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仿屈原《九歌》,学习民歌的表现手法,以我国主要河流黄河、长江、淮水、浙江为背景,描写了江河波高触山,涛声吼地,浪淘风簸,沙堆似雪的壮伟景象。
这首词的前两句“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写流水淘沙,不息不止,前波未灭,后波又起的生生不息景象,是对整个乐章歌咏大浪淘沙的总结。如果说,前面描状的波高浪大、淘漉泥沙是横向展示现实的图景,则这儿就是纵向显现历史的足迹;如果说前面的描摹是在空间内展开,则这儿的探寻就是在时间中开掘。它以一种历史的深沉感形象地反映出事物运动不息的客观规律,既增加了全诗的容量与厚度,使诗章立体化,又超出了描写大浪淘沙自然景观的诗歌主题,具有着生活哲理的内容。末两句“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刘禹锡很注意在诗章中通过自然现象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千帆竞发,万木争荣表现了事物的新陈代谢。这儿,又以“前波未灭后波生”展示出事物运动的生生不息。以形象寓哲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洪波巨浪、泥沙俱下的宏伟画面,既有色彩,又有气势,似乎还能听到呼啸不断的涛声,而且一浪赶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高潮迭起、绵绵不绝。这样阔大的动态景观使人惊心怵目,意动神摇,于不知不觉间产生哲理的思考。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浪淘沙词》,始于白居易、刘禹锡,大抵描写风沙推移,以见人世变迁无定,或则托意男女恩怨之词。禹锡此首乃言3淘沙拣金之劳,而“美人”、“侯王”或未知也。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本文发布于:2022-10-11 14:0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52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