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天文台哈佛大学天文台(Harvard College Obrvatory,缩写为HCO),建立于1839年,是美国建立的第一座大型天文台,是哈佛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哈佛大学天文台首任台长是美国天文学家威廉·邦德。
1973年7月1日,哈佛大学天文台和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正式建立联合机构,即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邦德。1815年,邦德访问了英国,受哈佛大学的委托,考察了欧洲的天文台,目的是要在美国建立天文台。邦德还在自己家中建立了一个屋顶可以开合的小型天文台。1839年,哈佛大学提议将邦德的私人天文台并入大学,称为哈佛大学天文台,邦德接受了邀请,并担任首任台长。
哈佛大学天文台1847年6月24日,哈佛大学天文台从德国购置的口径15英寸(38厘米)的折射式望远镜正式启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
1848年,威廉·邦德和他的儿子乔治·邦德在这里发现了土卫七。
1876年到1918年期间,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皮克林成为哈佛大学天文台的第四任台长。在他任职期间,发起并主持编制了星表,提出用照相方法建立世界第一个测光系统的标准——北极星序,并用色指数的方法对恒星光谱进行分类,还发现了第一颗分光双星。皮克林积极鼓励女性从事天文研究,招募了一些聋哑女性对天文台拍摄的照相底片进行测量和分类工作,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发现。她们当中包括主持恒星光谱分类的坎农、发现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勒维特等人。在40多年时间里,哈佛大学天文台分析了超过50万颗恒星的光谱,编纂成10册的亨利·德雷珀星表,由哈佛大学天文台发展出来的恒星光谱分类法将恒星分为O、B、A、F、G、K、M等类,被称为哈佛分类法。
1920年代,包含北天极附近96颗恒星测光结果的北极星序发表,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1年至1952年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担任台长,他主要从事球状星团和造父变星的研究,提出了银河系的中心不是太阳系,太阳系处在银河系的边缘。他主张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主要天体,观测到的旋涡星云是位于银河系内部的天体。
哈佛大学天文台首任台长威廉·邦德(William Cranch Bond,1789年9月9日-1859年1月29日),美国天文学家,哈佛大学天文台的首任台长。威廉·邦德他的儿子乔治·邦德也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父子两人共同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
威廉·邦德1789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幼时家里贫困,曾经做过学徒,学习制作手表,15岁的时候制造出了自己的第一块手表。1806年,十七岁的邦德观赏了一次日全食,从此天文学成了他的主要爱好。1811年,邦德同其他几位观测者一道各自独立发现了一颗彗星,这颗彗星后来成为明亮的大彗星,即1811年大彗星。
1859年,威廉·邦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去世。他的儿子乔治·邦德接任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为纪念邦德父子,第76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Bondia。
本文发布于:2022-10-09 13:0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355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