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1983年管宗祥、刘昌伟主演的剧情电影

更新时间:2022-10-11 05:06:09 阅读: 评论:0

剧情简介

《包氏父子》 海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江南水乡某镇。五十多岁的老包忠厚、善良,但很懦弱。他在秦府当差三十多年别无所求,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从小失去母亲的独生子包国维身上。包国维是省立志诚中学三年级的学生。老包平时省吃俭用,望子成龙,而儿子却不争气,整日与纨绔子弟厮混。寒假里,学校发来了通知,小包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为了替儿子交纳高昂的学杂费和制服费,老包四处奔走,最后,在秦府下人们的帮助下,才勉强凑齐。盼小包能继续上学,日后出人头地的热望,又在老包心中翻腾。可是当他在街上告诉儿子学费已经落实的喜讯时,小包却不愿在众人面前认他这个穷酸父亲。小包一味模仿阔少,追求虚荣,甚至连头上抹的油也要和阔少的一样。为此,一生没做过亏心事的老包竟去偷东家少爷的头油。开学第一天,小包因在假期里拦截女同学一事遭到训育主任的训斥。大年三十,老包正在与上门讨债的人周旋的时候,学校又派人来通知:小包在球赛中受阔少唆使打架伤人,被学校开除,还要罚交五十元医疗费。尽管老包还试图极力挽回,但为时已晚,老包望子成龙的期望成了泡影。

包氏父子 剧照

幕后制作

幕后花絮

该片摄制组在苏州拍外景时,剧组工作人员偶然在路上碰到了苏州滑稽剧团的演员沈小妹,她笑的样子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就请她扮演片中女学生吕等男一角。但开拍时,和她配戏的演员因病不能上场,剧组临时从苏州大学找了个学生救场,沈与新来的搭档不熟悉,很紧张。导演谢铁骊启发她,让她和搭档谈滑稽戏,逗他笑就可以。

在拍摄中,剧组需要一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礼帽盒子做道具,但是市场上买不到,剧组人员决定用蛋糕盒子改装。为此,导演谢铁骊亲自带人到苏州观前街的食品店要求买蛋糕盒子,食品店没有不卖蛋糕光卖盒子的先例,就介绍他们去食品加工厂。工厂的人听说是拍电影要用后主动免费送给他们六个盒子。

片中扮演老包的同乡理发师戴老七的演员是谢铁骊从苏州请的真正的理发师。

原作中老包一着急就摸下巴,在管宗祥提议下,改成用手拽袖头抹鼻子的习惯。

戛纳电影节组委会来中国选片时,选中了《包氏父子》,但由于当时电影局的领导不同意,该片未能入围戛纳电影节。

创作背景

谢铁骊青年少时代就读过张天翼的小说《包氏父子》,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早就产生了有机会把小说搬上银幕的想法。1982年下半年,他正好没有拍摄任务,便着手改编原作。剧本完成后,得到张天翼的首肯,北京厂的领导汪洋、于蓝等也支持他拍摄。但是就在准备开拍时,当时的电影局局长却要求停拍,后来由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的干涉,停拍令才没有下达。

演员选择

在选择演老包的演员时,谢铁骊相看了许多人,其中包括与他合作过多次的管宗祥。管宗祥多年前就读过原作,很希望能得到扮演老包的机会。谢铁骊一开始觉得管宗祥的眼神太凶恶,但在山东、河北、浙江等地试了十多个演员后,经过比较,觉得还是管宗祥更适合。当时有人认为管宗祥常用演反派、坏人,与老包的性格相差太远。而谢铁骊认为管宗祥体瘦、脸部苍老,而且管很早就离家在外流浪,气质上的沧桑感也很有时代气息,只要控制好他的眼神和嘴,他就可以胜任这个角色。

角色塑造

演小包的刘昌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谢铁骊认为他有悟性,为他分析角色心理,特别指出小包不仅穷,连鼻子也长得不好看,可以在鼻子上做点文章。刘昌伟受此启发设计了一个情不自禁摸鼻子的动作。

管宗祥从小失去父母,逃荒在外,对旧社会的“下等人”生活比较熟悉,但他认为不能把自己的苦难经历照搬到角色身上。所以,他除了原作和剧体之外,还浏览了张天翼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其它小说、散文,又查阅了二三十年代的各种画报,研究故事发生的时代江南小镇的风土人情和市民生活习惯,为创作积累素材。分析了角色性格、经历、职业后,管宗祥认为老包的形体动作、语言节奏必须是迟缓的,这是角色逆来顺受的性格决定的,同时也不能演成浑浑噩噩的傻瓜。他决定从眼睛的运用上下功夫。他知道自己的眼睛炯炯有神甚至带一点凶光。这种眼神不适合当了三十多年佣人且穷困潦倒的老包。所以,他在表演时让眼睛处于半睁状态,让瞳孔失神散光。另一方面,管宗祥性格活泼敏感,与老包的性格差异较大,为了体验人物心理、缩短与角色之间的差距,谢铁骊导演和管宗祥都要求剧组人员无论拍戏与否,一律称呼管宗祥为“老包”,而且他天天穿着老包的破棉袍钻研角色,在苏州、同里拍戏的三个月里,他都没有脱掉那件衣服,也不出去逛苏州的园林。在处理老包的台词和语音语调时,管宗祥觉是自己嗓子不好听,希望找人配音,但谢铁骊导演主张用管宗祥的原声。管宗祥分析后发现,原作中老包有些口吃,但语言迟缓是表象,该如何待人接物老包心里是一清二楚的,他的语言表达总是显得困难吃力,但稍觉愉快时说话也会流畅些,痛苦时便口吃语塞。所以,管宗祥在生活中着意克制自己,改爱说爱笑为寡言少语,使用迟缓的语调说话,以便在表演时让语调符合人物性格。

道具制作

谢铁骊对片中的道具、服装、建筑要求严格,老包的棉袍、针线包、猪胰子,理发馆的椅子、磨刀条子,都要求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样。对于店铺的幌子,一般电影是写“某某店”的字样后,剪了字往布上一粘,而该片则是让裁缝师傅用缝纫机把字缝上去。片中老包穿的棉袍也是剧组在乡下淘涣到的旧衣,蒸过后给演员穿。

作品评价

《包氏父子》 海报

该片是一出让人欲哭不能、欲笑不得的悲喜剧。编导在片中两个人物——老包和他儿子包国维身上倾注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感情。创作者描写这两个人物的立场颇有点像鲁迅对待他笔下的人物阿Q,一边鞭挞他、嘲讽他,一边寄予深深的同情与叹息。该片所勾画的社会,对观众认识旧社会很有好处。从老包身上人们可以领略许多生活的哲理,引起对人生的思索。而包国维无疑是一面镜子,青年中似包国维者可从这个形象中照见自己的丑恶,从而警惕起来。导演对于张天翼刻画人物的特有讽刺手段的理解令人钦佩。原小说写人物采用漫画家笔法,在改编时,谢铁骊对于这一特征做了加强和发挥,在采用原作中极有概括意义的细节、特征的基础上,把原作中反复出现的小包抹头发的细节改成揉鼻子,比抹头发更生动。作为一部改编之作,该片在体现时代特色、原作的文学性及悲喜剧风格、样式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值得细细玩味。(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评)

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原著的精神,真实地再现并丰富了原著所反映的时代岁月和风土人情,丰富、深化了原著人物形象,在保留原著艺术风格的同时,编导的艺术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影片把老包从期冀、幻想、欢乐到幻灭的过程表得细腻、曲折,使老包这个人物更多地带有悲剧色彩,令人同情。而原著对老包的态度是讽刺多于怜悯的。倘使影片能加强对老包的针砭和讽刺,无疑会更加符合原著精神,深化影片主题,并且在艺术风格上也能更为完整。(《电影艺术》评)

本文发布于:2022-10-11 05:0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48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包氏父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