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岸阁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岸东园古渡的渡口,即汪伦送李白处。阁因李白《赠汪伦》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之句而得名。
踏歌岸阁踏歌岸阁为一古时渡口建筑。它的位置正好选择在出阁将上船过渡,入阁即进南阳古镇的正街,进出南阳镇都十分方便的位置。同时,出阁正好面对桃花潭,潭水清冷镜洁,黛蓄涟漪,奇石“象鼻子”伸进潭中,望去诚如大象吸水,潭岸即是仙墩,上筑有“怀仙阁”,在踏歌岸阁的门洞中望去宛若一框十分秀丽的山水画;入阁,级级踏步在顶端露出了前面转弯的街道,街道弯曲的卵石路面,望之引人登高,待拾级完稍前几步,笔直平坦。繁华的南阳镇映入眼帘,一敞一闭、一清秀一繁华、一天然一人工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在踏歌岸阁的一正一反两面,给人以丰富的感受。
踏歌岸阁踏歌岸阁位于泾县城西40公里的桃花潭镇,其下为东园古渡口。相传这里是唐代豪士汪伦送李白处。时李白应汪伦邀请,畅游桃花潭,离去时汪伦送他至渡口,踏歌送行,后人为纪念李白与汪伦的情谊,称东园古渡口为“踏歌古岸”。明代,当地人在岸上建“踏歌岸阁”,清乾隆年间重建,民国初复修。
踏歌岸阁的平面布局既简单又奇特,底层为对直的通道,为便于路人休息候船,两侧砌有通长的卵石条凳。楼下向潭的立面为了框景,特意做成实墙,仅开一上部半圆下部平直的门洞,使路人的视线集中正对桃花潭。临街的一头为敞开到边的级级踏步,使较高而又拐弯的街道不显得闭塞。楼上靠河向潭的一面是窗台式栏杆,可以凭栏休息远眺;临街的一面为神龛挡住了视线。上楼的踏步设在两侧,与中间的通道之间用实墙截然分开,互不干扰。平面安排最奇特的地方是出阁的一面墙靠上游方向向里倾斜,有意将角削掉,让人们出阁的视线向河对岸垒玉仙墩的上游彩虹岗、钓隐台风景点无限舒展,使人们尽情饱览桃花潭风景中自然景观的精华。而出阁的一面实墙靠下游方向却向外伸出四五米,筑成城墙高台挡住人们偏离桃花潭景区和东园古渡的视线,这使本来从平面和立面上看都很对称的造型变得不对称,在自然弯曲、高低不一的桃花潭风景区这稍有不对称的平、立面形式,反倒跟周围环境十分融合,比那绝对对称的严谨布局更符合自然情趣!更显得山村的古朴和自由,与李白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也相投合。
踏歌岸阁剖面设计既结合地形,又结合景观,还考虑了适用。它利用前后、宽窄、平陡、长短不同的两段踏步,很巧妙地把高差约3米左右的河面与街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为了观赏桃花潭风景,在阁前设有稍低室内地坪二三级的与沿河路连成一气的平台,使更多的人能在此观景,尤其是五月端午看龙船,这里是披红挂彩的地方,人特别多。迎河立面以实墙为主,适当开设门窗,远看两层高的踏歌岸阁一片白墙是全镇沿河轮廓的制高点,加上阁左水平线条的大夫第及高大挺拔的清朝的白果古树,组成了一幅南阳镇临河入口处的风景画面。近看此立面正中上虚下实,上虚突出“踏歌古岸”横匾,下实河水的波光映在白色的墙上有水中浮过白云之感,十分动人。
桃花潭镇不仅有山、水的自然风光,而且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诗仙李太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畅游桃花潭,豪饮于“万家酒店”,临别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千古绝唱,从此,桃花潭名声鹊起,文人侠士游踵不绝。
汪伦宴请李白的万家酒店遗址为了繁衍和衬托深蕴的桃花潭的唐文化,后人陆续兴建了太白楼、义门、怀仙阁、踏歌岸阁、梦潭轩、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文昌阁、万村和水东老街、南阳镇门楼等古建筑群,形成别具一格的桃花潭景区。
多家景视台看好桃花潭景区,先后来此拍摄10多部影视剧,其中有《乡亲》、《翡翠麻将》、《太白仙踪》、《唐诗的故事》、《唐诗50首》、《没有桃花的桃花潭》等。
中央、省级等1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对桃花潭作过大量报道,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走进景区,犹入世外桃源,回味返朴归真的意境,流连忘返。一位新加坡友人如此评价“桃花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简直是一座天然的艺术馆”。国际旅游组织专家恩莱特来景区考察后欣然挥笔提词:“桃花潭一天胜似天堂一年”。
本文发布于:2022-10-09 19:1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380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