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中国气象学上,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
一般来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温高而湿度小的干热性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闷热性高温,称为“桑拿天”。
2012年5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4部委联合修订并起草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向社会征集意见。意见稿对“高温天气”做了明确规定,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高温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37℃以上;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40℃以上。
中国除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以外,几乎绝大多数地方都出现过高温天气,包括最北端的漠河(2010年6月还5次出现高温天气)。中国的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5-10月。从地理位置上看,江南,华南,西南及新疆都是高温的频发地。据1951-2013年的资料统计,在中国省级以上城市中,除拉萨,昆明没有高温天气外,其余均出现过高温天气,重庆出现的次数最多,达2050天;西宁最少,只有6天。中国的新疆盆地也是高温的频发地,像吐鲁番多次出现全月(6、7、8月)所有天都为高温的情况。
截至2022年6月16日,中国全国各级市/县共计508个高温预警生效中,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安徽、山东、湖北、江苏等地,其中陕西省气象台已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安徽省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山东省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河南各级市/县发布的高温橙色或红色预警多达113个。
下表的数据取自1951-2016年的资料,部分城市的资料的起始时间已在“注”栏注明。
城市 | 总高温日 | 平均高温日 | 注 | 最多 | 年 | 最少 | 年 |
重庆 | 2149 | 32.6 | 67 | 2011 | 13 | 1965、74 | |
福州 | 1864 | 29.1 | (53年) | 63 | 2003 | 5 | 1973 |
长沙 | 1833 | 27.8 | 62 | 2013 | 6 | 1993 | |
南昌 | 1800 | 27.3 | 50 | 1978 | 2 | 1997 | |
杭州 | 1636 | 24.8 | 53 | 1953、2013 | 4 | 1982 | |
海口 | 1620 | 24.5 | 57 | 2005、2015 | 2 | 1971 | |
西安 | 1604 | 24.3 | 61 | 1997 | 1 | 1983 | |
武汉 | 1356 | 20.5 | 44 | 1959、61 | 1 | 1954 | |
南宁 | 1190 | 18.0 | 47 | 1963 | 5 | 1971、74、80 | |
郑州 | 1182 | 17.9 | 38 | 1967 | 5 | 1976、83 | |
合肥 | 1033 | 16.1 | (53年) | 45 | 1967 | 1 | 1987 |
石家庄 | 971 | 15.7 | (55年) | 33 | 1997 | 6 | 1973、76、95 |
南京 | 984 | 14.9 | 37 | 1966、2013 | 2 | 1982 | |
济南 | 976 | 14.8 | 40 | 1955 | 3 | 1995、2004 | |
广州 | 730 | 11.1 | 38 | 1990、2007 | 0 | 1973、75 | |
上海 | 713 | 10.8 | 45 | 2013 | 2 | 1968、72、75、82、97、2014 | |
北京 | 486 | 7.4 | 26 | 2000 | 0 | 1956、77 | |
乌鲁木齐 | 457 | 6.9 | 33 | 1974 | 0 | 1959、60、93、2003 | |
天津 | 393 | 6.2 | (54年) | 26 | 2000 | 0 | 1956、77、80 |
兰州 | 146 | 2.4 | (55年) | 11 | 1953、2000、2016 | 0 | |
银川 | 116 | 1.8 | 14 | 1951 | 0 | ||
太原 | 112 | 1.7 | 13 | 1955、2010 | 0 | ||
成都 | 96 | 1.5 | 10 | 2016 | 0 | ||
呼和浩特 | 57 | 0.9 | 7 | 1999、2010 | 0 | ||
哈尔滨 | 44 | 0.7 | 7 | 2010 | 0 | ||
沈阳 | 37 | 0.6 | 13 | 1952 | 0 | ||
长春 | 25 | 0.4 | 6 | 1952 | 0 | ||
贵阳 | 20 | 0.3 | 10 | 1952 | 0 | ||
西宁 | 6 | 0.1 | 3 | 2000、2010 | 0 |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
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虚脱,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而发生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导致排汗功能障碍所致。
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高温天气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降低,中暑、患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在农业方面,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同时出现时,就会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同时,持续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不仅对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还会危及国家和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一、要注意在户外工作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最好带冰凉的饮料;
二、要注意不要在阳光下疾走,也不要到人聚集的地方。从外面回到室内后,切勿立即开空调吹;
三、要尽量避开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时段出行,应在口渴之前就补充水分;
四、要注意高温天饮食卫生,防止胃肠感冒;
五、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增强免疫力;
六、要注意对特殊人群的关照,特别是老人和小孩,高温天容易诱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和小儿不良症状;
七、要注意预防日光照晒后,日光性皮炎的发病。如果皮肤出现红肿等症状,应用凉水冲洗,严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八、要注意出现头晕、恶心、口干、迷糊、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怀疑是中暑早期症状,应立即休息,喝一些凉水降温,病情严重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盛夏人们的吃喝问题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当人在炎热的环境中劳动时,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发生显着变化,会导致营养消耗增加,从出汗中流失了不少水和营养素。而夏天人们食欲减退,也会限制了营养的吸收。专家建议: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素。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鱼、肉、蛋、奶和豆类为好。
要补充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含维生素C尤为丰富;在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中维生素B含量较多。
要补充水和无机盐: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蛋类等。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
另外,在夏天喝粥也是大有好处的。赤豆粥有补肾消水肿的功能,肾功能较差的人最好多食用。蚕豆粥对于慢性水肿和肾炎有好处。荷叶粥能解暑热、清胃润肠,止渴解毒。莲子粥能健脾益气,对腹泻、失眠、遗精、白带多等有好处。百合粥能润肺止咳,养心安神,适合肺阴不足的老年人食用。冬瓜粥利水消肿,止渴生津,并有降血压的作用。银耳粥生津润肺,滋阴养肺,可治疗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黄芪粥可治脾虚所致的水肿。
夏季预防中暑应做到:
1.多喝水。夏季缺水,会使体温太高,容易中暑。但是喝水不能是碳酸饮料。
2.穿柔软宽松的衣服。夏天穿宽松柔软的衣服有助于排汗,散热。
3.防晒。最好待在舒适的环境里,防止温度太高。
4.身体降温。可以用冰毛巾擦身体,进行物理降温。
夏天人们特别容易口渴,需要随时喝水,应该如何喝水才是科学的呢?
①饮水莫待口渴时,口渴时表明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细胞开始脱水,此时喝水为时已晚;
高温天气多饮水②大渴忌过饮,这样喝水会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前人主张:“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这是防止渴不择饮的科学方法;
③用餐前和用餐时不宜喝水,因为进餐前和进餐时喝水,会冲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如此对身体不利;
④早晨起床时先喝一些水,可以补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浓度,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液的正常水平。
一防暑邪:“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这时暑热之邪,可以耗散阳气津液,造成汗出过多,体液减少而伤津,唇干口燥,尿黄心烦等现象,这时就要及时救治了,这是夏季最常见的中暑现象。
防范措施——要保护好心神,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只要做好这两点,精神自然会饱满,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
二要防湿邪:“湿”也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因为湿邪重浊向下,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而导致夏天人们消化不良的现象;湿气也特别容易侵犯肌肤筋骨,所以,在夏天多发生皮肤病变和关节炎等。三伏时,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胃肠炎、痢疾等。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防范措施——中医认为,在长夏季节的饮食原则宜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在我国南方,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吃辣椒可以促进排汗、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有一定好处。食暖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喝粥。养生家认为,在早、晚餐时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三要防“贪凉”:防暑、防湿是夏天每个人都要做的事,而夏天取凉更是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获取舒适生活的方法之一。但如果过度贪凉则容易感冒;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病;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和小孩出现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防范措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室内外的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要经常通风。入睡后,最好关上空调。当在室内感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关节痛患者,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
如何避免空调病?——预防空调病要经常开窗换气,最好在开机1-3小时后关机,要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最好使用负离子发生器;室温最好定在25-27摄氏度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7摄氏度,否则出汗后入室,会加重体温调节中枢负担,引起神经调节紊乱;有空调的房间应注意保持清洁卫生,最好每半个月清洗一次空调过滤网;办公桌不要安排在冷风直吹处,若长时间坐着办公,应适当增添衣服,在膝部覆毛巾加以保护;下班回家后,先洗个温水澡,自行按摩一番,再适当加以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小心汽车的空调病——空调车司机同样要注意预防空调病。使用汽车空调时,也不要把温度打得过低,车内外温差最好在10摄氏度以内;不要在空调车内抽烟,不然就应把空调通风控制开关调到“排出”;不要在开着空调的停驶车里睡觉,车内通风较差,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渗漏到车内会使人中毒;停在烈日中的车最好不要马上使用空调,应打开车窗让热气排出,等车内温度下降后再关闭车窗开启空调。调整好情绪为夏季养生之关键。
高温中暑常发人群为:高温作业工人、夏天露天作业工人、夏季旅游者、家庭中的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的人、产妇和婴儿。若有人员中暑,其救护办法为:
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
2.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以尽快散热。
3.尽快冷却体温,降至38度以下。具体做法有用凉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钟。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
5.对于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拨打120电话,请以求助医务人员紧急救治。
当地时间2021年6月27日,美国西北部地区多个城市遭遇历史最高纪录高温天气,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通报了破纪录的43℃高温,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也即将打破高温纪录。在美国西海岸,从加拿大边境到墨西哥边境,政府向超过2000万居民发布了高温警告。
当地时间2022年6月16日,美国媒体报道称,已有超过1亿美国人收到高温警告。
2022年7月25日消息,酷热和干旱给美国农业和畜牧业带来压力,威胁到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以及牛群等牲畜。
2021年7月,科威特城的阳光下最高温度一度达到73℃,再次刷新全球高温纪录,街头的汽车外壳都被烤化,首都的街头空无一人。
2021年8月11日13时14分,意大利西西里的锡拉库萨省记录到了48.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该气温由西西里大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测得。意大利气象专家表示,如经进一步核定属实,这一数字可能打破欧洲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纪录。
2022年6月14日11时,河南省气象局发布《重要天气预警报告》(高温预警Ⅳ级)。根据《河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决定自6月14日11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Ⅳ级应急响应。
中央气象台2022年6月20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6月20日白天,新疆吐鲁番地区、内蒙古东南部、陕西东北部和关中平原、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中南部、天津西部和南部、山东中西部、河南、安徽中北部、江苏西部和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有35~36℃高温天气,其中,内蒙古东南部、陕西关中平原、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海南岛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
2022年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主任汉斯·克鲁格表示,西班牙和葡萄牙已有至少1700人因高温死亡。
本文发布于:2022-10-10 14:5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446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