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镣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2-09-30 12:04:40 阅读: 评论:0

《带镣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带镣行》
刘伯坚(近代)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异,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带镣行》解释:
1、蹒跚:行走不便的样子。
2、怍(音作):惭愧。
3、铿锵:形容声音很大。
4、轩昂:精神饱满,气度非凡。
《带镣行》简介:
1934年10月,中心红军长征,刘伯坚留在中心苏区坚持武装斗争。1935年3月4日,留在苏区的部队遭敌人重重围攻。在江西信丰的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不幸身中数弹,左腿负伤,落入敌人手中。在狱中,刘伯坚用对敌人无惧无畏的浩然正气,写下了这首《带镣行》,表达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怀。这首诗后来被收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带镣行》赏析:
此诗共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每一节的第一句都以“带镣长街行”为起句,后一句则分别从形、声、神三个角度对自己当时的情状做了描写。先是“蹒跚复蹒跚”,使我们仿佛看到饱受反动派酷刑摧残的,正迈着蹒跚的步履一步一步向我们眼前走来,形象变得如此清楚而又鲜活。紧接着一句“镣声何铿锵”又使我们耳中仿佛传来了脚上的长镣随着他每一步困难的行进,拖在地上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是如此凄厉而又洪亮,鼓荡着我们的耳膜,震颤了我们的心灵。一股剧烈的悲愤之情不禁涌上心头。而这种悲愤不久即被油然而生的鄙视所替代。这剧烈的感情冲突皆源于下面的诗句“志气愈轩昂”。长镣虽然锁住了他的双脚,使他的脚步蹒跚,但并没有使他名贵的灵魂变得猥琐,他的眼中布满了自信和傲慢,流露出一股凛然的正气。
在诗句中对围观的“市人”的神态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也从远到近再及自身作了三个层次的描绘。对四周“市人”神态和自己内心活动作了比照的`描写。远处是“市人争瞩目”,市人围观的是一个带镣而行的囚徒。但“我心无愧怍”,“我”的泰然与市人的争相瞩目形成了鲜亮的比照。近处是“市人皆惊异”,市人惊异的是一个囚徒带镣而行竟然毫无愧怍,“我”却在这种惊异中愈显“安详”。这种无愧和安详皆源于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革命者为大义而赴危难无所可惧。心中无私自然无愧。
在前面诗句的层层铺垫下,诗人最终写出了“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大方之语。使全诗的情感抒兴旺到了高潮。
简介:
刘伯坚(1895-1935年),四川省平昌人。1920年赴欧,在比利时、巴黎勤工俭学,承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2年与***、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被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他在苏联接待冯玉祥,并受其邀,回国参与了西北军。1927年,冯玉祥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再度赴苏,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1931年,刘伯坚入江西中心苏区,先后任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

本文发布于:2022-09-30 12:0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041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原文   带镣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