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独具特色的穷慷慨、穷大方戏称为“中国式奢侈”,这是一个令人汗颜、叫人警醒的概括。这种奢侈与富极而奢、追求品牌的奢侈文化还不同,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中国式的奢侈,首先是花公款不心疼式的奢侈。远的不说,单说中秋节吧,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过度包装,但什么叫“过度”似乎并没有明确界定。于是乎,大盒套小盒,铁盒套铜盒,盒子里边再装上镀金小刀叉、高价烟酒茶。更有甚者,还附送星级酒楼聚餐券、豪华商场购物卡。中秋节是这样,其他各类节日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不敢说某些节日是一些人公开行贿的机会,但起码可以说是明目张胆铺张浪费的机会吧。
中国式的奢侈,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式的奢侈。对于国人的面子问题,鲁迅先生有过极其精辟的论述,总而言之,对咱们的同胞而言,花钱事小,丢面子事大。宁愿让钱难受,不让自己难受。有钱的固然如是想,没钱的也照样打肿脸充胖子。不信你就到各大饭店去看看,那整桌的燕窝鱼翅、珍馐美味,有多少吃进人的嘴里,又有多少运到了猪圈?那位说了,敢这么胡造的,多半也是公款消费。您说的肯定没错,但这里要说的恰恰是私款消费。或许是过去长期处在物质匮乏状态穷怕了的缘故吧,如今在咱们普通中国人的饭桌上,是胡吃海塞的居多,勤俭节约的为少。甭管自己的胃口有多大,总要点上一桌子。若是请亲朋好友吃饭,那就更得大点特点,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豪爽和大方;无论剩下多少饭菜,决不能穷嗖嗖地打包带走,为什么?丢不起那个人呀!2007年1月17日,银川市某烟酒超市售货员正在摆放一瓶售价为2180元的豪华包装酒。
中国式的奢侈,是自己花钱表演给人看式的奢侈。虽说咱们刚刚“小康”,还是“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但不能否认确有一部分人暴富了。于是乎,非高档酒店不住,非高级轿车不坐,非名牌服装不穿。洋房别墅不是牛吗,咱专挑那种有花园、有泳池的买两个,一个自己住,一个周末请朋友开Party;奔驰、宝马不是好吗,咱同时买两辆,一辆开着,一辆在家窝着;洋酒不是贵吗,咱一人一瓶对着“吹喇叭”;香水不是时髦吗,咱从头到脚抹它一层。甭管嘛物件,也甭管需要不需要,只要昂贵咱就买!而且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为什么?咱有钱哪!有钱哪能让人不知道啊!
还有一种中国式的奢侈,就是从来不把时间当财富,整天彼此制造一些无聊的勾当,美其名曰“做工作”。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浪费时间瞎扯淡。
今天你给我发个文,明天我给你报个件;今天你到我这里学习,明天我到你那里参观;表面上冠冕堂皇、煞有介事,实际上是上演皇帝的新衣、互相欺骗。一个人能够奢侈到随便浪费时间的程度,可能就达到奢侈的最高境界、最不可救药的地步了。
海外关注根据上海胡润百富榜对401位中国富豪的调查结果,中国亿万富翁每年的平均支出为250万元人民币(约合38万美元),他们青睐于少数高端奢侈品牌,依次是:路易威登、爱马仕、香奈儿、卡地亚、古奇。有两个新上榜品牌得到了中国富人的认可:普拉达和宾利。在调查中,拥有千万人民币资产的受访者平均年龄为39岁,亿万资产受访者平均年龄为43岁。一度繁荣兴旺的中国金融业如今显露出减速迹象,通胀水平达到令人不安的高点,中国金融精英开始把钱投向更加安全的地方——其中很多人似乎看中了英国的首都。圣诞节前,57岁的香港房地产大亨刘銮雄(身家25亿英镑)花3300万英镑买下了伦敦高档住宅区贝尔格拉维亚的一幢6层豪宅。英国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不久前发布的伦敦房地产报告显示,中国买家是目前伦敦最活跃的海外投资者。事实上,所谓“北京镑”(指中国人在英国花的钱)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进入伦敦了。2009年,中国游客的开销比前一年增长了3到4倍。据零售行业分析师估计,中国人为英国高端商品市场作出了30%的贡献。国际精英会房地产部门的客户名单上有很多在伦敦物色房子的中国大陆人,购房预算在800万至1700万英镑之间。如果这些中国人不买房,就会买公司,买很多公司。奢侈品管理专业进中国 2010年11月,中国买家以530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在伦敦班布里奇斯拍卖行买走中国清乾隆时期的花瓶。 《英国古董报》编辑伊凡·麦奇斯坦称,“古董卖出天价正成为一种现象。就在几年前,一些世界顶级经销商拍卖时还必须仔细挑选客户。可是现在,来自中国新兴市场的收藏家正在花费巨资收回他们的国家遗产,他们及其代表正出现在各处拍卖场所中。”英国Woolleyu0026Wallis拍卖行2010年的营业额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近2800万英镑(2.9亿元人民币),其中1900万英镑(近2亿元人民币)是中国买家支付的。英国Sworders拍卖行也估计,其708万英镑(7399万元人民币)总收入中,有20%来自中国买家。美国《纽约时报》1月17日说,过去,“中国制造”对欧洲奢侈品牌来说几乎是假冒和仿制品的代名词。然而今天,这个词在欧洲校园里似乎被赋予了新的、更重要的意义。法国商学院受中国奢侈品市场吸引,纷纷在中国设置奢侈品相关专业学位和课程。从2011年9月初开始,法国最大的精英学院之一“商科联盟国际商学院”将开始向苏州校区的中国学生,颁发奢侈品与时尚管理硕士学位。商科联盟国际商学院并不是第一家意识到中国奢侈品市场重要性的法国大学。早在2007年3月,巴黎HEC管理学院、法国时尚学院就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率先将法国时尚和奢侈品管理专业教学项目引入中国。尽管此项目的专业课程教学语言是英语,但汉语、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以及亚洲商业模式等内容也在必修课之列。社会呼吁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声讨这种中国式奢侈的不良倾向,认为这种中国式奢侈不仅挥霍大量社会财富,而且带坏了社会风气,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政府高消费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一个巨大的半球形会议中心如美国白宫气势恢弘,数百亩的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鸳鸯鸭、非洲鹅在悠闲地游弋……只看这段描述,你会以为这是个风光旖旎的水乡园林呢。其实,这是河南省郑州市穷区县之一的惠济区的政府办公新址。近年来,类似的“官衙工程”四面开花,奢侈程度一山更比一山高。“因为挥霍的是公款,不用自己掏腰包,所以不知道心疼。”一些代表委员说,从“真皮坐椅老板台,电视电脑随时开”等越来越多的民谣和顺口溜中,不难看出老百姓对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败家子行为十分反感。“一些地方领导急于脱掉身上的‘土味’,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这可以理解。只可惜劲使得不是地方,经济、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跟不上,光在面子上下工夫,最后得到的不是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是百姓怨声载道。”全国人大代表陈惠娟一语中的。全国人大代表史和平概括,大兴土木的地方政府一般都会抬出两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其一,城市建设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刚建好就过时;其二,提升地方“形象”,给人以“可靠、实力”的印象,以利于招商引资。但政府的奢华消费,与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豪华衙门’背后往往隐藏着腐败。”史和平代表说,从媒体披露的此类典型案例中发现,越是经济贫困的地方,某些领导越是喜欢搞豪华工程,贷款、举债,挪用扶贫款、救灾款,违规修建高档楼堂馆所。滥用行政权力,地方经济发展中大量的非理性行为成为让代表委员们最忧心的奢侈。盲目投资、形象工程屡禁不止;高能耗、高污染不能有效控制;公款吃喝、公车消费之风盛行……很多地方、部门利益搅在其中,这也成了近年来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执行中遇到的一大障碍。暴发户烧钱2000年春节时,万元年夜饭才刚刚“试水”。到了2006年1月,杭州一家酒店推出了一桌高达19.8万元的豪华年夜饭,创出了年夜饭的“天价”……奢侈品不论有多高的“天价”,在中国都不愁找不到买家。“有些人吃天价年夜饭的心态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陈惠娟代表讲了一个故事:“有位老板发财后到广东一家饭店显富,进门就说,给我做一桌10万元的宴席来。饭店把最贵的菜都端上来,还是凑不够10万元。厨师灵机一动,多上了一盘拍黄瓜,美其名曰‘雷击黄瓜’。我想当时环绕在那位富豪四周的目光里,不仅没有艳羡,反而是鄙夷。他体会的也一定不是满足,而是尴尬。”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主流风气是崇尚节约,反对浪费,而如今,那种炫耀式的奢侈却在一些暴富阶层中间复活了。陈惠娟代表说:“有人觉得,只有这样摆谱、摆阔,才能显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才能‘光宗耀祖’。还有人会认为这是我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当然,只要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富豪们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别人也无权过多地诘责。但是我只想说,这样的人富得低俗。多多投资慈善事业,或办教育,或帮助穷人,他们就会赢得更多的尊敬。”商家造噱头“椟贵于珠”的天价月饼被有关部门叫停,到了今年春节前,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里又出现了“豪华版”的礼品包装。一瓶价值几百元的酒,装进雕成“龙凤”的玻璃装饰品底座,立刻身价数倍。层出不穷的天价月饼、天价洋酒现象,引起代表委员们对豪华包装的强烈抨击。祝义才代表说:“这是典型的庸俗式奢侈。‘过度包装’屡骂不绝,说明它有市场,这绝不是‘奢侈’二字所能概括的。谁都清楚,买这么贵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不是给自己用,而是用来送礼的。特别是送给一些有权者。”“可以说,奢华的包装不仅是用来包礼品的,而且成了行贿受贿的遮羞布。”祝义才代表一语道破。过度包装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助长了商业欺诈之风。一位政协委员质疑:一些商品的包装成本占到产品总价的一半以上,已经是喧宾夺主椟贵于珠,更有商家趁机搭售其他商品,这对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而言,岂非毒瘤?拉动经济不能靠“虚”的东西,包装行业的GDP倒是上去了,但整个社会将要为此浪费多少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刘璞表示,过度包装一次性耗费大量原材料,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趋紧缺。巨量的生活垃圾随之增加,过度包装物产生的“白色污染”更是严重困扰城市。大众虚荣心如果说“比富斗阔”还只是一些有钱人炫富心态的满足,那么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面子经济”的产生,也使得他们不自觉地卷入其中。追求“吃”的奢侈,“用”的奢侈,“送”的奢侈,波及面广,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从彩屏、和弦、无线上网、数码拍照到MP3,每一个噱头十足的新功能都带来一个新“换机时代”。与层出不穷的新款手机受到热烈追捧形成对比,全国每年淘汰7000多万部手机。“手机坏了”早已不是淘汰因素,“有点旧,用着没面子”成为换机的最大理由。“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传统美德,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商家的引导,逐渐被演变成一种“中国式奢侈”。每逢重要节日,就会为不少中国人带来一场金钱的“浩劫”、一番送礼的伤神。是什么挑动大众这种非理性奢侈的神经?明知道有时消费是一种浪费和假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代表委员认为,“礼尚往来”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但现在消费者购买豪礼并不是用来消费,而是含有“人情”和“面子”。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当深思,自己是否也在推波助澜,迎合商家不理性的市场行为?任何事情都必须适度,过度、盲目地追求表面虚荣,不论对个人、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个危险的信号。成由勤俭败由奢,所有的浪费都当禁绝。全国人大代表祝义才说,奢侈消费的危害不仅在于浪费掉多少金钱、多少资源及多少人力,更在于鼓噪了不和谐的超前消费风,破坏了勤俭节约的良好风俗,背离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人们不能期望于用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解决。而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国人的消费观引上一条健康的轨道。
本文发布于:2022-10-10 05:3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407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