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共十六句。开篇点明时间以及饮酒的缘起:“今旦少愉乐,起坐开清樽。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清早起来就喝酒,原因是感到缺乏生活乐趣。柳宗元先举杯祭酹造酒的祖师杜康,因为是他用勤劳与智慧造出美酒,给人们驱逐忧愁和烦恼。继写饮酒后的感受:“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酒入口,加快了血液循环,浑身感到一股暖流上涌,心情发生变化,天地之间也变得温暖起来。接着叙说微醉后的感觉:“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心感温暖,连自然界的景物也变得温暖,连绵的高山也改变了原来的幽晦,碧绿的水流含着温暖的气息。这是诗人从感官的角度来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天的太阳升起来了,天气自然变得暖和起来。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明可自庇,竟夕闻佳言”四句点明饮酒的地点————南郭门。南门城边,树木繁茂,清凉的树荫可以遮挡烈日,庇护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树下乘凉谈天。这四句描写了诗人在永州的闲适生活,既无衙门的公务缠身,又无日出而作的劳累,似乎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也有注家认为:此句点化《左传·文公七年》“葛犹能庇其本根”句意,意思是说无知的草木都懂得好好保护自己,自己还不如草木,连保护自己都不懂得。这里含有自悲身世的弦外之音,情绪跌入低潮。然而继此之后,诗人又以旷达之语,将悲情一笔涤荡开去:“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与朋友们尽情畅饮,哪怕喝醉也不要推辞,芳草萋萋,可以供人躺卧。这是前面内容的小结,饮酒的快乐尽在“偃卧”之中,按理全诗可以到此结束了。然而,“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最后两句“谓饮酒之乐也”,即使是那些富比晋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真正了解。在经历了忧乐交织的情感起伏后,诗人最终得以宽解和超脱,并以其对饮酒恣意之乐的赏心和体悟表现出蔑视世俗的个性,使诗意得到升华。
研究者认为,柳诗受陶渊明影响较深,“柳宗元确有部分作品拟学陶渊明,大都作于贬永州之后……宗元学陶诗作实蓄忧愤于闲适恬谈之中”(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对当时现实不满,四十一岁即弃官归隐,躬耕垄亩。他创作了《饮酒二十首》,主要写自己的生活遭遇,人生坎坷。陶渊明是看破红尘,隐居山村,做一名普通农民来与当时的黑暗社会抗争。柳宗元却不同,他是不得已离开朝廷,政治理想并未放弃。他在永州任司马,虽为闲职,官禄照领,不必像陶渊明那样亲自耕种,以求温饱。他的饮酒是自我陶醉,其目的是转移视线,以求适应环境,安宁心情。然而,遭贬的打击,沉重的心理负担,无言的痛苦无人能领会。其内心不可能真如陶渊那样趋于淡定,出入自然,即使是一时的解脱,也是在忧乐相攻后的强自振作。因此他的饮酒之举和《饮酒》之作学陶渊明,又不尽似陶渊明。陶在酒中欲求真意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柳在酒中欲求超脱,忘怀痛苦;陶的《饮酒》诗情理浑然,旨在写意,柳的《饮酒》诗情感跌宕,旨在泄情。此诗的开头就提到情绪低落,但整个基调并不衰飒,与一般的反映闲适的饮酒诗也不同。它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似醉非醉的特有状态,以及他蔑视世俗的鲜明个性,不失为自画像中的一幅佳作。由此可见,柳宗元的《饮酒》等诗,受陶渊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却自有不同的个性与意蕴。
柳宗元少年得志,志向远大,在朝廷超取显美,成为王叔文革新集团的骨干。“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到南蛮之地永州,这对他是残酷打击。此诗即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是借酒消愁之作,应与《读书》《觉衰》创作于同时。
宋代曾吉甫《笔墨闲录》:《饮酒》诗绝似渊明。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先酒”,始为酒者(“举觞”句下)。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同一饮酒,陶令趣真,子厚趣假,此其中固不可强。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公元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公元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公元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公元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本文发布于:2022-10-09 04:5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333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