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客家人,客家族群分支

更新时间:2022-10-08 21:20:38 阅读: 评论:0

分布

深圳每个区都有客家人的分布,本土客家人集中分布在深圳的中部、东部和北部等占深圳70%左右的地区。如盐田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大鹏新区   等区的绝大部分以及罗湖区部分区域和宝安区的石岩,南山区的西丽、蛇口、沙河、白芒、福田区的梅林等。

定义

何为深圳客家人呢?为什么深圳西部的后来移民基围人   不是客家人?

客家人其实是一个族群的称呼,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迁徙,几乎所有的中国族群都是经历过历代迁徙而发展至今的,广东、福建、台湾的几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深圳的基围人也是属于移民人群,但是他们就不叫客家人,即使基围人移民到深圳时间比客家人晚几百年。

社会

据了解,深圳客家是在第四次大迁徙形成,具有独特滨海客家特征的典型代表,作为深圳市唯一一家客家主题博物馆,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承担起深圳客家研究的重任,深入发掘深圳客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认真研究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2012年申请创办了《深圳客家》馆刊,为深圳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客家文化爱好者搭建一个发表学术见解、交流学术观点、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该刊已出版2期,引起客家研究学界、博物馆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赞誉。2014年,得到龙岗区委宣传部高度重视,获得区文艺精品项目资助。

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认识到:龙岗客家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离不开龙岗本土这些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长期关注本土民风民俗的老文化工作者的参与、支持和帮助。为做好《深圳客家》第三期论文征集和编纂工作,突出深圳本土客家文化特色,博物馆特别邀请有责任感并热心博物馆事业的龙岗老文化人聚集一堂,动员他们用文字或口述的方式,讲述龙岗的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形成“龙岗人写龙岗事”的良好局面。

这次参加研讨会的老文化工作者都是上世纪60年代成立的“宝安县农村文艺演出队”的队员,这个演出队后来改名为“宝安县专业文艺宣传队”,解散后他们多数人在原镇级文化站工作至退休,是土生土长的龙岗客家人,对龙岗神话传说、信仰祭奠、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习俗等非常熟悉,单是“龙岗”地名的来历,他们就能说出近十种不同版本。会上他们踊跃发言,纷纷表示要发挥余热,多撰写一些关于龙岗客家历史和民俗的文章,也建议博物馆加快收集、记录、整理龙岗民间传说和独特民俗,深入开展龙岗客家民俗文化研究工作,办好《深圳客家》馆刊,将龙岗客家民俗文化带得更远。

起源与文化

起源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转战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金人入主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在后来,蒙古灭金,入主中原。由于蒙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参军,“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河源、惠州一带。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占据辽东的满清政权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带领下,突然入关,长驱直入,占领了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但是,在东南沿海地区遇到了顽强的抵抗。郑成功等拒绝清朝的劝降,率领水军,发挥海战优势,多次对清朝发动进攻。清政府认为,郑成功的水师得力于沿海人民的支持和接济,因此,于1655年下令“禁海”,1600年,又强迫沿海居民“迁界”。

禁海迁界的主张,电视剧《康熙王朝》描写成福建总督姚启圣提出,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它是由郑成功的降将黄梧提出的。黄梧是福建平和人,替郑成功镇守海澄,1656年投降满清。当时,黄梧向朝廷提出《剿灭郑逆五策》,其中一条是“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不攻自灭也。”另一条是,“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如此半载,海贼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贼众许多,粮草不继,自然瓦解,此所谓不用战而坐看其死也。”

禁海迁界令下达以后,清朝委派四员满大臣到江、浙、闽、粤四省监督执行,由于在执行过程中,掌握尺度有差异,大抵江浙稍为宽松,福建较严,广东最严。最初以距海20里为界;又认为太近,再向内缩20里;仍认为太近,又内迁10里。“凡三迁而界始定。”

迁界时,官府动用军队,强行毁坏田舍、村镇、城廓,居民限期搬出,违者以军法论处。挖界沟,筑界墙,设烟墩,严禁任何人进入界内,越界者死。沿海地带人民被强行赶出家园,一迁再迁,数十万群众离乡背井,流离失所。

禁海迁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打击了台湾郑成功势力,另一方面,也给清朝沿海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沿海农业生产、渔盐采集、对外贸易都遭到巨大的破坏。迁界前,新安县(包括香港)人口6851人,盐丁3818人,国家征收赋税粮食11652石;迁界后,新安县人口2172人,盐丁127人,国家征收赋税粮食2837石。1667年,国家将新安县并入东莞县。

1668年,广东巡抚王来任视察沿海地区,看到流民颠沛流离,几次想向中央报告,要求撤消“迁界令”,直到去世前才写成《展界复乡疏》。康熙皇帝看到报告后,即派人赴广东调查巡视,准备开界。当时,两广总督周有德得知朝廷意图,立刻巡行界外,所过地方宣布开界。免除赋税,官给耕牛,受到沿途百姓的热烈拥护。1669年,重新设立新安县。

新安县是最早复界的县份,但是,展界之后,回到原籍的居民非常少,1671年,从东莞、归善等地迁回新安县的原住民为3149人。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省出台地方性优惠政策,明确移民垦荒边界,减轻移民负担,资助移民生产,对于招垦得力的官员,给予升职奖赏,鼓励居民大量迁往展界区。

从这时起,大批的客家人从惠州、河源、兴梅地区纷纷迁来深圳盐田、大鹏、葵涌、龙岗、坪地、坪山、坑梓、横岗、龙华、观澜、西丽、石岩、布吉,布心、草埔、莲塘,开始了深圳客家人的创业史。大万村的曾姓也就是在清康熙年间从五华迁来坪山的。

深圳方言分布

(包含宝安、南山的新移民基围人语言)

客家话占56%,粤语占35%(当年宝安县政府还把新移民深圳的基围人的母语基围话也统计进了粤语,还有一些地方土语也被统计进粤语),大鹏军语占9% (大鹏半岛上主要语言为大鹏客家话,宝安县政府把大鹏当地的客家话也统计进大鹏军语中,实际当年宝安县客家话人口占原居民总人口六成以上)。

龙岗—坪山客家话:主要分布在现龙岗区和坪山区的布吉、南湾、坂田、横岗、龙岗、龙城、坪山、坪地、坑梓、龙田、马峦、南澳、葵涌等地。龙岗客家话北面和东莞客语,东面和坪山、惠州客语连成一片。

龙华客家话:

跟龙岗客家话在语气语调上有差别,但是大致一样,可以流畅沟通,主要分布在今龙华区全境的龙华、民治、大浪、观澜以及今福田区上梅林、下梅林等地区。

罗湖—盐田客家话:

是原特区内盐田大部分区域和罗湖部分区域居民的日常交流用语,主要分布在现罗湖区的布心、草埔、泥岗、罗芳、莲塘、大望、梧桐山、西岭下、水库新村和盐田区的沙头角、盐田、中英街、梅沙等地。此片区的客家话南面与香港北部新界的客语相通。

大鹏客家话:大鹏半岛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大鹏客家话,其次是大鹏军话,大鹏客家话属于龙岗客语的分支,跟盐田、罗湖客语、香港新界客语有词汇上的差别,主要分布在葵涌、南澳、大鹏等地。

西部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宝安区的石岩大部分、西乡部分地区以及南山区的蛇口、西丽、桃源、沙河、大冲等地,光明新区亦有白花社区和红星社区等纯客家话社区。

注(深圳罗湖、福田、南山三区的客家话分布如下:从东部长岭村开始,连接莲塘,西岭下,罗芳,梧桐山大部分村,大望,水库新村,布心,草埔,泥岗,上梅林一部分,下梅林,沙河大部分,蛇口,西丽大部份村,直到西部的同乐村形成一条带状分布)

大鹏军语:属于古代北方驻军语言,其地域分布范围主要在深圳最东缘的大鹏半岛,包括大鹏和南澳两镇。

围头话:围头话被当地人称为“当地土话”,围头话居民大部分原籍江西,部分祖籍安徽、河南等地,属于历代中原居民南迁至深圳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方言,主要通行于现深圳市福田区和罗湖区部分地区。

基围话,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从广州、东莞、番禺、南海等地移民过来的基围人所使用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南山的大新、白石洲及宝安区的新安、西乡、福永、沙井等地,使用人口1.6万。

粘米话,是一种客语和闽语的混合方言,主要分布在深圳东北面的坪地、坑梓部分地区,使用人口数百人,属濒危语种。

宝安粤语:主要分布在深圳西部一带及南部部分村落。其地域范围包括原特区外宝安区的西乡、福永、沙井、公明、松岗五个镇和光明街道以及罗湖、福田部分区域,代表语言是沙井话和公明话。

南头话:其使用人口在南头地区大概只有5000人左右。南头话的代表点是原南头城内原居民所讲的话—“南头九街话”。“南头九街话”的使用区域是以南头城为中心延至周边的一甲、关口、田夏、冲下、龙屋、陈村、北头等自然村庄一带。

疍家话,属于深圳的船民土语,主要分布在南山的的蛇口、大新和宝安西乡、沙井等地,另外,罗湖、福田、盐田都有零散分布。这些方言使用者主要是来自福建海上渔民的后代,现会使用人口极少。

民居和博物馆

深圳客家围屋

深圳现今保存下来最多的客家民居建筑集中在龙岗、龙华、坪山等地。

深圳客家围应与福建的土楼、梅州、惠州和赣南的围屋捆绑后以“南中国客家围”申请“世遗”

“客家民居是深圳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物质遗产,可以和开平碉楼相媲美!”

背景:

鹤湖新居位于深圳市原龙岗街道罗瑞合村,距市区约30公里,它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是客家民俗博物馆。该馆成立于1996年,1997年9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展览部、以客家围屋为依托建立的博物馆。博物馆以客家民居的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为博物馆的重要展示内容,共有179个居住单元,每单间数间屋构成,共有房屋数百间。

馆内收藏各类客家民文物328件,种类有家具、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字画及族谱等。陈列有《客家生活起居陈列》、《客家劳动工具展》、《客家民俗风情展》等。

鹤湖新居,是为罗氏所建,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共历三代、数十年建成。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30平方米,南北宽166米,东西长109米,因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被诸多专家誉为客家居民建筑艺术的结晶。在客家建筑文化中的地位如同徽派建筑的西递、宏村。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

客家民俗博物馆,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位于龙岗镇罗瑞合村。紧邻惠深公路,距深圳市区28公里。鹤湖新居为罗氏所建,成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历三代、数十年建成。

占地面积24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4530平方米,南北宽166米,东西长109米,共有179个居住单元房,每单元数间屋构成,共有房屋数百间。围墙内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筑群由内外两围相套而成,外围平面前宽后窄,呈银锭状。内围有高墙与外围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错落有致,天街复杂,像座迷宫,易守难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

观澜版画村

深圳观澜版画村,是在原客家村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位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陈烟桥的故乡—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客家排屋形式。

观澜版画村总规划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区面积31.6万平方米。版画村和客家古村落融合,将客家文化主题目融合到现代景观元素中。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是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它把现代版画工坊与客家古村落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也给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甘坑客家小镇

甘坑村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与观澜版画村一同被誉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甘坑的保护开发方向是打造深圳版的丽江。

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谢文明、卓美发看中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便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

深圳坪山客家村

深圳坪山客家村位于坪山镇坪山墟西南的客家村。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南有大门楼,均有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

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四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坪山客家村是深圳典型的客家转龙屋,有浓厚的民俗特点,对了解客家民俗及其源流和民族迁徒史有重大价值。

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简介

深圳建立了两个比较大的客家社会团体,一个是广东客家商会,总部设在深圳,是目前广东最大的客家人商会社会组织,一个是深圳客家社区,由深圳打工的客家人发起,到遍布广东每个城市。

除了主要这两个,深圳还有很多其他乡情平台,深圳客家乡会,深圳客家联谊会,深圳梅县商会,深圳客家足球网,深圳客家网,深圳客家论坛,客家人骑行在深圳等等。给在深圳的客家人提供了很好的乡情互动的平台。

广东客家商会

广东省客家商会是由来自广州、深圳、韶关、河源、梅州、惠州、东莞、清远等南粤8市和福建、客家商会台湾等地客属企业家自愿组成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个由“无地域”概念的民系群体构成的商会组织。

深圳客家社区

深圳客家社区是由深圳,广州,珠海,东莞,汕头,汕尾,韶关,阳江,江门,中山,佛山,茂名,梅州,河源,惠州,等广东21市和其他省份的客家人自愿发起的集体模式,非盈利性客家人社区网,凝聚团结友爱,互助的社区,集户外乡情活动、职业交流,商业合作,在异地的我们并不孤单,也是中国目前遍布最广的客家人乡情网。

本文发布于:2022-10-08 21:2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317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深圳客家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