埋怨、指责和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缺点比较的坏习惯,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四名 命令式教育

对孩子太严厉,管的特别多,都是家长说的算,孩子连一点反驳机会也没有。

有个学生说她的父母对她的管理特别严格、特别细,而且多数是不合理的、限制性的,如不许出去玩、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让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让剪自己喜欢的发型、不让和男同学交往……这也不让、那也不让,让她感到很反感、很压抑。

所以,对待孩子不要太严厉、太细、管理太多,也不要简单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采取命令式,多一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第五名 只关心学习 不关心其他

这似乎是所有家长的共性。他们只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和成绩单,他们只要求孩子成绩好,除此之外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忽略,都可以不要。而且为了孩子能够出众、拔尖、多才多艺,他们还给孩子报了许多的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有没有特长、有没有兴趣。这种急功求进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这样的教育方式注定要失败的。

以上就是孩子们最反感家长的几种做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暴力式教育,这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吧。所以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是得好好借鉴下国外的,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的做这做那的,不让孩子反感,让他们能自在的接受才是主要的。

本文发布于:2022-10-12 00:0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562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