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极精采。两句诗应连起来读、连起来讲:飘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来我往,忙于“议”,“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和感受:“荷雨酒衣湿”,下起雨来了;“鹊声喧日出”,太阳又出来了。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宋人诗词中往往用拟人化手法写天气,姜夔《点绛唇》中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尤有名。但比较而言,王质以浮云“议阴晴”涵盖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联承“阴”。先说“荷雨”,后说“酒衣湿”,见得先听见雨打荷叶声而后才意识到下雨,才感觉到“衣湿”。这雨当然比“沽衣欲湿杏花雨”大一点,但大得也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酒湿,反而凉爽些。“蘋风”是从浮萍之间吹来的风,说它“吹袖清”,见得那风也并不狂。雨已湿衣,再加风吹,其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鹊声”一联承“晴”。喜鹊喜干厌湿,所以叫“干鹊”。雨过天晴,喜鹊“喧”叫,这表现了鹊的喜悦,也传达了人的喜悦。试想:荷雨湿衣,虽然暂时带来爽意,但如果继续下,没完没了,“山行”者就不会很愉快;所以诗人写鹊“喧”,也正是为了传达自己的心声。“喧”后接“日出”,造句生新:“喜鹊喧叫:‘太阳出来了!’多么传神!“鹊声喧日出“,引人向上看,由“鹊”及“日”;“鸥性狎波平”引人向下看,由“鸥”及“波”。鸥,生性爱水,但如果风急浪涌,它也受不了。如今雨霁风和,“波平”如镜,鸥自然尽情玩乐。“狎”字也像“喧”字一样用得很精彩,“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这里都适用。
像首联一样,尾联也用拟人化手法,其区别在于前者正用,后者反用。有正才有反,从反面说,“山色不言语”,从正面说,自然是“山色能言语”。惟其能言语,所以下句用了个“唤”字。刚经过雨洗的“山色”忽受阳光照耀,明净秀丽,“不言语”已能“唤醒三日醒”;对于并未喝酒烂醉的人来说,自然更加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以“山行”为题,结尾才点出“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往来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王庆璠:“结句写出人的感受,托出人来,上面以时间为经纬刻意描绘的山间风雨晴晦的变化,便落在实处,使全诗不着一字,却无处不见出山行之意,更见功力。”(《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江苏师范大学退休副教授、原文学院副院长于盛庭:阴晴骤变、风吹雨打、鹊喧鸥戏、山色无语,却能唤醒诗人三日酣醉!诗人以俊爽清丽的笔调描画出山中时时变幻的美妙景致,恰如引导读者与他一道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全诗如行云流水,流畅通达。王质自诩“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其诗颇近苏诗风格。(《宋诗精华》)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这首诗的句法也很别致。“荷雨”一联和“山色妒一联,都应该是仄仄平乎仄,平平仄仄平,但作者却将上句的末三字改成仄平仄,将下句的末三字改成平仄平,即将上下两句的倒数第三字平仄对换。杜甫的律诗,偶有这种句子。中晚唐以来,有些诗人有意采用这种声调。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梅尧臣《鲁山山行》的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就都是上下旬倒数第三字平仄对调。这样,就可以避免音调的平滑,给人以峭拔的感觉。 (《宋词鉴赏辞典》)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诗人以俊爽清丽的笔墨描画出山中风雨晴晦的变幻景致,结尾才点出“山”,并托出“人”来,表明人在山中。全诗如行云流水,流畅通达,人与物亲,主客交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王质
王质(1127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1189年,在家中去世,享年55岁,葬于阳辛牛头山(今富水大坝附近的水库畔,墓尚存)。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爱国志士,曾任汪澈、张浚幕僚,太学正(太学中协助博士教学、训导的学官),敕令所删定官等。他是一名坚定的抗战派,《宋史》称其“奉祠去国”“负其有为之才”,深深为他叹惜。其代表作有《山行即事》,《定风波·赠将》,《游东林山水记》,《雪山集》,《诗总闻》,《夷坚别志》,《朴论》等。
本文发布于:2022-10-11 19:49: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546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