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现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前言
第一章颐和园兴建始末
一古代万寿山、昆明湖的山形水貌
古代万寿山的历史面貌
古代昆明湖的历史面貌
二金元时期对古昆明湖水域的开发
金中部时期对古昆明湖水域的开发
元大都时期对古昆明湖水域的开发
三清初以前瓮山和西湖的人文景观
明代至清初西湖的状况
西湖景、西湖十景
西堤
西湖十寺
好山园
耶律楚材及其家族墓地
四清漪园兴建始末
乾隆皇帝为何兴建清漪园
清漪园造园工程
清漪园的理水工程
清漪园的叠山工程
清漪园的建筑工程
清漪园的花木造景工程
万寿山清漪园被毁
五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始末
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
颐和园建筑的特色
颐和园第二次被毁
颐和园第二次修建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最后时光
第二章颐和园的营造法式
一中国古代造园意境构成方式
灵台、灵沼
体象天地、经纬阴阳
海岛仙山
摹写各地名山胜景
林泉丘壑
田园村舍
梵刹琳宇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三种艺术境界
生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境界
画墙——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二境界
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境界
三颐和园的景观布局
宫廷区布局特点
万寿山前山景区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后山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后湖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东部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西部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昆明湖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四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借景
名景移植
第三章颐和园的建筑形制
一群体建筑
宫殿
寝宫
佛寺
祠堂和庙
园中园
宅园
买卖街
二单休建筑
殴
堂
戏楼
楼.阁
轩、馆、斋、室
廊
亭
牌楼
石舫
塔
城关
水榭
宫门
桥
堤
岛
其他建筑
第四章颐和园建筑装饰细节
一外檐装修
宫殿式大门的装修
屋宇式大门的装修
垂花门
洞门
屏门
牌楼门
西洋风格的钟式门
隔扇门
槛窗
支摘窗
横披窗
什锦窗
楣子与坐凳栏杆
匾额、楹联
二内檐装修
壁纱橱
落地罩、飞罩、栏杆罩,圆光罩、八角罩.
室内悬挂的匾额、对联、福方、贴落、吉祥话
三建筑装饰
琉聪瓦屋顶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
四砖雕
透风
砖雕扶手墙
砖雕宝顶
砖雕影壁
砖雕花池
五露天铜陈设
铜龙铜凤
铜缸
铜麒麟
铜狮
铜炉
铜鹿
铜瓶
铜仙鹤
铜架
六石碑、石幢、摩崖石刻、碣石
石碑
石幢
摩崖石刻
碣石
七石雕
石狮
须弥座
石翁仲
丹陛石
露陈墩
佛造像
石影壁
八叠石造景
叠石为山营造真山之形
叠石为高山石台和山洞
叠石为障景
叠石而成的石涧
叠山为山涧水景
太湖石假山
九太湖石峰造景
青芝岫
寿星石
四季石
“猴石”、“猪石”
丈人石
子母石
排衙石
花承阁遗址太湖石及石座
本文发布于:2022-10-09 18:3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377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