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盐城西乡沿河两岸,每逢正月初五,时尚“簸箕姑娘”卜年景习俗。何谓“簸箕姑娘”?即是地方上选两名岁数较大的姑娘,扮成“簸箕姑娘”,准备两个簸箕,各系一条头巾。卜问前,先把簸箕请到伙草堆前边,众人烧香磕头,请“灰堆神”托灵给簸箕,卜兆人间年景。然后用扫帚将簸箕托至室内,主家点香烛、燃鞭炮相迎。两姑娘向簸箕磕头后,迎门对面而坐,把两个簸箕稳在手中,簸箕口成八字形叉开,簸箕屁股相靠,并轻摆动。这些动作过后,开始问:请教“簸箕姑娘”,今年小麦有几成收?两姑娘即把簸箕分开作倒状势,随后又迅速合起恢复原状。两簸箕屁股合起时发出的碰撞声,每响(合)一次,就等于一成收,响(合)几次,就是几成。有人问“簸箕姑娘”今年水势如何?簸箕摆动成波浪形则预示本年大水;簸箕倒下不动,则主旱。据传民国二十年(1931)初,有人问“簸箕姑娘”水势,只见两个簸箕摆动得悠起来,预示着本年大水,结果真是洪水漫天。
盐城南十里的大孙庄,过去每年正月初五还有抬磨子的风俗。大孙庄正月初八就做“簸箕会”,请来童子开坛敬神、唱词书,发皇表。参会的人要出会分子,有吃有喝有得玩。“簸箕会”一直做到初十,最后一项活动就是抬磨子。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在一个广场上,摆上一小摊一小摊的五谷杂粮,有稻、麦、玉米、芝麻、黄豆等。场上放着一扇石磨,磨子上有一堆作得很熟的黄烂泥(学问就出在这一堆黄烂泥上)。忽然鞭炮齐鸣,锣鼓阵阵,从会场内跑出两个年轻人,抬着一根扁担,扁担上串着一个有两根绳子系的老式油瓶,在童子的指引下,跑到场中间,用力地将瓶子往磨子上一踱,熟烂泥上粘油瓶,下粘磨子,年青人慢慢地抬起磨子,顺着一摊摊五谷杂粮圆圈跑动,步子越跑越快,磨子在观众的鼓掌欢呼声中掉下来了,掉在这个粮食品种上是今年第一好收成,第二遍次之,第三遍更次之,不掉第四次。抬磨子的结果很快在农村中传开,农民们又开始安排新一年的生产计划。
过去的农民种地缺乏科学知识,落后愚昧,对天灾无法抗拒,只有迷信神灵,靠天吃饭,并形成了风俗习惯。
本文发布于:2022-10-09 06:5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336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