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中国的节日

更新时间:2022-10-10 08:15:13 阅读: 评论:0

阳历节日

1月份

1月1日元旦(放假三天)

2月份

2月2 或者 12日 花朝节

2月15日 中国12亿人口日

3 月份

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月24日 保钓登岛日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4 月份

4月5日前后 清明节(放假三天)清明节

4月15日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4月23日 中国海军建军节

4月24日 中国航天日

4月25日 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30传统 烧火佬节

5 月份

朱宣咸中国画《端阳佳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放假三天,以前是五一七天长假)

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 五四运动纪念日 1919

5月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

5月9日 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日

5月12日防灾减灾日(纪念“5·12”汶川大地震)

5月15日 国际家庭日 淮河治理日(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纪念日)

5月17日电信日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

5月20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1990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 (我国并未认定,仅民众和商家在推崇此节日)

救助贫困母亲日1997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1990

5月30日 五卅惨案纪念日

6 月份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1949(小学生放假一天)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6月6日全国爱眼日1996

6月11日 中国人口日

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1991

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我国并未认定,仅民众和商家在推崇此节日)

7 月份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1921

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

7月11日:中国航海节

8 月份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

8月8日中国男子节(爸爸节) 1945年,上海一些爱国人士为颂扬和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发起每年8月8日为中国的“父亲节”。

全民健身日2008

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抗战胜利纪念日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

8月26日 全国律师咨询日 1993

9 月份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1985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1931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989

公民道德宣传日2003

9月30日中国烈士纪念日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民国防教育日2001

9月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

10 月份

10月1日国庆节1949国际音乐日国际老人节(放假七天)

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1998

10月9日 邮政日

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

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1949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扶贫日

每年重阳节 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 1989

11月份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2000

11月9日 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 1992

11月10日 世界青年节(日) 1946

11月11日 双十一单身节(国家未认定,仅民众与商家庆祝此节)

12月份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1988

12月2日全国交通安全日2012

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1992

12月4日 中国宪法日

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1935

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1936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1937

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1999

阴历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放假七天)

正月初五破五节

正月初七七草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放假一天)

二月初二龙抬头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放假三天)

七月初七七夕女儿节(乞巧节)

七月十五 中元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放假三天)

九月初九重阳节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

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月二十三小年

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节(有时放假一天有时不放)

重要节日节令

民间节日

(主词条:中国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社日节、花朝节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

清明节前1、2日寒食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 十月十五下元节

12月21-23日交节冬至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前后小年 农历年最后一天除夕等

节日说明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伏日:

腊日:有“腊八粥”的风俗。

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等

农历正月初九玉帝诞、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妈祖节等

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11月1日万圣节、感恩节、12月25日圣诞节等

伊斯兰教历3月12日圣纪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开斋节(肉孜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古尔邦节等

2月14日情人节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等

文化经贸节日

中国艺术节—亚洲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歌剧节—中国诗歌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国际广告节—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网民文化节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中美电影节—中英电影节—中国大学生电影节—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美电视节—上海电视节—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四川电视节

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西部冰雪旅游节—瓦萨滑雪节—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长春消夏节—海南国际椰子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丝绸之路节—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泰山国际登山节—青岛国际海洋节—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中国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广州国际美食节—绍兴黄酒节—溱潼会船节—观潮节—那达慕草原旅游节—杜鹃花节—庙会—双十一光棍节等

节气时令

(主词条:二十四节气)

2月3-5日交节立春 2月18-20日交节雨水

3月5-7日交节惊蛰 3月20-22日交节春分

4月4-6日交节清明 4月19-21日交节谷雨

5月5-7日交节立夏 5月20-22日交节小满

6月5-7日交节芒种 6月21-22日交节夏至

7月6-8日交节小暑 7月22-24日交节大暑

8月7-9日交节立秋 8月22-24日交节处暑

9月7-9日交节白露 9月22-24日交节秋分

10月8-9日交节寒露 10月23-24日交节霜降

11月7-8日交节立冬 11月22-23日交节小雪

12月6-8日交节大雪 12月21-23日交节冬至

1月5-7日交节小寒 1月20-21日交节大寒

(三伏—小阳春—九九消寒图)

详细说明

• 春节,正月初一日。

• 正月初五 破五节

• 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 寒食: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但依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

• 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除不祥,叫做修。但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 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

• 端午(端阳):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

•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

• 七夕: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大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人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教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等迷信活动。

•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 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百月都逢九,所以称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时汝南恒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

• 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

• 腊日: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疲。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

•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法定节假日

星期六—星期日—春节—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

纪念日

二七纪念日—七一建党日

传统节日

春节—元旦—元宵节—龙抬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鬼节—芒种节—夏至节—冬至节—祭灶节

民族节日

那达慕大会—赛马节—转山节—雪顿节—沐浴节—芦笙节—姊妹节—龙船节—吃丑节—火把节—花王节—斗牛节— 姑娘节—花儿会—收获节—那尼节—重庆苗族踩山节

宗教节日

塔尔寺灯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玉皇圣诞节—蟠桃会—开斋节—圣纪节—妈祖节

民俗节

国际钱江观潮节—岳阳国际龙舟节—扬州溱潼会船节—保定敬老健身节—洛阳牡丹花节—贵州杜鹃花节—大连赏槐会—军坡节

艺术节日

中国藏文化节—中国艺术节—上海电视节—四川熊猫节—中国戏剧节—中国吴桥杂技节—风筝节—西安古文化节—三峡艺术节—天津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冰雪艺术电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天津中国京剧节

文化节日

海南国际椰子节—哈尔滨冰雪节—吉林雾凇冰雪节—北京龙庆峡冰雪节—自贡恐龙节—杭州茶文化节—中国丝绸之路节—海南岛欢乐节—湖北三峡文化节

经贸节日

旅游节—泰山登山节—青岛啤酒节—青岛海洋节——那达慕草原旅游节—绍兴黄酒节—中国豆腐文化节—广州美食节—重庆火锅节—中国广告节—上海茶文化节—大兴西瓜节—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桂林山水旅游节—重庆万盛旅游河流节—嘉峪关国际滑翔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上海黄埔旅游节—苏州丝绸旅游节—张家界国际森林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黄山国际旅游节—大连服装节

庙会集会

农村庙会—赶大集

时令节气

立春—02月3~5日

雨水—02月18~20日

惊蛰—03月5~7日

春分—03月20~21日

清明—04月4~6日

谷雨—04月19~21日

立夏—05月5~7日

小满—05月20~22日

芒种—06月5~7日

夏至—06月21~22日

小暑—07月6~8日

大暑—07月22~24日

立秋—08月7~9日

处暑—08月22~24日

白露—09月7~9日

秋分—09月22~24日

寒露—10月8~10日

霜降—10月23~24日

立冬—11月7~8日

小雪—11月22~23日

大雪—12月6~8日

冬至—12月21~23日

小寒—01月5~7日

大寒—01月20~21日

三伏—小阳春—击鼓催春—消寒图

其他重要日期

重要日期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月5日200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保护母亲河日3月9日2002年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
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3月16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1996年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
中国儿童阅读日4月2日2007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4月25日1987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广电部、经贸部、国家民委
全国疟疾日4月26日2008年卫生部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4月30日2004年-
全国碘缺乏病日5月15日1994年卫生部与碘缺乏病防治相关部委
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2019年中国证监会
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5月20日1990年卫生部
全国学生营养日2001年教育部、卫生部
救助贫困母亲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1997年中国“幸福工程”
全国爱眼日6月6日1996年卫生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
全国海洋宣传日6月8日2008年国家海洋局
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6月22日2002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7月8日2013年中国保监会
全国特奥日7月20日2007年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
全国测绘法宣传日8月29日2004年国家测绘局 
全国律师咨询日8月26日1993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全国爱牙日9月20日1989年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委
公民道德宣传日200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全国科普日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2003年中国科协
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1998年卫生部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1992年公安部

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1898年)  、学雷锋纪念日(1963年)

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成立日(1949年)

5月4日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年) 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1818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日(1922年) 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日(1999年)

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1921年)、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年)

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年) 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1949年)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1950年)

11月11日中国人民空军成立日(1949年)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1935年) 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1936年) 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1999年) 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1893年)

中国承认的国际日

1月:24日国际教育日(2019年) 27日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2006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996年)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2000年) 2月的最后一天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2003年)

3月:14日国际数学日/国际数学节(2020年) 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21日世界森林日(2013年)、世界睡眠日 21日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世界儿歌日 22日世界水日(1993年) 23日世界气象日 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6年) 27日世界戏剧日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节、世界自闭症日(2008年) 5日巴勒斯坦儿童日 7日世界卫生日 20日联合国中文日 21日世界创意和创新日 22日世界地球日 23日世界读书日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1994年) 16日国际和平共处日 17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 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国际茶日(2020年) 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9日国际维和人员日 31日世界无烟日(1988年)

6月:1日世界牛奶日 4日受侵略戕害的无辜儿童国际日 5日世界环境日 8日世界海洋日(2009年)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995年) 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 26日国际禁毒日(1987年)

7月:8日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11日世界人口日(1990年) 28日世界肝炎日(2010年) 30日国际友谊日(2011年)

8月:9日世界土著人民国际日 12日国际青年日 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

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995年) 21日国际和平日(2002年) 27日世界旅游日 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日

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1991年) 4日世界动物日 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世界住房日/世界人居日 9日世界邮政日 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 16日世界粮食日 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1999年)24日联合国日 31日世界城市日(2014年)

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 16日国际宽容日 17日国际大学生节(1946年) 19日世界厕所日(2013年) 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 21日世界电视日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1988年) 3日国际残疾人日(1992年) 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1986年) 7日国际民航日 9日国际反腐败日等

千年传承之路

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枢纽,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民族成熟文明的缩影,它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的人与人的联系。

以中国节日而言,它既是中国人长期不懈地探索自然规律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科学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也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在民俗风情上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先人综合太阳和月亮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确定节日的时间,可以说是最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千百年来,节日民俗给中国人一种井然有序时间节奏、热闹而不失尺度的空间分布。虽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老百姓也以一种勤勉、节俭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但庸常的世俗生活因为有了热闹的节日,才构成中国老百姓完整的人生时间,使人生因充满着期待、愉悦而显得非同寻常。

现代化促使人们改变了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许多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化”与“矮化”。

节日得以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主体的精神活动。

原始社会,人们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就是原始崇拜,祭月、拜月,成为日后中秋节赏月习俗的源头;星辰崇拜中对织女星的祭祀,正是后世七夕拜星、乞巧习俗的上源之一。

上古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小心翼翼地规避许多灾难和祸患,并衍生出诸多的禁忌。这些禁忌对于节日风俗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对自然火灾缺乏科学认识,就提倡禁火冷食,可称得上是寒食清明的源头;在每年春季正是瘟疫容易流行的季节,人们采取祓禊防疫,这就是上巳节(三月三日)的来历;还有五月炎热酷暑来临之际,也正是流行病易发时期和发病率较高的时期,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连出生的小孩都不吉利,从而导致了端午节一系列风俗的形成。同样,九月九日重阳节,主要的活动是远足登高,以避疫疬。

古代的节日几乎都是单日,尤其是单月单日,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阳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中国人把成双成对视为吉利,为何节日大多是单月单日?其实这些节日并不像后世演化的那么欢天喜地,被人称之为“佳节良辰”。在节日风俗形成的初期,这些节日大抵是一些不吉利的日子,非“凶”即“恶”,所以才格外需要禁忌,逐渐形成了节日风俗。

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节日大抵起源于先秦时代,而定型于两汉时期,如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到了两汉大都基本定型。这不仅是因为“汉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统一,社会出现了各种节日风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条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到宋,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它的变异和调整,宗教的渗透、民族的融合、社会心理的失常,为中国节日风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到了唐宋年间,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异,节日生活开始大规模地与城市生活密切结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从一向充满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而向着世俗化、娱乐型的方向转变,成为民间真正意义上的“佳节良辰”。

尤其是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决非前朝可比。出现了“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的城市,令当时的欧洲人叹为观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以及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的出现,给社会风俗的演变提供了历史条件,因此表现在节日风俗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向娱乐型的演变。

喧闹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抓住传统节日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发泄胸中的郁闷,元旦日的放爆竹,不再看成是驱鬼驱魔,而象征着欢愉与热烈;元宵的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览观赏的花灯;中秋节由神秘的拜月逐渐变成赏月的习俗;重阳节已成了赏菊的盛会;上巳节祓禊为踏青所取代;庄严神秘的“驱傩”仪式转化成街头的“百戏”和“杂耍”。

城市生活中的节日频繁,人们也不愿总是守在家里,“游乐成观”、“仕女如云”;大量的体育娱乐活动出现在唐朝的节日里;神的形象也在变化,织女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凶神恶煞的捉鬼门神也让位给唐朝屡建奇功的两位将军---在那个充满奔放情调的时代,民众追求丰富的生活情趣,在平淡和枯燥的生活中,亮出了一抹新奇。

明清以降,中国的节日风俗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今日中国社会生活所运行不废的节日风俗,在明清时期基本上定型。

不过,骨子里的变化要深刻和快捷得多。尤其是明朝万历年代之后,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新的思想迅速萌生,风气为之一变。这种风气突变的现象,实际上是城市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所导致的拜金主义与纵欲主义。岁时节日进一步朝着娱乐型的方向迅猛发展。无论达官显宦,还是贩夫走卒,总为节日的气氛所感染,以致欣欣然乐而忘倦。

元宵节的花灯烟火长达十夜,龙舟竞渡风采依旧,至于节日期间的玩狮舞龙,旱船秧歌,杂技百戏,体育活动,比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庙会的兴盛和盛大的娱乐狂欢活动,成为明清社会节日风俗的新亮点。庙会和狂欢大大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尤其是平日被锁在深宅大院与绣房闺楼里的妇女,只有当庙会、社会时得以外出,参加集会和看戏,这对于扩大妇女的社会交往和个性自由,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化内涵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现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以及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保障、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

改变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传统节日本质上大都是农村的节日。可是,眼前的社会却是向城市化迈进的迅猛势头。从这个角度看,当代青年追逐时尚流行、喜好西洋节日,也不能简单斥之为“崇洋媚外”。其中的变异值得细细玩味。

传统节日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而当代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媒介开始大规模地侵蚀传统节日文化,首先是改变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在传统节日中的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变成了间接参与、间接体验。再加上受商业利润最大化因素的制约,这原初本真的充满人性之美的节日内涵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媒介在利益驱使下所制造出来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人工狂欢节”。当技术作为人的延伸独立于人后,产生的异化力量,使得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俗文化逐渐变异直至消失或远离最初的人类本真。

在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的今天,传统节日遭遇尴尬是有某种必然性的。尽管有识之士提出将一年之中的五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通过立法的形式作为国家的法定假日,试想如果不改变传统节日的生态环境,即使放假,还不是照样成为“人造节日”的附庸?

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最要紧的是加强对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去关注那些与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等习俗相互依存着的民间艺术。

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受“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民间文化就是产生与这一环境之下的,我们如今传承这样的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精神,是保护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出路。

本文发布于:2022-10-10 08:1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416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节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