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林、王珍编写的《小学数学名师名课·异构篇》收录名师“同课异构”课例,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名师自我超越”,呈现的是同一位名师多次执教同一内容的不同教学思路,内容主要由首次执教的课例及分析、首次执教后的思考及调整、再次执教的课例及分析共三方面组成。第二部分为“名师同课赏析”,收录了不同名师执教同课题的课例,并配上了名师的自我解读和专家的“异构比较”类赏析文章
王珍,博士,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教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哲学、宗教学研究,宗教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已出版专著《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合著《科学无神论中学生读本》,译著《马克思传(第4版)》,发表论文《宗教对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汉译阿含佛教经典“无我”思想探析》等数十篇。钟建林(网名:远山,天涯博客:山声月影),福建教育杂志社《福建教育》编辑部副主任兼数学编辑,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中青年数学教师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2004年开始从事数学编辑工作,并于同年创办“教学110网络教研联盟”,很快该联盟就发展为集QQ群、论坛、博客于一体的网络教研组织;2005年在《福建教育》开辟“教学110”、“与名师零距离”两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栏目;2006年与编辑部同事一起策划了“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现该活动已成为福建省的品牌活动;2010年在社领导的指导下策划了“星火燎原”农村教师援助行动,引起较大关注。
坚守“素心做人,尽心做事,侠心交友”的追求。最怕失去两样东西,一是一往无前的勇气,二是风雨不惊的平静
序 欣赏不同的美,寻找共同的道
上篇 名师自我超越
丁杭缨 有余数的除法
首次执教 在实物与算式之间反复穿梭类比
教学思考 方法可以多样但需要主心骨
再次执教 教学的关键是要把握数学的本质
唐彩斌 归一结构的应用问题
首次执教 注重情境创设强调算法多样化
教学思考 生活味与数学昧孰轻孰重
再次执教 数形结合 凸显数量关系结构
钱守旺 年、月、日
首次执教 立足已有认知 重视情感体验
教学思考 没有问题的课是好课吗?
再次执教 拓展探索空间关注学生差异
朱乐平 年、月、日
首次执教 探索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与交流能力的方法
再次执教 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
教学思考 走不同的路欣赏不同的风景
钱希有 植树问题
首次执教 重点突破举一反三
教学思考 透过精细寻找大气
再次执教 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钱金铎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首次执教 引导迁移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思考 对计算教学价值的思考
再次执教 算用结合追求计算教学新价值
李培芳 点阵中的规律
首次执教 在感悟“数形结合”中领略神奇
教学思考 课堂教学的迷失与回归
再次执教 理解模式、关系以及函数
钱守旺 百分数的认识
首次执教 预习后的课堂也精彩
教学思考 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再次执教 反复感知 突破难点对比建构
朱乐平 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次执教 从运算的封闭性引入
再次执教 从分苹果引入
教学思考 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皆是风景
下篇 名师同课赏析
刘松、贲友林 认识时、分
同课案例 活动中建构体验中提升
同课案例 每一处设计都是一种思想
异构赏析 丰富活动体验发展时间概念
吴正宪、丁杭缨 分数的初步认识
同课案例 真实的主体有效的发展
同课案例 教学贵在“深入浅出”
异构赏析“道”不同“理”相融
黄爱华、蔡宏圣 24耐记时法
同课案例 在互动中生成智慧课堂
同课案例 以“尺”为媒展现理性思考
异构赏析 求异存同彰显个性
吴正宪、张齐华 平均数
同课案例 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
同课案例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异构赏析 异曲同“功”各显千秋
张齐华、周卫东 确定位置
同课案例 相机设疑步步为营 自然提升
同课案例 冲突中反思反思中完善完善中深刻
异构赏析 实现均衡数学化感受真味数学
华应龙、强震球 角的度量
同课案例 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同课案例 把握本源,经历过程
异构赏析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
丁杭缨、朱国荣 小数的意义
同课案例 扎实·自然·灵动
同课案例 基于学生的创造
异构赏析 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
潘小明、丁杭缨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同课案例 有效互动,启迪智慧
同课案例 建构-解构-重构
异构赏析 看似“殊途”亦是“同归”
俞正强、蔡宏圣、林良富 用字母表示数
同课案例 符号化让代数不再抽象
同课案例 活动化让探究不再乏味
同课案例 生活化让数学不再陌生
异构赏析 经历活动化探究实现符号化抽象
徐斌、蔡宏圣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同课案例 在更深远的背景中学习数学
同课案例 放慢教学脚步孩子扎实生长
异构赏析“思”同“行”异“殊”途“同”归
徐斌、施银燕 鸡兔同笼
同课案例 巧用“数学画”上出“数学味”
同课案例“鸡兔同笼”的另类教学
异构赏析 学懂学活学深
丁杭缨、贲友林 圆的认识
同课案例 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
同课案例 学好玩的数学
异构赏析 在动态学习过程中多角度认识圆
附录 丛书课例索引
本文发布于:2022-10-09 03:0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33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